大理归来,那些值得回味的亚洲“摄影秀”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创办于2009年的大理国际影会迎来它的第十年,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于8月17日-21日举办。21日晚,本届影会各大奖项揭晓,孟加拉摄影师Suvra Kanti Das的《受污染的土地》获“金翅鸟最佳摄影奖”,高屯子凭作品《十年寻羌》摘得“金翅鸟最佳摄影师奖”,傅尔得凭策划《日本影像新世代联展》获“金翅鸟最佳策展人奖”,日本摄影师千贺健史凭作品 《自杀潮》获“金翅鸟最佳新锐摄影师奖”,张兰坡的摄影书《原相纸印系列001》获“金翅鸟最佳出版物奖”,燕苍娜的作品《梦想前站》获“金翅鸟最佳单幅奖”。
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主展区垒翠园一角
本届影会以“生活在别处——万相·众享”为主题,共呈现400余个展览,8000多幅展览作品,近20场活动;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摄影师,50余个策展机构及策展人参与其中。相比“展览数量最多”的上届影会,本届展览数量有所缩减,展区从7个减至3个,观展也更为集中和便利,主展区垒翠园和画廊展区床单厂相距不到1公里。
五天的展期、密集且大多并不那么精细布置的展览,对很多观众来说如快闪一般,更多是匆匆一瞥,留在脑海的可能也只有少数几个展览或几幅作品。而对于未能亲临现场的观众来说,了解最多的可能只是那些获奖作品。为此,《中国摄影》编辑以“亚洲摄影”为线索,为大家推荐一些值得在影展结束后继续研习的展览和作品样本,亚洲摄影在本届影会占有80%以上,而且多数印象深刻的展览都汇集在其中,尤其我们可以一睹并不常见的包括日本、韩国、尼泊尔、孟加拉国、泰国和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的摄影样貌。
1
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暨亚洲十国摄影书展
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暨亚洲十国摄影书展展览现场
摄影书已然是近些年摄影界的热门,从国内兴起的几大艺术书展到摄影节上不可或缺的摄影书展或摄影书集市,再到各地举办的大小摄影书工作坊,越来越多摄影人将摄影书作为其作品的重要呈现方式。本届影会带来由大理国际影会、《中国摄影》杂志和影上书房联合推出的“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暨亚洲十国摄影书展”,共计154本(册)摄影图书,不仅反映了亚洲各国摄影出版的面貌,也投射出亚洲摄影的当下和历史。书展以《中国摄影》杂志和影上书房自2016年发起的“中国摄影图书榜”三届入榜图书为主,包括“年度摄影集”“年度摄影史论图书”“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年度自制摄影图书”“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等摄影图书类别。
同时,主办方还邀请新加坡、土耳其、韩国、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策展人选择各自国家的10-20本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书,包括摄影师拍摄项目的呈现、以书籍作为目的的艺术家书、摄影师作品和作家文本的结合、以展览为线索的摄影书等不同形态,既可以看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那些发展更为成熟的摄影书样本,也可以看到泰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在摄影书上的探索。
展览现场,来自日本(上图)、韩国(中图)、印尼及缅甸(下图)的部分摄影书
此外,作为书展的延伸,还举办了三场关于摄影书的讲座。艺术家、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刘铮以“摄影书——摄影艺术的呈现方式”为题,回顾和梳理了摄影书的历史,更剖析当下摄影书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国内摄影书出版和制作存在的问题。
艺术家、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刘铮以“摄影书——摄影艺术的呈现方式”为题,奉上关于摄影书的讲座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创办人之一、DECK艺术空间创办者,同时也是本次书展策划人之一的李锦丽继上届大理影会策展“来自亚洲的8本书”后,再次分享她对摄影书的看法,以“书籍:展览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为题讲述了新加坡几位代表摄影师在摄影书和展览之间多元结合的范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班哲大学教授黄荣华以“从重量级到杰出新秀摄影师”为题,介绍了这次书展中所甄选的土耳其摄影师作品集。
2
影像新世代:日本青年摄影师联展
阔别三年,傅尔得继在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上策展“肌理之下:台湾当代摄影联展”后,带来“影像新世代:日本青年摄影师联展”,并再次获得“金翅鸟最佳策展人奖”殊荣。展览呈现了8位当下日本比较活跃的青年摄影师的创作,这些摄影师出生于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展现了这一世代的日本摄影师对色彩、身体、物件、信仰、身份、社会症候,以及对历史的追问等主题的影像表达。
这个展览的设计在本届影会中可算是最佳,有着相似主题的几组作品的巧妙并置,观众视觉体验的不断转换激发的观看好奇,使得整个展览达到一个合适的呈现效果。从正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千贺健史(Kenji Chiga)关于追溯日本高自杀率成因和现状的作品《自杀潮》,以文字作为背景和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照片,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档案感。从千贺健史的作品右端进入一个偏向日常生活的空间,反映了三位摄影师作品的强烈色彩对比,从横山隆平(Ryuhei Yokoyama)的黑白街头摄影作品,到细仓真弓(Mayumi Hosokura)和三保谷将史(Masashi Mihotani)对色彩与生活细节的细腻把握。从这相对闭合的空间出来往右又进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意境,长谷良树(Yoshiki Hase)中将大型的抽象雕塑、装置等融合到人与广袤空无的环境之间,内仓真一郎(Shinichiro Uchikura)将废弃物品从环境中抽离并肖像化,以及其将孕妇、婴儿和风景并置的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对未来性的追求。回到千贺健史作品展览墙的左端又进入,可以看到小原一真(Kazuma Obara)和岩根爱 (AI IWANE)对受美国影响而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日本移民民间信仰变化的追探。
3
尼泊尔联展:平等与自由的文明之歌
由尼泊尔加德满都摄影节联合创始人纳亚里塔·古隆·卡卡沙巴提(Nayan Tara Gurung Kakshapati)策展的五位尼泊尔摄影师联展,强烈折射出尼泊尔当下平等、自由和生存的社会议题。
纳亚里塔本人的作品《公共生活的女性——女权主义记忆项目》、布努·东嘎纳(Bunu Dhungana)的《对峙》和萨加·切特里(Uma Bist)的《我们的森林之歌》都直指尼泊尔女性不平等地位甚至被压迫的现状,她们用影像发声,呼吁更多尼泊尔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质问和抗争。另外,萨加·切特里(Sagar Chhetri)的《日食》和基硕·沙马(Kishor Sharma)的《生活在雾中——尼泊尔最后的游牧民族》反映了边境人群和少数民族生存和身份的危机。
4
孟加拉国联展:黑白&斑斓
由孟加拉国摄影师、策展人坦维尔·穆拉德·托普(Tanvir Murad Topu)以画面色彩为线索展出五位孟加拉国摄影师的作品。阿努潘·迪万(Anupam Diwan)的《萤火虫》以黑暗中的光亮为意象追忆失落的童年,穆德·伊纳穆尔·卡比尔(Md Enamul Kabir) 的《共存》以生动诙谐的彩色影像捕捉人和动物的微妙关系,哈比巴·瑙罗斯(Habiba Nowrose)的《维纳斯的生命》以维纳斯为意象来建构女性形象,纳耶姆·西迪基(Nayem Siddiki)的《十英尺乘十英尺》和苏夫拉·康迪·达斯(Suvra Kanti Das)的《受污染的土地》以偏向传统报道摄影的方式记录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这座城市发展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5
泰国联展:多元视觉美学的影像呈现
该展由曼谷摄影节主席皮亚特·哈马特(Piyatat Hemmatat)策划,皮亚特·哈马特的《伊甸园》、阿卡拉·那克塔玛(Akkara Naktamna)《恶魔》和马尼·斯利万奇普姆(Manit Sriwanichpoom)《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凝视,2019》都给人一种超现实的视觉体验,一方面通过不同的技术来达到一种视觉美学(闪光、多层重合的大画幅玻璃底片、显微摄影),另一方面以这样一种超现实来隐喻泰国当下的社会问题和历史症结。
6
新加坡联展:摄影教学内容(关于复杂的人际关系)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主席李锦丽带来了3位新加坡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各自的角度探讨人类的情感关系,与人或物的沟通过程中去寻找自我。
乔纳森·刘(Jonathan Liu)的《一个孤独男子的日记》,是艺术家与100多年前的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进行对话,通过他的文学作品中投射的那种类似情绪情感来实现自己的某种幻想,而这种幻想又由旅途中拍摄的风景来传达;阿达尔·吴(Adar Ng)的《出生-疤痕》,是艺术家对逝去母亲的追忆,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拍摄不同人的肚脐,并让他们分享与其母亲之间的故事)来达到某种共振;奎恩·兰(Quinn Lum)的《笑佛》,笑佛这一象征幸福和希望的物体成为艺术家最好的倾述对象,通过看似重复的数百张照片和枯燥的砂光工作的行为表演,缓解悲痛情绪,使得内心获得解放。
7
中国早期摄影术艺术展: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近几年,在国内经常可以看到有关早期摄影工艺的展览,一些工作坊和艺术院校也在推广各种传统摄影工艺,越来越多艺术家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改进和丰富早期摄影术的可能性,甚至一些普通民众也慢慢认识并操作这些工艺。一直将湿版火棉胶摄影法运用于创作中的邸晋军带来展览《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除他本人的湿版摄影作品,还有陈农的手刷银盐手工着色作品,邵文欢融合摄影、负像绘画、明胶银乳剂涂绘感光、丙烯绘画在亚麻布面以及编程LED的银盐装置,路泞的明胶银盐作品,马跃的宝丽来移膜叠拼作品,孙彦初用化学绘画和暗房冲印创作的“显影绘”,张大力的晒蓝摄影作品,张卫星用烧瓷技艺制造的影像装置。这些艺术家一方面青睐于传统摄影技术所带来的独特美学,另一方面对宏大历史叙事、日常生活、自然风景,以及媒介融合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8
其他值得研读的展览
韩国策展人石宰晛(Seok Jaehyun)带来的“韩国联展:未完全解决”,可以看到3位韩国摄影师在国际社会议题上的纪实摄影实践;王强策划的高屯子个展“十年寻羌·人与神的悲欢离合”,将纪录片和照片结合展出;安光系策划的“新视线联展”,21位摄影师对不同景观和人物的档案式拍摄形成一个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丰富的视觉图景;金酉鸣策划的“当代社会的女性视觉书写”(杜宝尼、杜艳芳、甘莹莹、李毓琪、汪滢滢、于筱、周仰参展);杨延康策划的《随遇而安》《人与神》《孔林》《China 瓷》四个主题作品(王琦、郑小乐、井源、李兴智、冯唐春参展),等等,这些展览和作品都值得继续研读和讨论。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购买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