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冬奥来啦丨1980年中国冬奥首秀背后的故事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迎接虎年春节之际,也是临近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时,伫立在北京和张家口赛区的那些高规格、国际化的场馆设施,为远道而来的各国参赛人员展示了我国在基础建设以及科技发展方面的实力。但是你可曾见过我国滑雪运动事业的起步阶段是怎样的?侨居美国的摄影文化学者王瑞曾于1980年代在东北地区采访报道了我国滑雪运动员早期的训练、比赛情况。北京冬奥前夕,他以生动的图文串起了当时的点滴回忆。这些图文就像一把时间的标尺,丈量着我国滑雪运动在岁月里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让人对当年运动员们不畏艰苦、坚持拼搏的精神心生敬意。
在此,我们预祝中国的冰雪健儿在2022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取得好成绩。
早在1957年2月,中国就在吉林通化举办了第一次专门的滑雪比赛。之所以选择通化并非出于偶然,在伪满时期这里就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滑雪场,不过当时只为少数伪满当局和日本人服务,民国政府接管滑雪场之后曾在此进行军队官兵的滑雪训练。1959年,作为首届全国运动会的冬季项目,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综合性的全国冬季运动会,直到1980年代之前,冬运会都以全运会冬季项目的形式举行。1980年,中国首次派运动员赴美国参加冬季奥运会,也是在这一时期,冬运会开始从全运会中分离,1983年起开始单独举办。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滑雪运动此时才真正获得快速的发展,这就是当时我拍摄这些照片的背景,它们一方面记录了早期滑雪运动土得掉渣的状态,一方面见证了四十年来冬奥运动员快速与国际接轨的勤勉与蜕变。 华丽的蜕变
1980年,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此前一年,中国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国体育界迎来了“百废待兴”的燃情岁月,准备着全面参与到世界运动大赛中去。我国首次参加冬奥会派出了28名男女运动员前往美国参加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的18个单项比赛,其中有四名运动员来自通化。
1979年国家体委直属媒体《体育报》和《新体育》杂志各派了一名记者前往吉林通化采访这四位滑雪运动员,当时我在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所领导委派我协助两位文字记者去通化拍摄相关图片。在此之前,由于东北的冬季特别寒冷,这里的滑雪运动员在媒体报道中还比较罕见。
12月14日,我随同那两位记者从长春站乘火车夜行,于凌晨抵达通化火车站。黎明前,我们在车站昏黄的灯光下,迎候从长白山深山老林训练雪场赶回的中国当时最优秀的四名滑雪运动员,他们是朴东锡、林永浩、王桂珍(女)、任桂平(女)。十几分钟后,从长白山驶来的火车进站了。旅客出站时,若不是见他们肩上扛着滑雪板,简直无法从混杂的山民百姓中判断出这就是中国第一批参加世界冬季奥运的中国滑雪健将。他们透着北方山沟人的淳朴憨态,全身上下唯一能使我记住的醒目色彩,就是被雪原强烈紫外线晒出的那副对称的红脸蛋儿。
当天上午通化市体委领导接见了候选参加1980年冬奥会的四位运动员。我为运动员拍了合影,拍照时,他们穿上了自己最“好”的服装,我遵照《体育报》记者意图配合介绍文章所拍摄的个人半身照,因为看起来太土,后来《体育报》1980年2月1日登载的是他们在北京出国之前换上新服装后重新拍摄的照片。
其中通化市女运动员王桂珍当时年仅18岁,她最擅长的项目是高山滑雪,最肯吃苦。她常常在训练中完成和男运动员同等的数量和强度,男运动员登多高的山,她也登多高的山,那几年连续多次夺得了全国女子高山滑雪的全能冠军。在第四届冬季运动会上,一人囊括女子四个项目的全部金牌。此后在中国女子高山滑雪项目中一直独占鳌头。除第五届冬运会上大回转金牌被解放军选手金雪飞夺走外,那些年的全国高山滑雪比赛金牌非她莫属,1976年至1985年的中国滑雪成为了“王桂珍时代”。
在吉林省通化山城土生土长从未走出边远山区的四名滑雪选手,生平头一回迈出山沟,从长春到北京,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换上体面的出国运动装,于1980年元月,生平头一回搭乘飞机,从北京经由香港飞抵日本东京中转。在日本,他们获得了当地厂家赠予的全副现代化滑雪器材装备,并且在设施先进的日本滑雪场进行了短期适应性训练,终于在1980年2月,首次参赛的中国运动员,亮相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赛场,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虽然距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差距,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队伍。
在不到两个月的短暂时间里,这几个东北小城青年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蜕变。他们惯踩山沟泥土和山林积雪的双脚,不期然地以一举幸运的“回转”,穿行于繁华大都会的车水马龙之中。这梦幻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令人闻之不胜感慨。
1980年初电视机尚未在中国普及,连我们体育科研人员也是从纸媒报刊上滞后看到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黑白图片。中国代表团入场队列由吉林省速度滑冰运动员赵伟昌作为旗手,高擎五星红旗走进会场,是为中国冬季运动开启了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标志事件。为了祝贺中国体育健儿第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中国邮电部于1980年2月13日发行了4枚一套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
1980年3月,四位滑雪选手返归故里,我又持照相机去迎接。当他们与其他选手一众从长春站贵宾出口闪现时,身穿色彩鲜艳的高级羽绒滑雪服,背挎世界名牌运动包的那副光彩照人打扮,宛若海外华侨骤现眼前,看起来与初见时判若两人,唯有那红脸蛋还跟以往相像。这批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旋即被前来迎接的官员们簇拥着钻进汽车。目睹他们蛹化蝴蝶,“丑小鸭”变“天鹅”般的样貌突变,我手上的相机快门不知何故竟一下也没按动。 简陋的装备
1980年2月上旬,全国滑雪比赛在吉林省通化金厂滑雪场举行,几乎与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同时举办。滑雪比赛大会吸引了许多通化地区的群众,他们穿着几乎清一色的黑棉袄,搭乘吉普车、马车和自行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纷纷赶来,下了公路还得徒步趟过二里被积雪掩盖的农田垄沟,时不时就有人滑倒,但看热闹的兴致高昂得很,一边走一边兴高采烈地唠嗑,毕竟在偏远山城像这样有过节气氛的文体活动太少。不过没多久,人们就累得呼哧呼哧喘粗气,浑身冒汗,有的人摘下棉帽,头上冒出丝丝白雾。
金厂滑雪场是1959年中国聘请苏联滑雪专家帮助考察选址建设的新中国第一座专业竞技滑雪场。1979年我头一回来时,这里还没有任何现代滑雪场的机械输导设施,仅用一分钟就滑下山的运动员,必须扛着雪板一步一步吃力地自己爬上山头。这一回,当我赶到雪场后发现雪道旁新建了一条机械索道,一根悬空的钢丝绳上间隔固定若干由一铁杆焊上的铁座,运动员一只胳膊抱持雪板一只手抓着铁杆,取代了以往肩扛雪板徒步登山的体力消耗,虽然这条索道还十分简陋,但毕竟是个开始。后来听第一代通化滑雪队员说,他们1960年代在通化江南滑雪场训练时,曾用一台绞盘机拉拽一个木制爬犁代替。他们还“自力更生”,用火烤弯竹板做滑雪板。越野滑雪运动员穿着普通棉鞋踏着竹制的滑雪板、手执竹杆雪杖驰骋于林海雪原。高山滑雪运动员的特殊靴鞋,竟是他们亲自动手用牛皮量脚特制,雪板装备也是用板材和钢板自行打造而成。那次比赛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吉林市队的高山滑雪骨干张荫全,他是一名被中国人收养的日本遗孤,在队里他年纪最大,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唯独落后于朴东锡,因而一直未能取得冠军。此次大赛恰逢朴东锡赴美国参加冬奥会,给了他夺冠的机会。然而,这次的比赛首次规定了高山滑雪的滑降项目必须佩戴头盔,吉林队来不及置办价格不菲的塑料头盔,只能以建筑工人的“柳冠斗”(柳条编的帽子)代替。在滑降比赛中,张荫全在滑行腾空落地的一瞬间被颠低的柳条帽遮住眼睛,以不到一秒差距再度屈居第二。
全国滑雪比赛大会上有一道特别“风景线”,是赛场边几个身着醒目彩色羽绒滑雪服的日本访华观摩团员。在1980年代中日友好的背景下,日本向国家体委赠送了一批二手滑雪装备,这是中国滑雪运动装备的第一次整体换装。据中国第一位越野滑雪冠军单兆鉴回忆,这些装备给当时出国比赛的运动员轮流使用,不合身的也只能凑合。
在那一时期,装备上的不足和有限的雪期始终是中国滑雪运动员需要克服的难题,特别是在无雪的夏季,他们要借助特制的轮滑设备来保持日常训练。而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为应对当年降雪不足,美国已经开始采用人工造雪技术了。 少花钱,多拍摄
不只是滑雪装备,当年相机和胶卷也属于“奢侈品”。在没有开展雪橇(准确的译词应为“冰车”)运动的时候,高山滑雪的滑降算是陆地运动中飞驰速度最快的项目。使用全手动机械相机拍摄高山滑雪,情形如同在冻手冻脚的冰天雪地严寒中狩猎,必须具有开枪射击奔跑动物那般的追拍和抓拍技术,还需要忍耐徒步爬山趟雪的艰苦。虽然一些条件好一些的记者已经开始使用带有电子功能的自动相机,但这种高级的设备可能会因气温过低而无法使用。因此,来通化拍摄滑雪的专业记者比较少,那些年在这里我只遇见过体育摄影女记者吕英亮,她背着摄影器材刚抵达赛道下方时,体力已经几乎消耗殆尽,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头回抓拍快速移动的高山滑雪运动员,使用的是工作单位的一台德国产禄来福莱克斯120双反照相机。由于此前我利索且节约地完成了吉林女篮的拍摄任务,于是所里又从拮据的经费里特批了50元采购胶卷,我一个中学同学的舅舅曾于1950年代留学苏联基辅大学攻读感光材料专业,学成回国后分到保定胶片厂任职。通过他的介绍信,我联系到了胶片厂供销科办公室,有幸买到了新型蓝紫色片基的试验产品,简装处理价为每卷4毛钱。我只花了40元竟买到100卷胶卷,拿到货时发现原来这种就是不带褙纸的所谓“裸体胶卷”,我又用废弃的卷轴和褙纸自行包装,顺利完成了采购任务。
在全国滑雪大赛上,这些便宜的胶卷派上用场,让我可以尽情地拍摄,每天返回宾馆房间,我便迫不及待地在洗手池冲洗胶卷,响应了20世纪80年代“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号召。此后,我又拍摄了1983年的第五届冬运会、1987年的第六届冬运会、1988年全国越野滑雪、现代冬季两项比赛和滑雪队在长白山的训练,等等。1988年,利用这些大量积累的照片素材,我参与主编了当时由中国滑雪协会创办的《滑雪》杂志,见证了中国滑雪运动在比赛训练、配套装备、雪场设施等方面的进步。
1988年在我出国留学之际,将这部分兼职拍摄的滑雪运动底片资料交给原工作单位,然而1990年代后期我回国探访时,得知在我离职后单位再没有人接手拍照的工作,几经人事变更,大部分照片和底片已经遗失。
此次翻找出来幸存的零散照片勾起了我1980年代的记忆,如今,我通过电视看到在崇礼刚刚建成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现代化滑雪比赛场,其专业程度已赫然领先世界。四十年的冬去春来,在一道道回转的雪辙之间,中国的滑雪运动从林海雪原起步,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终于迎来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开幕的闪光时刻。而在这些用廉价胶卷拍摄的照片上,这些面孔似乎永远不变地留在了那些年的青葱岁月之中。
王瑞 1950 年出生于吉林,摄影人、摄影文化学者,现居于洛杉矶。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2年2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逝者丨2021,忘记时间这回事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
魏德忠:摄影值得耐心地对待
看见八十年代,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目光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