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陀螺日记 | Day8: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可怕的一天

2016-05-19 toro 深焦DeepFocus




在媒体场排片表公布后,各国记者们很快就发现了18号这天很可怕,因为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受瞩目和期待的十多部电影中,18号这一天就占了五部,可以说是后半程的最高潮。当然影片质量好不好就是后话了,至少记者们都是用100%的精力来备战这一天。

【主竞赛】《无名女孩》★★★☆


首先上场的达内兄弟的新作《》。一大早八点半的卢米埃尔大厅很快就被填满了,本以为后半程观众人数会减少,还是有点吃惊。在达内兄弟的电影中,我可能最不喜欢《罗尔娜的沉默》,谋财害命的犯罪元素让达内手持镜头下的现实主义显得并不太可信。但就算我最不喜欢的《罗尔娜沉默》我也给了四颗星,毕竟达内兄弟电影的戏剧张力始终都很强,90分钟一气呵成很抓人,观赏性很高。

《无名女孩》是达内兄弟最长的一部电影,讲述一个女医生在将一个陌生女孩拒之门外,随后发现女孩惨死河边,于是女医生因为内疚而开始四处打听女孩的真实身份。首先这次的故事主角不再来自社会底层或者工人阶级,而是一个刚获得大好晋升机会,收入不低的医生职业。但故事仍然关注的是普通人面临的道德困境,方式有点像上一部《两天一夜》,通过女主的四处询问打探来带出不同角色的内心挣扎。但《无名女孩》让我不太喜欢的原因和《罗尔娜的沉默》一样,因为涉及到一桩谋杀案,女医生在打探受害者身份的同时也充当了侦探的角色,这个“破案”过程就变得有很多巧合意外,故事也因此有了人为痕迹。而在看达内兄弟以往电影的时候,是很容易完全被吸入到剧情之中的,《无名女孩》却时不时让人意识到剧作上的人为痕迹而有点出戏。从主题层面来看,两兄弟是想借由女医生这个道德意识因内疚感而觉醒的角色,去唤醒她周围那些同样面临道德困境受到内疚感折磨的人们,自然而然“医生兼侦探”的这个设计能更容易也更合理的完成这项任务,但却因此缺少了力量。我喜欢《两天一夜》的原因正是女主角本是个脆弱的人,但却要硬着头皮拜访一个又一个同事,使得每一次拜访都很抓人。而《无名女孩》中的女医生毫无压力的见了一个又一个病人,每一次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以至于失去了戏剧张力,导致卢米埃尔大厅内不少早起的观众当场昏睡过去。《无名女孩》还有一个问题是,感觉达内兄弟变懒了,以前那些精彩的手持镜头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者说是像阿莫多瓦那样打了一张安全牌。最后,女主演阿黛拉·哈内尔的表演太过了,在手持镜头下会显得很假。

不过就算挑了那么多刺,《无名女孩》其实仍然算是部佳作,只是在我这里的排名可能仅在《罗尔娜的沉默》之后倒数第二吧。外媒评价也还不错,跟阿莫多瓦《胡莉叶塔》相似,大多都是很稳没惊喜的评价。

【非竞赛展映】《哭声》★★★★☆


《无名女孩》结束后从卢米埃尔大厅出来又迅速钻了回去。罗宏镇的新作《》今天在戛纳首映。他之前两部其实我都没有特别喜欢,其中《追击者》要更喜欢点,《黄海》因为后半段叙事太乱就不太喜欢了。《哭声》因为率先在韩国上映而早早就有了好评如潮的消息,自然期待也很高,卢米埃尔大厅再一次被塞满。《哭声》讲的是一个小村镇上发生的悬疑恐怖故事,接二连三有村民像着了魔似的杀了全家人,然后凶手要么自杀要么离奇死亡。村民们都把怀疑的眼光投向一个神秘的日本人,认为是他在背后作怪。男主是个小警察,当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也开始有点精神不正常时,他决定请来一个大法师为女儿驱魔,与日本人斗法,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他的控制与想象。

首先很意外的是,大家都以为《哭声》会又是一部韩式悬疑犯罪片,影片第一部分也是这样拍的,但后来发现完全是部类似《驱魔人》那样魔幻元素的恐怖片。在接受这种设定后,意外和惊喜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罗宏镇接下来带领观众坐上反转不断的过山车,将诸多恐怖片元素融入到故事中,这种大杂糅方式可能会让人想起《林中小屋》和《科洛弗道10号》。其实这种电影最后为了自圆其说很容易陷入尴尬局面,特别是将“真相”交给超现实或者宗教元素而使得观众有被骗的感觉。罗宏镇在《哭声》中这一点也做得很好,从罪案逐渐过渡到神怪,就算最后那场戏仍然会让人看的张口结舌内心五千句WTF跑过,但叙事逻辑是流畅合理的。片中尤其出色的是萨满斗法的段落,太震撼了。片子也有一些历史隐喻,关于日本韩国之间的关系,这个就不多说,否则就要剧透了。

但《哭声》没有之前一些韩国媒体捧得那么高,就像上面说的,罗宏镇最大的成功和厉害之处还是在类型上的突破与创新,后半段的叙事仍然有点潦草,亲情的情感内核也没有更好的表现出来。不过对我这样的类型片爱好者,尤其是恐怖惊悚片影迷来说,《哭声》已经足够出色了。外媒那边的评价也没有那么好,不少都觉得有些过于荒谬玩得有点过头了,虽然也有少数几个声音质疑为何没进主竞赛的。

【一种关注】《红海龟》★★★★


啃了一个赛百味后休息了一会儿提前写了一部分日记,因为接下来三部基本上是完全衔接上的,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所以只能提前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是本届戛纳电影节备受关注和期待的一部片,也可以说是噱头很足,因为它是日本举世闻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吉卜力】首部与海外合拍的动画片,而这部日法合拍片的导演又是凭借《父与女》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荷兰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影片讲的是一个男人流落到一座孤岛上,遇上一只巨大的红海龟,后来红海龟化成一个女人,和男人相识相爱,在孤岛上共度余生。整部片都很极简,没有对白,几乎没有故事情节,画风也是能简就简。做加法的是技术层面,例如音效和配乐都非常震撼。而《红海龟》得益于这种极简,放大了一些很平凡的人类情感,挺动人的。不过我在想的是如果这片拍成短片,效果是会更好还是更差,或许正是90分钟看两个人共同走完一段人生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影片试图传达的情感力量。

经常我们都在说很多中国人在国外没有素质很丢脸,但几乎所有戛纳电影节的记者都会跟你说,这个没素质其实不分国界的。每天排队都有各国人厚着脸皮插队,莫名其妙就站到你前面,跟他说“不好意思你插队了”,对方完全不会搭理,骂他,对方就像没听见。这个场景是昨天真实发生在导演双周一个德国记者和一个法国记者身上的。今天从《红海龟》出来跑到德彪西大厅门口时,已经排起了等《只是世界尽头》的超长队伍,在这排队的半个小时内至少目睹5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若无其事般插进队伍中。记得昨天还看到推特上有法国记者愤怒曝光一个意大利插队记者。蓝色黄色证件插队还可以理解,大家都是粉证,又不是进不去,急什么呢。

今晚这场《只是世界尽头》可能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晚上媒体场最火爆的一场,一般我还能去抢楼上第一排的位置,今天进去后都只能坐到两遍边缘处了。而七点场还没开始,两个半小时后的巴赞厅那场就已经开始排起了长队。到最后一大堆记者两场都没挤进去,才临时在十点半又加了一场。于是不少黄证记者从五点半就开始排七点场,七点场没挤进去又去排九点半那场,结果又没排进去只能继续等十点半那场,于是为了看片长一个半小时的《只是世界尽头》排了整整五个小时的队。

【主竞赛】《只是世界尽头》★★☆


不过《》有点对不住那么高的人气,也能理解那些排了那么久队的记者为何会如此愤怒。故事讲述一个同性恋剧作家在10多年后回到家乡,准备告诉家人他即将到来的死讯,然而这个全家重聚的下午完全超出他最坏的预想。多兰这部片主要问题还是太极端了,90分钟内用大量特写镜头把五个人物塞进一个密闭空间中从头撕到尾,还有他一贯的MV慢镜段落。所以导致的问题就是人物还没有树立起来,矛盾还没有铺垫,就立马开撕。如果说《妈咪》的撕是因为男主有躁动症,致使嘶吼成了母子俩的交流方式,那么《只是世界尽头》的撕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角色之间在撕什么,为何而撕。尽管都能理解多兰想要表现的是家人之间对表达爱和沟通交流的无能,但其实这么极端的表现方式还是让人无法接受,因为我们可以让角色之间出现沟通交流问题,但不能让观众与角色之间失去连系,否则观众就像外来人走进一个疯狂撕的家庭,看着他们撕,也不知道在撕什么,只剩尴尬只想离开。其实如果只安排最后撕一场高潮戏,前面都换成人物刻画和矛盾铺垫,或者再多30分钟来做刻画和铺垫,可能都会好很多。当然多兰很擅长的一些表现手段何形式依然有效,比如几次闪回,以及几个慢镜,还有最后那场撕逼爆发戏,还是很有感觉的。几个演员的表演还不错,尤其是文森特卡索和蕾亚赛杜,倒是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比较差,主要还是剧本和导演问题。影片结束后推特上的口水就足以把多兰淹死了,回想起当年《妈咪》媒体场首映结束后推特上一片金棕榈的呼声,还是挺唏嘘的。

所以今年主竞赛看似很豪华的阵容,这些名导新作最终都没有得到一致的好评,要么是评价两极的争议之作,要么就是四平八稳没有惊喜的安全之作。不过大家仍然对最后三天压轴的几位导演抱有期待,蒙吉应该不会扑,范霍文和法哈蒂希望也不会扑,雷弗恩有点悬,西恩潘就…

【一种关注】《比海更深》★★★★


晚上十点过再接再厉去看了是枝裕和被降级到一种关注单元的新作《》,主创出席,终于见到了树木希林真人,非常开心,更开心的是看到了第一次来戛纳的阿部宽,真是又高又帅惹得身边朋友疯狂花痴。电影其实挺好看,有点像《步履不停》的商业小品版,把那些不该直接说出来的都说出来了,也有很多小幽默,虽然很多鸡汤台词但也的确很感人。反正只要树木希林一出现,感觉整部片都活了。

《比海更深》主创


《比海更深》主创



今日中国媒体评分表


今日场刊评分表



— FIN —

深焦DeepFocus 戛纳报道往期内容


Day1: 咖啡公社 | 雪山之家 | 特辑视频 | 伍迪·艾伦

Day2: 保持站立 | 我是布莱克 | 乔治·米勒 | 陀螺日记 | 戛纳评分

Day3: 玛鲁特 | 丁说影评 | 陀螺日记 |  戛纳评分

Day4: 小姐 | 深焦 x 克里斯蒂·普优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Day5:深焦 X 吉罗迪 | 视频汇总 | 戛纳评分 | 深焦派对  

Day6:深焦 x 佐杜洛夫斯基 | 托尼·厄德曼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Day7:深焦 x 杰夫·尼科尔斯 | 电影手册 x 阿莫多瓦 | 胡丽叶塔 | 陀螺日记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

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全文,或许你喜欢我们的推送,却没有闲钱打赏,不妨顺手点击屏幕末端的广告↯↯↯↯。【深焦】所获得每一笔收入,都将回馈给作者、编辑,并用于策划更好内容和活动。每一篇【深焦】的优质内容,都是作者、译者和编辑的无偿劳动,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大家走到一起,而这份热爱也理应收获精神以及物质上的体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