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普女儿,有旬报第一,有20年的情怀 | 本周看什么
深焦口碑榜
34
List of Films
策划 | 深焦编辑部
本期统筹 | 咩咩(南县)
本期编辑 | 车小爷(长春)
深焦口碑榜榜单
言
前
纵使关于国内电影节终极意义和发展困境的争论不休,节日的热闹还是分毫不减,从法斯宾德到押井守,从平克弗洛伊德到感恩而死,这场每年六月的中国影迷盛宴总会给你一点惊喜和期待。这次的上影节,日影片单依然是最为万众瞩目,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佳片也吸引着不少视线,那么,会不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影迷朋友愿意去关注和欣赏那些来自东欧或南亚的更少出现在我们世界想象里的风景和生活呢?总之,就在明天,一场血雨腥风的抢票大战即将来临,小编祝大家都能吃好喝好大饱眼福,并且拥有更加多元和开放的口味。在此之前,先来看看口碑榜新上的三部影片吧。
一群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在一起,爱与失去、错误的选择才是长久的念叨。21年后,续集《猜火车2》里再见老朋友。经典四人组懒蛋、变态男、屎霸和卑比再一次团聚,他们依旧做着坏事,依旧大腹便便地表现当代英国的背景。
此次口碑榜推出的第二部影片便是贴着莉莉· 罗斯 · 德普出演标签的《舞女》。这部影片里,不仅仅是曲折的人物传记剧情,更是用人物的反向典型,露骨的刻画出人物的缺陷和自卑。正所谓,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要追求什么。排除人物的喜恶,你又更能接受哪一种舞蹈艺术的形式?是大型器械的现代装置艺术加上原创苦练的新锐舞蹈,还是回归自然的更加纯粹的肢体舞动?点开《舞女》去寻找答案吧!
继《西葫芦的生活》之后,深焦口碑榜又上了一部新的动画片——去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之首的《在着世界的角落》。在好莱坞大片银幕乱飞的六月,视觉疲劳的大家不妨去看看这部动画片。但请小心!因为它未必没有真人电影来得残酷。此外插播一条消息,据说七月份国内将会有较多部动画片登陆院线,所以是否会有两部甚至两部以上的动画片登上口碑榜?请大家拭目以待。毕竟,两部以上的动画片在口碑榜还实属罕见。
口碑榜走到第33期,希望大家继续对看过的电影踊跃投票(没看过可以暂时不投),让深焦和你们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你已经看过榜单上的影片,欢迎阅读我们的相关文章;如果你们对我们推荐的新片感兴趣,也欢迎到院线或是网络上观看。另外如果觉得有其他新片也应该进入榜单,一定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上海电影节要开幕啦!大家快抢票!让我们相约六月相约上海!亲亲大家!
上期口碑榜链接:口碑榜归来!去年戛纳的尾货你扫完了吗? | 本周看什么
新片榜
舞女(2016)
La Danseuse
导演: 斯蒂芬妮·狄·朱斯托
主演: 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 / 加斯帕德·尤利尔 / 梅兰尼·蒂埃里 / 莉莉-罗丝·德普 / 弗朗索瓦·达密安
类型: 剧情 / 歌舞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 捷克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3.4/5
IMDb: 6.5/10
豆瓣:7.3/10
《舞女》综述
文|cora
《舞女》讲述的是美国现代舞先驱洛伊 · 福勒的片段人生。
这部片子很容易被人拿来与《黑天鹅》进行对比,不可否认里面对舞蹈镜头的重塑比起后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对特写镜头和长镜头的描绘谈不上完美,但其营造的时代图景即使在观影结束许久后回想起依旧历历在目,沧桑而美好的气息挥散不去。
这是部很有个人想法的传记片,通过描述福勒舞蹈生涯的跌宕起伏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纠葛勾画出一个渴望随时代浪潮漂流却注定挣脱不开淤泥束缚的脆弱生命,镜头从开场的灰暗阴沉移到巴黎歌剧院的金碧辉煌,灯光下美轮美奂的舞蹈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巴黎真是场流动的盛宴,即便有再多的纵横笑泪,艺术质感从未缺失,正如翻转的彩虹,历久弥坚,终究是划过天空的一道美好痕迹。法国文艺评论家Arsene Alexandre一百多年前的评论如今依旧适用, “你所看到这个如痴如狂地跳着舞的、奇妙的、梦一般的造物,在她花一样的堆叠的面纱下,不停旋转着的画面,时时刻刻千变万化。”
来法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离不开文学艺术作品中奔腾的浓烈的浪漫气息,然而巴黎地铁熏人的气味和路人警惕的目光瞬间将我的一切幻想砸得支离破碎,而对《舞女》的爱,正是因为它所塑造的时代,还原了我心中的巴黎,心驰神往却不复存在的美好年代。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猜火车2
T2 Trainspotting
导演: 丹尼·博伊尔
编剧: 约翰·霍奇 / 埃文·威尔什
主演: 伊万·麦克格雷格 / 约翰尼·李·米勒 / 罗伯特·卡莱尔 / 艾文·布莱纳 / 雪莉·亨德森 / 安杰拉·奈迪亚科娃 / 史蒂文·罗伯特森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67/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1/5
IMDb:7.5/10
豆瓣:8.2/10
《猜火车2》综述
文|
今年,在众多影迷翘首期盼的电影中,一定有《猜火车2》的名字。这部电影也是《猜火车》的续集。1996年《猜火车》用一付完全反叛主流的态度震惊了英国电影界。也第一次用毒品等各种堕落行为来讲述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而20年后的这部续集也为这部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导演用两部电影的时间,以雷登为主的团体,塑造来了一个关于青春和中年的变化和差异。在这跨越20多年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只是关于特定人生岁月的特点。还有纵观人生长河的体验。这样的上帝视角,让观众在他们的经历中,看到了青春堕落中用毒品等方式来混日子的困惑悠闲姿态,看到了中年时间中反观以往及对未来无力的困乏失败事实。这样人物统一且内容发展的主题的描绘,使得影迷可以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在人物刻画上,男主雷登和他的朋友以一种失败者的姿态,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此基础上表现他们的年华。而在这些时光中,我们又可以用一种差异化的对比来看亲情,友情和爱情对他们的关怀。他们个人败坏的品质搭配平凡伟大的感情,这样的反差让观众以别样的方式感受到了不同的体会。
而且在这部具有迷幻,堕落,反叛的电影中,承载男主兴趣的元素,也巧妙的诠释了当时及以往的英国社会。毒品,性,摇滚乐在直指现实的前提下,也体现了他们的弊病和背后的痛苦。这种以电影表现社会全貌的方式也在贴近现实的状况下,提升了电影的品质。
让电影统一的最便捷方式便是影像风格,拍摄特色和音乐选择。这样塑造出来的整体氛围让电影有了独特的魅力。当年电影中的独特设计和搭配方式,在导演丹尼 博伊尔的手下,用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出现在《猜火车2》中,色彩搭配更出色的色调,意识流更成熟的应用,摇滚乐的再次出现,都让电影充满了原来的味道,也有了进一步的革新。
“选择生活”是《猜火车》所不断提及的,除去精彩的台词和离我们很远的剧情外。生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也让各种反叛归于平凡,再怎么不同的活法也走向大众化的繁杂。所以《猜火车》中的选择生活,也最终变成了第二部中的怎么活下去。这样的变化呈现给观众则是一部关于青年变化史的电影。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在这世界的角落(2016)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导演: 片渊须直
编剧: 片渊须直 / 河野史代
主演: 能年玲奈 / 细谷佳正 / 尾身美词 / 稻叶菜月 / 牛山茂 / 新谷真弓 / 小野大辅 / 岩井七世
类型: 剧情 / 动画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8.2/10
豆瓣:7.7/10
《在这世界的角落》综述
文|沈念
周作的父母十分温柔,但他的姐姐径子却很难相处,所幸径子的女儿晴美活泼可爱。成为北条家一员的铃与大家一起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在物资短缺的战时利用一些小技巧安然度过。家务之余,铃也常常用画笔记录这个世界。然而,1945年三月,吴市被无数次空袭,铃也因此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事物。
当然,许多国人会认为这是一部站在日本被害者论的立场所创作的作品,从而心生反感,对影片评价不高。笔者非常理解这种心情,但因此而否定整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是有失公允的。本作之所以被认为是动画电影中的杰作,其原因是片渊将动画矛盾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动画所表现的残酷性虽一见之下不如实写,比如空袭来临时天空宛如被烟火点缀、又像泼洒于画纸的水彩;铃失去的右手也并无血腥写实的描绘等。
这些桥段都有淡化甚至美化的成分,但对精神与心灵最深层的不安、恐惧与崩溃的表现可以说远超现实的直接映照。晴美与铃遭遇爆炸时,利用纯黑背景下错乱、粗旷的白色线条表现铃内心之绝望、动摇的场面即是最佳例证。正如高田勋的《辉夜姬物语》中,公主从宴会逃离,一路奔走于天地间时利用潦草、奔放的画风将公主的精神世界具像化。在这些例子中,动画从模仿现实的束缚中解脱,成为直接外化内心的手段。
另一个关于动画的悖论是,我们在看着那些本应残酷、却被淡化、美化的画面时,大凡会有两种反应:其一,被美好、梦幻的画面所麻痹,暂时忘却现实的经验;其二,反而难以摆脱对现实画面的想象,比直面现实更容易心怀恐惧。《男孩与世界》正是利用了第一种心理,在靠近结尾处插入一段实写的记录影片,大片树林在我们眼前轰然倒下。被瑰丽炫目又富含想象的画面所麻痹感知的我们,重新认知到现实的残酷,这种刺眼的疼痛极具力量。
而《在这世界的角落》则是利用了第二种心理,影片无数次提示我们这不过是动画,一切悲欢离合都不是真实。比如,铃替暗恋的水原哲画画,铃的画作撑满整个画面,我们看到她将水原也画入风景之中,这时水原忽然要走,画面却没有回到电影中的“现实世界”,而是停留在铃的画作,铃画中的水原离去了。利用画中画的手法,片渊提示观众一切都是虚幻:只要一挥画笔,晴美就能复活,铃的右手也能复原,一切都能恢复如初。然而恰恰就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欲盖弥彰的慰藉,反而愈发刺眼地提醒我们,现实并非如此。没有死而复生,也无法失而复得。
《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作为动画电影为人称道之处在于,牢牢地扣住动画电影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内核、尽情挥洒。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旧片榜
生吃(2016)
Grave
导演:朱莉娅·杜可诺
编剧:朱莉娅·杜可诺
主演: 加朗斯·莫里利尔 / 艾拉·朗夫 / 哈巴·奈·乌飞拉
类型: 剧情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1/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1/5
IMDb: 7.3/10
豆瓣:7.2/10
《生吃》综述
文|光琦
去年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影评人周推出的一部大尺度“文艺恐怖片”《生吃》,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很多人也期待了一年想要看到这部特别的片子。三十六岁的法国女导演朱丽安`杜古诺,首部长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部重口味惊悚片,其大胆直接的拍摄方式与角度,展现多场血腥场面与暴力,在多伦多电影节播放曾引发现场观影者不适。但这部电影绝对不仅仅是以恐怖为噱头的平凡之作。
片名选英文译名《生吃》,法语片名则直译为《严重》。在导演眼中这个直译是个错用,错会了其义,她解释说该词取“重力的重”之意:仿佛是某个重物从天而降,将人压得不能动弹。这是一种有形而又具体巨大的重量,任何人都逃不开的重量。带着这样一个意境去看片子,就不难脱出生吃这一感官上的惊悚体会到该片对社会和人性更深层次的挖掘,也衷心地佩服导演的苦心。
电影的主人公贾斯蒂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是个彻彻底底的素食者。上了兽医学校,开学时候被前辈立下的荒唐规矩逼迫吞下了人生之中第一块肉,引发了其对肉的疯狂迷恋。
故事开始之时还穿插了新生入学时遭遇的困惑,就如同讲述一个青少年成长烦恼的片子一样,贾斯蒂和其他新来的同学一样,受到了前辈学生无厘头规矩的束缚与侮辱。而自己一向亲密的亲姐姐也在打压新生的队伍里,更加深了她对自己厄运的体会,也推动她发现那个食人的”自我“。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再次展现了她被推到社会所谓正常化的模式之中,姐姐强迫其进行脱毛,称这样才正常,几经挣扎未果,强行被脱毛之后,她终于冲破欲望的大堤,将所有想法付诸行动,开始了食肉,嗜性等一系列疯狂之举。很有意思的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她同屋的阿德雷,拼命争取出柜之后的一个同性恋男孩,一味把自己搞成了像同性恋海报模特一样的性感模样。《生吃》中看似不可思议的世界,其实不过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而已。大家都追求被纳入到某一个特定群体,身着群体的符号,渴望被肯定与认同。
本周排名:11 上周排名:NEW 位次变化:-
临渊而立(2016)
淵に立つ
导演: 深田晃司
编剧: 深田晃司
主演: 浅野忠信 / 筒井真理子 / 古馆宽治 / 太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3.8/5
IMDb:6.9/10
豆瓣:7.0/10
《临渊而立》综述
文|沈念
提及《临渊而立》,也许关心日影的影迷们最先浮现脑海的会是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委会大奖、第90届电影旬报十佳第三名等荣誉。这些成就固然很耀眼,但自然不是深焦一次次言及《临渊而立》的唯一理由。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深田晃司作为一名年轻导演的意图与用心。
全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有深意,多次出现的前后呼应的结构、颜色与声音等意象背后的隐喻、对人性复杂与挣扎的近乎执拗的再三揣摩与细腻刻画等,使得文本呈现值得吟味、分析的深度与厚度。
虽然这种深思熟虑难免会有刻意、甚至过剩的倾向,导致其高度略显不足。正如塔可夫斯基所批判的那样,变成一种导演与观众之间的猜谜游戏,或者尚且无法成为伯格曼所主张的那种直接传递、表达感情的伟大电影。但这种野心勃勃的尝试,对每一个镜头的推敲与掌控,无疑展示了深田晃司作为一名“准大师”的无限潜力。毕竟在化招式于无形之前,必然经历一个套用各种招式的“磨练过程”。而深田晃司勤恳钻研、再三打磨的态度使得《临渊而立》达成他导演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完整度。
本周排名:12 上周排名:NEW 位次变化:-
无处为家(2017)
I Do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导演: 梅肯·布莱尔
编剧: 梅肯·布莱尔
主演: : 梅兰妮·林斯基 / 伊利亚·伍德 / 大卫·佑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5/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0/10
豆瓣:7.1/10
《无处为家》综述
文|2miao
《无处为家》出人意料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本片的英文名I Don’t Feel Alone In This World Anymore居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这部完成度极高的影片是演员梅肯·布莱尔的导演处女作,比如作为奈飞出品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拿下了今年圣丹斯的评委团大奖。贴近电影本身说,《无处为家》的惊喜之处还在于,电影塑造了生动的小人物主角,充斥着接连不断的逗趣细节,巧合牵引下的情节徐徐铺开,以及有效营造了悬疑质感。
电影讲述了事事不顺的“丧逼”女主Ruth在她家被入室抢劫后,无法指望警察追回丢失财物,于是和她意外结识的伙伴——会投掷流星镖的忍者邻居,两人结伴开始寻找线索,自行办案的故事。他们走上一条风波不断的道路,卷入并捣乱了一犯罪团伙的计划,而接连不断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导火索总是偶然因素,这确实令人联想到科恩兄弟《谋杀绿脚趾》这类的犯罪喜剧,虽然《无处为家》用黑色幽默抵达社会和人性深处的势能还不够,但足以让人满意。
《无处为家》悬疑之余还有点惊悚,开头结尾处都有些过于黑暗,而三对人马聚集后的血腥大战视觉冲击有些过度,最后直接潜入森林进行生死赌博的桥段越发瘆人。当绝大部分的节奏感控制得很好时,电影突然带来有一种陡入高潮的感觉,就像一锅美味的乱炖在最后勾芡收汁时,火太旺而变得有些焦糊,令人难免遗憾。
无论如何,如果中国流媒体们也能拍出来《无处为家》这般质量的网大,我想大家都会欣然乐意捧着电脑进行观看的。
本周排名:10 上周排名:NEW 位次变化:-
持摄像机的人(2016)
Cameraperson
导演: 基尔斯滕·约翰逊
编剧: 多丽丝·贝兹利 / 莉萨·弗里德曼
主演: 基尔斯滕·约翰逊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5/10
豆瓣:7.8/10
《持摄影机的人》综述
文|马鹏程
这一部将摄影记者从业15年以来直面的新闻画面拼贴起的记录影像,获得了22次项电影节奖项和31次提名,烂番茄新鲜度至今保持在99%,成为了2016最受关注的纪录片之一。克尔斯滕·约翰逊从布朗大学毕业后,独自前往西非,追随非洲电影之父乌斯曼·塞姆班 (Sembene Ousmane) 和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Djibril Diop Mambety) ,这独特的经历使得这位女性摄影师更多的关注战争、贫困和生存对人类的影响。在这部影片中,她将自己15年来拍摄纪录片时所积累素材剪辑在一起,用摄影机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人民的憧憬和历史的记忆。
将视点聚焦于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并始思考战争的根源。最后,克尔斯滕试图通过哲学寻找答案。克尔斯滕患有阿兹海默症母亲以及波斯尼亚那位不愿意面对历史记忆的老母亲是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而将摄影机本身对向那曾经发生惨绝人寰暴行的空间本身也是记忆的追寻或是记忆的延续。这些记忆通过图像,如同本雅明的辩证意像(Dialectic Image)完成了对于历史与现在的调查,而整个纪录片又如同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谱(Mnemosyne Atlas),通过对于不同历史画面的纵向和横向拼贴,试图探索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战争的本源。而在越发发觉这个世界的不可调和之后,则开始朝向德里达的解构。
本周排名:5 上周排名:7 位次变化:-2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2017)
밤의 해변에서 혼자
导演: 洪尚秀
编剧: 洪尚秀
主演: 金敏喜 / 徐永嬅 / 郑在咏 / 文成根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6.9/10
豆瓣:7.1/10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综述
文|淞可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是洪常秀作品中很不一样的一部,不单单是因为导演拍摄了有关自己的绯闻,还在于视听、情感和电影感的表达上。作为洪常秀的第19部作品,他的演员阵容依旧稳定。
金敏喜饰演陷入婚外恋风波的演员英熙,郑在咏和权海骁分别饰演她曾经的友人,文成根饰演导演一角,在影片中还发现了《北村方向》中的女演员宋宣美饰演场记,在洪常秀的不同作品中,会常常发现曾经的演员饰演不一样却又相似的角色。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无疑是为金敏喜量身定制,对于她思念的导演以及身边的男性友人均没有过多着墨,而反复表现最多的是金敏喜的情感思绪,它外化于英熙在咖啡馆门前边抽烟边哼唱的小情歌;她蹲在海滩边上画自己爱人的模样;她独自躺在江陵冷冷的海岸边;她在酒桌与俊熙姐接吻谈论被爱的资格….这一切如梦似幻的表演将她的忧愁又化作了那两句经典台词“我出去抽一支烟”和“最近啤酒变好喝了”。也因此在今年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最佳女主角的颁奖词这样说道:“她既是演员,也是艺术家。你不能停止注视她。”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同样分为两个章节去叙事,就像《生活的发现》(2002)里一样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1,2”来区分。如果仔细看两个一前一后不同时空的段落衔接是非常有趣的,两个章节可以是各自独立也可以是各自联系。在第一个章节结束后,字幕再次出现,片头音乐成为片尾曲。场灯渐渐亮起,金敏喜出现在空无一人的电影厅,(这与《这时对那时错》也形成了某种跨文本的呼应)她目光呆滞,拿起手中的咖啡,仿佛对刚才放映的电影若有所思,眼泛泪光。这就是第二章节巧妙的开场,与前一个章节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可以说上一个章节是戏中戏,也可以说英熙在思考自己。
影片中的黑衣人是区别于洪常秀其他作品的亮点,这样的玩味在他的作品中的确少见,黑衣人两次出现的动作均有着哲学似的意义。第一次出现是问时间,第二次是在客厅不停重复着擦玻璃的动作。关于这样神秘角色的设定,导演并没有给予过多回答,想必洪常秀也想在他的电影里留下些“谜题”。这样也增强了电影的暧昧性,时刻提醒我们他是在用剧情创造一个表象的世界。
本周排名:6 上周排名:9 位次变化:-3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2016)
La Mort De Louis XIV
导演: 阿尔伯特·塞拉
编剧: 阿尔伯特·塞拉 / 蒂里·卢纳斯
主演: 让-皮埃尔·利奥德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 菲利佩·杜阿尔特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1/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9/5
IMDb: 7.0/10
豆瓣:7.1/10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综述
文|有毒崽
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曾凭借处女作《唐吉诃德》吸引《电影手册》的目光,其于2016年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展映中见世,赢得一片叫好。虽然电影得到众多媒体好评,入选《视与听》2016年十佳,但是美术上的华丽无法掩饰电影沉闷的基调,让观者看得乏困。片中没有辉煌的经历,只有帝王临死前的一段日常纪事被展现出来,缓慢而又难熬。
电影开头。花园里,在路易十四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鸟语花香。宫殿里,在路易十四身前是一众大臣妃子的毕恭毕敬。国王是帝国的象征。作为一名圣明的君主,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兢业成就了之前帝国的繁华。虽然电影没有抒写路易十四生活之外的事情,但是导演把历史人物演绎成一个平常人,用其身体的状况去暗喻着国家的境况。左腿上的坏死痕迹正是这个帝国衰退开始的迹象。
片头过后,镜头便一直关注着路易十四自那以后从未离开宫殿的病躯。国王的住处原本是十分大气的宫殿,却因为房间里充满衰老的气息显得如此狭小。从对身体的特写可以看到,在死亡的恐惧面前,路易十四表现出如常人一般的挣扎与害怕。这种无力的身体行为一直支撑到突然响起的弥撒曲交响乐,路易十四瞪眼直视着观众,眼神里表达出身为帝王天生的坚毅。全片都没有设置配乐,却在此时响起音乐。精妙的声音设计让这场即将开始的死亡显得盛大而又平凡。
死亡的仪式走到最后时,御医对路易十四的身体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一种政治讽刺,讽刺在索邦大学教授与江湖骗子之间的选择。如果把御医的无知映射到执政者,电影的目的是将路易十四的死亡放大到帝国的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有着极大勇气的电影,用镜头去直视死亡,去关注这场死亡仪式结束前的时光。昏暗的灯光衬托着缓慢的叙事节奏,让一个显赫的帝王变得如普通人般平凡,对死亡同样抱有恐惧,抱有挣脱的想法。
本周排名:16 上周排名:14 位次变化:-2
追捕聂鲁达(2016)
Neruda
导演: 帕布罗·拉雷恩
编剧: 吉列尔莫·考尔德隆
主演: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路易斯·尼科 / 梅赛黛斯·莫朗 / 埃米利奥·古铁雷斯·卡巴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2/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3.9/5
IMDb: 7.2/10
豆瓣:7.3/10
《追捕聂鲁达》综述
文|Cora
列举当今拉美世界炙手可热的电影人,一定会提及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早年凭“皮诺切特三部曲”技惊四座,以超现实主义方式讲述现实故事的风格已成为其独特的创作标签。
2016年帕布罗执导了两部以二十世纪关键人物为主角的电影,即《第一夫人》和《追捕聂鲁达》。前者讲述的是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前后的故事,该片因其题材经久不衰的热度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精彩诠释而备受瞩目,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追捕聂鲁达》则颇具一番神秘色彩。对比《第一夫人》里浓烈的色调,《追捕聂鲁达》像一部黑色电影:背景设置在1948年的智利,诗人聂鲁达——20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在右翼极端分子夺权后,因其共产党身份遭受追捕。本片的另一个绝对主角是由让·盖尔·加西亚饰演的警察,想象自己是妓女和警察头子的儿子,他对左翼人士的动机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从未见识过苦痛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律师对穷人的处境和需求一无所知。然而,在追捕中,警察跟随着诗人的足迹,既有其逃亡过程中的真实足迹,亦有其文学足迹,即聂鲁达刻意留下的侦探小说。这是一场无法被轻易定性的逃亡,即使实际距离总是若近若离,思想距离不断缩小。
该片一大亮点是警察的画外音。然而,与其说这是一个真实人物形象,不如说他是逃亡中的聂鲁达脑海里最动情的建构。他是聂鲁达的另一个灵魂,与诗人的灵魂本体无限接近却不具重合可能,执着地追寻着诗人的足迹,从鄙夷和不屑,走向理解与共情,制服沾染了诗意,倒在血泊中的是诗人的兄弟,是人民的儿子。
他是聂鲁达一首从未写成的诗。
《追捕聂鲁达》是碎片化的,例如武断的布景变化,公路电影的节奏与偶然,这是一场追逐,所有的风景场景都是途中值得纪念的印记。这是一部讲述诗人故事的电影,象征主义无所不在,每一个平凡的事物都具有延伸出普世意义的潜质。这是一部来自拉美的电影,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贯穿全片,那些思想顿空的瞬间早就被赋予了神意。
这不是一部讲述聂鲁达生平的电影,它重塑了聂鲁达的世界,那个只存在他的文字里的世界。
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帕布罗说道,在别处,是历史学家和记者帮我们记住历史和确认身份。在智利,是诗人。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时候让我感受到一种抽象的情感,就像导演劳尔鲁伊斯所说的一样:智利是一扇开向大海的窗。
聂鲁达注定会是荒瘠的土地上不谢的玫瑰。
本周排名:4 上周排名:3 位次变化:-1
怒 (2017)
怒り
导演: 李相日
编剧: 吉田修一 / 李相日
主演: 渡边谦 / 森山未来 / 松山研一 / 绫野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4/10
豆瓣:7.8/10
《怒》综述
文|沈念
吉田修一原作,李相日导演改编的《怒》在日本上映后硕果累累,收获16.1亿日元的票房(于2016年日本电影票房榜上取得第35名的好成绩),且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肯定,不仅荣登电影旬报十佳,妻夫木聪也凭借本作中的精彩表现斩获2017年日本电影学院最佳男配角奖。
《怒》到底有何能耐同时征服挑剔的观众与刁钻的影评人?首先,其原作早就为电影改编打下坚实的基础。原作者吉田修一是交口称赞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如《恶人》(2007)、《再见溪谷》(2008)、《横道世之介》(2009)等近几年纷纷被搬上银幕,皆是票房风评双丰收,《怒》自然也不意外。
然而,成也原作、败也原作。由于原著的完成度极高,在改编过程中,李相日始终被牵制,直到最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出于叛逆心理修改了结局(为免剧透,在此不表述修改部分)。
导演接受采访时曾说,作出此番修改是由于途中意识到照本宣科改编原著并无意义。然而为时已晚,前半部分的忠实强调了结尾不和谐的反骨,反而证实了原著的完整。大段情感的烘托与构筑,都因结尾的潦草收场而显得虎头蛇尾,人物爆发式的表演也看似过犹不及的无痛呻吟,而这份“怒”则成了无因的愤怒,与此前工于心计的层层铺垫格格不入。
豪华阵容的演员表挽救了近乎崩塌的结局,妻夫木聪、宫崎葵、松山研一、绫野刚、渡边谦等老中青三代名优的每一次声嘶力竭都是一场力挽狂澜,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之一。然而这场名优集结的盛会已然引起日本电影界的反感,据说吉田修一曾经放下“如果不是全明星阵容就不给改编权”的豪言壮语,这样的无理要求直接导致制作费几乎都花费在卡司上,对电影制作的长期发展而言也是弊大于利。
《怒》反映了社会人的种种病症,也与现实中电影界的光怪陆离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哪怕影片本身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对于日影迷而言依然是2016年不可错过的日影之一。
(原载于《环球银幕》)
本周排名:7 上周排名:4 位次变化:-3
赴汤蹈火 (2016)
Hell or High Water
导演: 大卫·马肯兹
编剧: 泰勒·谢里丹
主演: 克里斯·派恩 / 本·福斯特 / 杰夫·布里吉斯.
类型: 剧情 / 犯罪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7/10
豆瓣:7.9/10
《赴汤蹈火》综述
文|戈弓长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赴汤蹈火》是融入西部片元素的强盗片类型,却一反类型片的惯例,深刻触及了的当下美国的社会现实。片中兄弟匪徒毫无强盗的自觉,更没有任何“盗亦有道”的追求和豪情,只是仓皇地抢钱。两位警察垂垂老矣,对抓捕有心无力,在银行前蹲点以逸待劳,谈论着自己的退休生活。更为讽刺的是,兄弟抢劫银行却是为了最后到银行还贷,而警匪间却有着同是沦落人的认同。
正如影片中那位印第安老警察所言:“一百五十年前,这里都是我们的。现在掠夺的不是军人,而是银行。”——勾连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现实。片中的西部荒凉破败,人们消极绝望,银行像吸血鬼般榨取着他们的最后一点血汗。这是一个被国家与时代抛弃之地,那些泥足深陷却无力摆脱的人,只能以恶抗恶。
西部联系着美国的建国历史、美国的精神和价值,片中富藏石油却荒凉的西部正是当下美国的象喻。《赴汤蹈火》把罪恶以及导致罪恶的贫穷指向了金融机构,不由得让人想到重创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特朗普选战时对其拥趸做出的“遏制华尔街”的承诺。影片在悲凉和绝望的气氛中,也不乏对这一片西部热土的爱和怜惜。兄弟俩在戈壁的落日余辉下打闹嬉戏,宿命到来前的温情一幕令人动容。兄弟抢劫时,德州人民中不乏路见不平拔枪抵抗的,西部的英雄气质并未完全消逝。
本周排名:15 上周排名:15 位次变化:-
八月 (2016)
The Summer Is Gone
导演: 张大磊
编剧: 张大磊
主演: 孔维一 / 张晨 / 郭燕芸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3/10
豆瓣:7.3/10
《八月》综述
文|沈青雨
《八月》是张大磊导演拍摄的致敬父辈之作。影片所采用的有距离的观看方式,并不是以小雷的主观视点去建构与代际差距相平行的区隔,事实上就影片的主要段落来看,在切入小雷的主观视点之前,导演更习惯于先以一种小雷同时也是被观照对象的“客观”表现方式:小雷在事件发生之后再入镜,如在父亲和几个好哥们唱起蒙语版的《母亲》时,小雷在歌声响起之后入镜。
这其中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即导演偏爱于用声音来串联转场,比如通过小提琴声来串联小雷的梦境到现实的转换,影片中还会有意地把声音的源头标识出来,如喇叭等。回到影片并非采用小雷的主观视点镜头来区隔子一代和父一代的问题,私以为这是因为导演将两代人置于同一时空中,他所想要叙述的有他眼中的父辈,受父辈影响的子辈,但更关键的或许是一段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十分特殊的时间,在无所不在的闹钟的滴答声中,所有人都被迫“忙生活”,都“被成为”时间的经历者,小雷的特殊性或许就在于他想要主动成为一个主动去感受时间的人,当然在小雷的背后,隐藏着导演自己想要触碰一段逝去的时光的尝试。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对“昙花”等直接对时间问题有所象征的符号进行了淡化处理,即便是表现死亡给生活施加的阴影时也非常克制。
本周排名:1 上周排名:1 位次变化:-
永远的托词 (2016)
永い言い訳
导演: 西川美和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7/10
豆瓣:7.9/10
《永远的托词》综述
文|Grace
《永远的托辞》是西川美和的长片电影第五作,由导演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曾于2015年入围第153届直木奖,电影也荣获第90届“电影旬报十佳”第五名的好成绩。
本片也与文学相关。讲述衣笠夏子(深津绘里 饰)因一场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她的丈夫——本名为衣笠幸夫的畅销作家津村启(本木雅弘 饰)——不仅在事故当晚密会情人,且在夏子死后没有丝毫悲伤的流露,只顾在网上搜索关于自己的新闻。然而,当发现自己的创作生涯陷入瓶颈时,他转而投身于夏子亲友遗属们——父亲大宫洋一(竹原手枪 饰)、儿子真平(藤田健心 饰)、女儿灯(百鸟玉季 饰)——的生活中,与他们建立起新的羁绊。在渐渐放下属于作家津村启的伪装,重新找回自我的同时,幸夫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努力回避的课题:生命中的至亲突然(擅自)离世后,被抛下的人该何去何从?
西川美和对声音、环境与道具等细节的巧妙运用,构成了她得天独厚的敏锐观察与细腻描写,巧妙地使生离死别的沉重话题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会心一笑。生存还是死亡?铭记抑或遗忘?再漫长的借口也总有词穷的一天,我们终要面对问题的答案。
本周排名:14 上周排名:11 位次变化:-3
推销员(2016)
Salesman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制片国家/地区:伊朗 / 法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4/5
IMDb: 8.2/10
豆瓣:7.7/10
《推销员》综述
文|小A
阿斯哈·法赫蒂应该算是当今艺术电影界最自知的电影人之一了,他看上去特别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创造人物之间的矛盾。自知是一种智慧,在影展圈混得好的电影人或多或少都足够自知的能力。《推销员》就是法赫蒂运用自己创造矛盾的才能所制作的一款影展特供产品。故事里的矛盾创造得还行,高于影视界平均水平,值得学习。
但是和几年前闪耀柏林影展和奥斯卡的爆款《一次别离》比起来,《推销员》有明显的不足,事实上自从《一次别离》之后,法赫蒂就再难找到那种浑然天成的情绪了,正是这种情绪遮盖了《一次别离》里矛盾创造的匠气。《推销员》和前作《过往》都太刻意了,有太多为了冲突而冲突的转场。
从《推销员》在戛纳影展放映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片中要用《推销员之死》的戏中戏,我也关注了很多人的评论,几乎没有人想明白为什么。导演似乎在采访中提过故事主线和《推销员之死》的关系,但我读完采访实录的感觉就是导演在牵强附会。这部电影可以叫《推销员》,也可以叫《萨勒姆的女巫》或者别的什么名字,只要把戏中戏换成相应的作品就行。采用一部知名戏剧的桥段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和电影的片名,法赫蒂这次有点不太老实,感觉像是在蹭话题。
本周排名:17 上周排名:13 位次变化:-4
海边的曼彻斯特(2016)
Manchester by the Sea
导演: 肯尼思·洛纳根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9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5/5
IMDb: 8.3/10
豆瓣:8.7/10
《海边的曼彻斯特》综述
文|Cora
2016年的圣丹斯秀场,编剧出身的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献上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抒情诗。独立影片《海边的曼切斯特》讲述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Lee,中年男人,水管工,独居于波士顿一间简陋的公寓。由于长兄突然离世,他不得不回到家乡料理其后事,那些封锁在往事里的伤口不得不面对第二次撕裂。素描画般的海边小镇景色,现实与回忆的撞击游戏不停上演,渔船上的嬉闹声伴随着令人心碎的哭泣。罗纳根选择用自然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愉悦的忧郁,回荡着的是挥之不去的无可奈何:我们有权利选择逃避,有权利不与过去和解,有权利缩在坚硬的保护壳里,有权利选择如何继续早就遍体鳞伤的人生。
11月18日在北美院线上映后,该片更是收获了美国媒体的好评如潮,无疑加大了该片的冲奥筹码。目前已经拿下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并获影评人选择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海边的曼切斯特》在MetaCritic综评高达95分,给出了满分的《综艺》杂志评论道:“持续的悲伤和救赎的希望是和戏剧艺术自身一样永恒的主题,但是它们极少能勾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所有的这种揉杂了非凡的爱、愤怒、痛感和脆弱的幽默的复杂情绪。” 《纽约客》则评论说:“《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流线般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不禁想起《费城故事》。”男主角的扮演和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的光环则更为耀眼,已荣获哥谭独立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沙漠棕榈成就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在内的不少媒体更是直接在影评里盛赞卡西的表演,在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角逐中被广泛看好。
本周排名:18 上周排名:12 位次变化:-6
-FIN-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