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会员为什么被骂的这么惨
玩即刻的最近社区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就是前几天打开即刻突然被各种酷炫的即刻会员刷屏。
感觉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比赛,看谁的会员编号更酷更屌*,以及看谁是前1万注册用户直接被送了3年。刷屏程度一度让我误以为即刻的用户90%以上都充了会员。
如果仅仅是充会员,最多让一些用户有一些些不舒服,好像自己一下子成了社区的边缘人。
但后来让大家吵起来,骂起来的,是会员可评论的这个功能。这几天都还在持续发酵,买了会员的齐声声援,没买会员的齐声声讨。
更有甚者,因为瓦总发了一条动态征集大家对这个功能的看法,却设置了只有会员可以评论。以至于我看到好几位用户故意充了一个月会员去声讨。
说实话,个人看法,作为产品创始人向社区征集功能建议,却要设置只有会员可以评论,这确实有点找骂。
一个产品一旦上线,他就不是创始人自己的想法了,尤其是社区产品。
一流的社区一定是用户去定义的,如果不是用户去定义,这个社区就成了掌握话语权的少部分人的门户网站了,就像现在的微博。虽然成为微博也没什么不好吧。
所以我觉得没必要骂瓦总,也没必要站瓦总。瓦总也不必要太苦恼,做to c产品,尤其是社区,都是被骂起来的。
如果都是为了有一个没有微博那么吵,没有朋友圈那么熟的中文社区可以玩,大家的反应肯定都是基于社区价值最大化考虑的。
免费社区做商业化就是难到死,知乎、豆瓣、果壳网都是典型中的典型,除非能做到上亿的用户,才可能实现规模化广告收入。
2015年开始做墨加社区,定位为知识内容的twitter,两年注册用户百万级,但后面还是关掉了,当时写过一篇“为什么我也在逃离知乎“(http://mobile.bbwc.cn/article/10062719/1/cat_1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articleToken=w1g4o0),一篇“果壳之后,行色匆匆”,很多预判不幸都被言中。
2018年二次创业前做了半年的反思和复盘,很确定的一个教训就是,一定要第一天就向用户收费,从收费反推产品设计。而不是先免费,用户养起来了再想办法收费,除非你有十足把握可以做到上亿用户量。
即刻我个人也很珍惜,这次即刻会员商业化试探本身没错,引起众怒的是太过突出一小部分人的优越感。
我没见过瓦总,来即刻之前也没听说过瓦总。但来了之后我很喜欢即刻。
它没有微博那么吵,没有朋友圈那么熟,没有知乎那么五毛,没有豆瓣那么神经质。但又很快感觉到一种不太对劲儿的氛围,于是前几天我发了一条动态,纯好奇:
从7月28号停掉微博重新下载打开即刻,开始将原来写在微博上碎碎念迁移到即刻,也是第一次开始深入感受这个社区的文化。
这次即刻会员引起的争论部分验证了我当时的感知,虽然不是全部,但会员可评论这条确实很即刻。
说出来可能会遭骂,会员也会骂,所以我即便开会员设置仅会员可评论也没啥卵用。
但还是要说下,因为我自己做过社区,也很需要这样一个社区。
即刻大概的用户可能有三类:
第一类是科技创投新兴产业圈的非大佬级精英(至少大部分吧)
第二类是这些精英的仰望者和拥趸并希望成为他们一部分的人
第三类我姑且称之为边缘人,他们只是希望找一个没有微博那么热闹,没有朋友圈那么熟的新社区,写点碎碎念,记录我,偶遇你。
对,是偶遇,偶遇很重要,偶遇有趣的人,而不是像微博那样,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流量的大v,你一定会遇见。
我自己觉得,即刻最要重视的,恰恰是是第三类人。
微博刚上线不久的时候我也经常上,感觉是个很大的雨林,有小池塘也有大湖泊,有数不清的草地和丛林,但很快就成了一个只能仰视大V,默默记录自己的地方。
我倒也乐在其中,所以就把微博当成了一个记录不需要别人知道但知道了也无妨的碎碎念的地方。
所有的社区,至少目前来看,似乎都不可避免的会走向一部分的中心化,中心化本身倒不是大问题,问题是你给中心之外的用户是不是留有足够的空间和生态去生长。
一位用户在我的一条状态下评论说,
然后我们有这样一小段对话:
当然,如果即刻要做微博第二,那会员可评论这类做的确实很给力,比微博更胜一筹。
那些从微博逃过来的用户,也当然会本能地声讨。
read more:
“我们深爱星辰,乃至不惧夜的黑”-2021的阅读总结(含书单)
entrepreneurship push human race forward
---正文结束的分割线---
梦想家读书会
分享我们在创业过程中的阅读、实战心得,一年带你至少看完50本科技、商业、历史、哲学和人文领域的大作。部分书单举例如《毛选》《乔布斯传》《洛克菲勒自传》《西方哲学史》《名人传》《复盘网飞》《香奈儿》《史记》...
领读人
大树Steve(据说百度百科能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