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危机,如何重塑世界丨燕京书坊

燕京书评编辑部 燕京书评 2021-08-09



作者 | 燕京书评编辑部

全文共 4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本期燕京书坊,我们将看到的议题: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危机如何重塑世界,在通往权力之路的无情博弈和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自我方法,还有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情绪、社会与儿童文学


我们生来就会哭会笑,会喜会厌,也会急躁会郁闷,情绪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这当然没错。只是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学会忍住笑容和泪水、藏起爱慕与嫌恶,也懂得焦虑和低落的边界在哪里。情绪不再像脱缰的野马肆意奔驰,它被驯服着,也被不断补充着,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无聊、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同情……这些情绪,最终会变得“有序”而“全面”,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与文化需要我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情绪的社会化,从童年就开始了,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被随时教导,也从故事与童话中潜移默化地感知着。这本《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便考察了儿童文学是如何参与情绪塑造的,比如《蝇王》传递了“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演绎了“分离焦虑”;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魔戒》《霍比特人》到《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一部近代儿童的社会生活史,也可以对近代社会的阅读史、教育史及情感史形成了解。


《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德]乌特·弗雷弗特等著,黄怀庆译
光启书局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在海外的当代史学体系中,情感史如今已成为一门显学,与性别史、家庭史、身体史、医疗史等,共同构成了看待历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曾经的历史研究,借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托什形容男性史研究的话来说,人虽然“随处可见”,其实却往往“视而不见”——人推动着历史车轮,但人本身及其内部并未得到重视。情感史正是要打破这种“视而不见”,探寻那些心灵深处的幽秘角落。

 

对于中国史学而言,情感史尚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但近两年的图书出版,已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我们的日常阅读——去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品牌“薄荷实验”引进过西方情感史理论奠基人之一威廉 · 雷迪的《感情研究指南》;这本《情感学习》的出版,标志着光启书局的情感史书系正式拉开了帷幕;据悉,接下来世纪文景也即将推出英国历史学家杨 · 普兰佩尔的情感史导论《人类的情感》。【徐鹏远】

 


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危机

 

如果我们审视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个起点。它的影响延绵至今:特朗普的上台、全球范围内保守势力的抬头、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事件,如果放置于这一视角下理解便不难理解。武断地说,一直到现在,我们依旧没有走出发生于13年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影,我们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理想国的《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一书,正是将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放置在更广大的时空框架中考察的著作。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当·图兹看来,此次危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只发生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的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了一场现代灾难的产生,他将其称为“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危机”。

 

要想分析清楚这次对人类进程影响深远的危机,则必须理解金融危机和各国采取的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应对政策。在作者看来,首先要把银行业危机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和地缘政治背景中看待;而另一方面,则必须审视危机的内部机制。对于生活在此时此刻的我们来说,危机看似过去,但我们依旧生活在它的阴影下,绝大多数人已经忽略了这一点。


《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英]亚当·图兹著,伍秋玉译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6月版

“贪婪并不局限在食物链的顶端”,在引发金融危机的房地产行业中,即便这些信用评级不够高、银行依旧借款给他们的始作俑者借款者们,也是受害者,他们依旧有十足的兴趣追求财务。在作者看来,一旦房地产市场从均衡状态转向繁荣,不管愿意与否,每个人都将成为投机者。而借款给他们的人、金融机构的从业者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阶级,并形成了特殊的社会权力场,充满了无人质疑的假设和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作者甚至用了极端刻薄的话语来形容他们:“他们是宇宙的主人,他们不可能失败。”

 

太久没有如此和当下如此紧密,即便论述的主题是一件发生在13年前的事情,但作者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类似的危机还会发生,离我们并不遥远。除了全球一体化可能产生的结构性的、变化缓慢的紧张局势外,突然的断裂依旧随时可能发生,它们无法完全归结于结构性的关系,甚至无法受到法律的规范。这些危机很难事先预测和定义,它们无法预测,也非常复杂。

 

即便是放到中国,危机的隐忧依旧存在。无论是不断高涨的购房意愿、若隐若现的经济下行压力,还是金融业日益成为非相关专业大量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首选。历史总是如此相似,而我们只能期待悲剧不会重演。【张笑晨】

 


▌无情的博弈:通往权力之路

 

在帝制时代,宫廷是最高的权力机构,也是罪恶的渊薮。围绕权力展开的宫斗,更是历史学者和影视剧永恒的主题。

 

《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承人》的作者吴秀亮,是波士顿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本书讲述的是康熙和大儿子胤礽之间的权力斗争。1708年10月17日,正在内蒙古狩猎御营中的玄烨(康熙),下令锁拿35岁的皇太子胤礽。玄烨在满汉王公大臣面前痛斥胤礽“不仁不孝”,前夜潜入御营,图谋行刺。并宣布废黜太子,押回北京终身监禁。其后,玄烨又称胤礽被邪物缠身,镇伏附身胤礽身上的妖魔后,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但四年后再次废黜。康熙去世后,胤禛继位,为雍正帝。


《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承人》
吴秀亮著,张震久、吴伯娅、董建中译
启微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版


玄烨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加上健康长寿,因此久居皇位。这使得胤礽持久等待,继位仍遥遥无期,不禁感叹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但是,胤礽隐忍功夫不够,他对玄烨的不满甚至憎恨,一一传入玄烨耳中,其两次被废,看似因行为不检点,实际根源在于玄烨太能干且身体健康——在此情况下,他很难果断放弃权力,传位于继承者。


《通往权力之路》叙事为主,分析不多。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暴力和谋杀屡见不鲜。尽管历代君主和大臣想出了各种办法,但继位问题从来没有真正解决。可以说,这是君主专制制度不可克服的痼疾。不仅中国帝制时代如此,奥斯曼帝国,罗曼诺夫皇朝同样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和独占性,使得父子、兄弟、叔侄等亲人相残的宫斗频繁上演。在此意义上,君主专制虽然维护了家天下,但对皇族内的成员而言,则颇似一场无情的博弈,让参与竞争的失败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张弘】



▌“把自己作为方法”:乱世读书是解决内心危机的方法论

 

在关于西南联大的诸多著作中,《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无疑是极为独特的一种。

 

杨潇是成熟的记者,他以徒步为主的方式,重新走了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生从长沙前往昆明的道路。与他相伴的,有风景,也有他在书中以“朋友”相称的那些此前尚未被充分描写过的西南联大“普通学生”。作为旅行文学作品的《重走》,实际展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两段行程,而以“行走”缀连历史细节,实则也是一种“把自己作为方法”,从个体的“我”出发,去看待那些近代史上已被充分传奇化的人物和故事。这不容易,但杨潇做得很好。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版

之前看杂志上刊印的篇章时,会觉得“掉书袋”太多——可能是节选的原因,现在捧书从头通读,却发现对材料的耙梳,特别是“使用”,清亮而不油腻。那些历史的勾连,手随便一松,恐怕就会按耐不住絮叨起来,自我陶醉;可书里完全没有,有的是节制与律动,行走的插入和衔接也自然得当。这样一场痕迹需要努力辨识才可探得的旅程,与其说是历史的一种对照,不如说是行走者身份的一种呈现和确认。我们的走,终究是发生在当下。

 

篇幅很长,阅读需要耐心。“临大”、“湘”读得很细,“黔”次之,到了“滇”,读得更快些。很难说杨潇通过这样的重走,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具体的历史关怀和现实感。生动准确的过往与轻松简洁的当下,在时空交错里从容对话。这样的文本,最触动我的,怕是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偶尔也会主动吐露的写作者心态、时间的重要性,借由对照性的行走而收获的自我觉悟,种种。又比如这样一句:“乱世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几乎发乎本能的世界观,更是他们解决内心危机的方法论。”【宁二】



 毛泽东早期形象史与《西行漫记》出版史

 

对于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想必很多读者都印象深刻。只要读过他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就会对他的著作充满期待。近期,北京大学引进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在尚未出版简体字版本时,这本书便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

 

在《“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的前半部分,石川祯浩从一张毛泽东的通缉照开始说起,不仅书写了三十年代共产主义革命在中国、苏联和日本的现实境遇与社会舆论,还通过报刊杂志的毛泽东略传评述来反应世人对毛泽东身世的猜测与心态;此外,还追溯了毛泽东形象在中国、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构建、流变与传播。

 

由于国共关系的转变和共产国际与中共分部之间的纠葛,当然还有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权力变化等因素,对毛泽东的早期形象构建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描述。但在革命与战争的混乱年代,神秘而错讹的信息在不断改写与传播的过程中,身世的神秘与形象的传奇反而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隐秘而有力的传播。在形象史的追溯下,石川祯浩还对不同时期所诞生的形象进行了历史背景的分析。就像这些因神秘而导致的历史幽默,反而让读者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强烈增加。


《“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日]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在《“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的后半部分,主要围绕斯诺与《西行漫记》进行历史性追溯。在这部分,不仅对斯诺如何进入延安采访进行了描述,还分析了斯诺如何处理各方面压力而在不同时期不得不“改写”文本,也包括中文译本在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法。就像第一部分追溯毛泽东形象史的变迁一样,在这部分也追溯了不同时期的斯诺在中美苏等国的现实遭遇,还顺便谈论了从进入延安到出版传播整个过程中的各方人员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遭遇。

 

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可以这么理解:在斯诺《西行漫记》出版前后的毛泽东形象史。在残酷的二十世纪,任何一帧照片的背后都可能像《西行漫记》一样,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都会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状态。《西行漫记》出版引发的理想热潮之后,让西方左翼和中国青年纷纷向往西北的圣地。或许,也正因为在《西行漫记》出版之前,对毛泽东及共产党的描述都处于亦真亦幻、似真似假的神秘状态,导致了《西行漫记》注定要成为石破天惊的青年理想指南。只是,在这些涌动的理想激情背后,是残酷无言的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战争。【萧轶】



友情合作

全现在·燕京书评首个线下展区落地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每月更新,欢迎读者朋友们前去阅读、打卡。
建投书局是一家以传记为主题特色的书店,秉承“不止于书”的理念,与城市多业态跨界融合,不断拓展运营的边界,致力于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卓越运营者、文化产品的先进提供者和文化资源的优秀整合者,推动书店产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发展。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点击关键词 阅读更多文章

燕京访谈:赵冬梅谈帝制 葛剑雄谈人口 | 赵鼎新谈民主自由 | 贺欣谈离婚冷静期 |  十年砍柴、张宏杰谈帝国官场 | 许宏谈考古  | 陈映芳谈社会治理 | 麦高登谈全球化 | 丘成桐谈教育  |  严飞谈内卷

燕京讲稿:陆扬谈现代历史学 | 张国刚谈中西文明华兹华斯及其时代金冲及谈做学问美国通识教育 |葛兆光谈好书 | 中产内卷青年 

燕京书评:孙江谈“新清史” 霍夫施塔特的对与错怎样阅读齐泽克男孩女性化保罗·索鲁在中国吴飞的自杀研究之路 | 东北人口变迁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