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7.8分《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5.5分|“电影眼”新片评分榜第26期
点击上方关注
“上海影评学会画外音”
加入革命队伍
1
冈仁波齐
评分
7.8
黄望莉:9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制作部主任
评语:在中国当前这么纷乱,充满娱乐精神的电影创作,张扬以他的坚持表达了一种电影精神。
程波:9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
评语:张杨当年有关艺术电影“曲线救国”的说法,有了这部电影托底,连他拍摄的有关摇滚乐的纪录片都不需要,就可以最终让人信服了。人们关于他是否会在商业电影的成功里乐不思蜀,“再也回不去了”的担忧看来也会因为这部电影而显得有些多虑。这部把诗性和戏剧性寓于平静真实的纪录外观下的电影,有着深沉内敛的气质,却又透露了创作者如同朝圣者一般坚毅悲悯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事件本身的崇高感和难以复制性,使得《冈仁波齐》有了《陆上行舟》一般的魅力;公路片的呈现方式,有生有死、有走有停、有遇见分离、有群体有个体、有风景有人,路直路弯中影片的叙事精致又具有节奏感。这是一部好看的艺术电影,而且立于我们所知的众多“在路上”的经典甚至伟大的艺术电影的左右,也毫不逊色。
吕晓明:8分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评语:看《塔洛》和看《冈仁波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牧羊人塔洛偶入文明世界却铄羽而归,《冈仁》的十三位朝圣者虽然在拉萨同现代文明有所接触,却是以一步一磕的方式在表达他们信仰的坚定和对传统的坚守。万马才旦和张扬都称得上是当代的‘’作家导演‘’,却因族裔的不同,在处理藏族题材上取了相反的角度。万马要表现藏人走出传统时的困惑,张扬却在倾听古老文明的最后迴响,非藏族的导演对异质文明的新鲜感让我们这样非藏族的观者同样难掩陶醉之情。塔洛被女理发师所骗,朝圣队伍里那个18岁的小伙子也被拉萨理发店的女孩吸引,也许神会佑他不再上当,但他同样需要也必定会走出神佑……
刘海波:8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
评语:看《冈仁波齐》有重回西藏的别样感受,1999年,自己也曾怀揣上车前2小时借到的2000块钱,历经种种曲折,抵达拉萨,然后2周后剩下7分钱回到学校。布达拉宫,八廓街,大昭寺,以及沿途长跪的朝圣者都那么熟悉。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一部走过来的公路片,虽也有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但主要还是至纯至真信仰的力量,单调重复却直指人心。最后一场老人终老的戏略显出格,但也尚可容忍,但想想倒不如以病作结,矢志不渝的好。
程亮:8分
上影集团导演
评语:在进入拉萨之前,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之后略涩。张扬导演本身就在完成一场修行,为他欣喜。梅雨天早上的影院,很多观众,其实说明了很多。
藤井树:8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
评语:变形金刚5有多烂,#冈仁波齐#就有多好。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进入了一种在地的情境,仿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一切情节设计和戏剧冲突隐于日常生活之下,几乎让人忘记这是一部剧情片。11个人的朝圣之旅,可以想像的艰辛,却没有任何所谓的苦难,哪怕一丝退怯都不曾有。单就旁观者而言,已足够震撼。但对于电影里的人们而言,这就是生活。生孩子了、病了、死了,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反正就是平常生活。去磕拜去祈福去转山去还愿,都是生活本身。为张杨导演点赞,《冈仁波齐》配得上所有赞美!
刘巽达:7分
《上海采风》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评语:作为一部“记录性剧情电影”,手法上有点新意,在“生活流”的风格下,观众容易忽视“演”的部分,起到了纪录片以真实感人的作用。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知道它不是纪录片,所以不免对“剧情”有所期待。期待到最后,没有看到稍显亮点的剧情,难免有所失望。绝对意义上说,真正的纪录片还是比这种伪纪录片(姑且称之)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哪怕粗糙一些,观众也会谅解,比如《重返•狼群》,远没有《冈仁波齐》精致,但冲击力略高于它。“记录性剧情电影”的长处在于,因其“记录性”,观众对“剧情”的期待值不高;短处在于,两者间的天然矛盾会稀释彼此强项,可能弄得记录不像记录,剧情不像剧情。好在《冈仁波齐》总体的纪录片风格让人忽视了它的“剧情”,所以还能耐心观赏。但少了真正纪录片具有的意外惊吓和惊喜。想到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便觉得情绪上打了折扣。
龚金平:6分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冈仁波齐》从风格上像一部纪录片,从类型上像一部公路片,从剧情结构上像是戏剧式结构。但是,它其实是一部故事片,是一部有着公路片外壳的故事片。甚至,影片有着清晰的“建置——对抗——结局”的情节脉络,但影片最另类或者说最勇敢的地方是在“对抗”阶段放弃了戏剧式结构的编排方式。这不是说影片没有在众人朝圣路上设置障碍(分娩、腿伤、拖拉机被撞毁、交通条件恶劣、没钱、老人去世等),而是人物在遇到这些“障碍”时全部用一种从容且超然的方式来迎对,从而使“戏剧冲突”因“信仰”而变得日常化甚至无足轻重。因此,影片呈现出一种极为克制的艺术特点,这包括情绪上的克制,也包括拍摄手法的克制。
但是,我依然不喜欢这部影片。这不是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而对众人朝圣行为缺乏共鸣与感动的契机,而是因为影片其实是用一种相当外在且疏离的视角在旁观这些藏民的朝圣之旅。这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除了满足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猎奇心之外,无法在众人的朝圣中感受到超越宗教的心灵力量。或者说,如果观众只是钦佩于人物的虔诚与执着,却看不到这一段路程对于非宗教人士生命与心灵的意义,我就可以拒绝感动。
2
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
评分
5.5
吕晓明:7分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评语:关于《变》5的热门话题有三:票房好,口碑差。票房是本土(美国)差,海外好(中国尤好)最后一个是中国产品赤裸裸的植入广告。此三者都不能算是对影片本身的评论吧。对《变形金刚》这样的系列片,我关注的是比起前几集来,有什么新的东西,同时又是如何体现其’’系列’’性质的。《变》片出世10年,到第5集总算有了列传,这些在之前被误认为人工产物的庞然大物竟与人类同生共长,它们见证过圆桌骑士的兴衰,与亚瑟王一字并肩共同作战,之所以辉煌历史被湮没,是那些上到国王总统下至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等历史巨人共谋的结果,他们隐瞒了这段历史。不仅如此,影片的男女主角一被授予‘’最后一位骑士‘’,是当年圆桌骑士的仅存硕果。而女主角,牛津的历史教授则被告知是远古英雄的后裔。女教授不由感叹,原先她上课时总说那些传说纯属胡扯,现在看来是信史无疑。智者加政坛耆宿的霍普金斯之所以向这对俊男倩女透露他们的骄人身世,无非是为了激发其家国情怀光荣传统,不靠秘密武器摒弃神奇膂力,靠的是血性精神加传统教育,精神因素第一。其实,车迷们眼中的《变》5同影迷们目中的《变》5或其他X迷中看到的都不会一样,兰博基尼马丁阿斯顿迈凯伦固然风采,总不能同一场亘古大战相比,钢铁巨人的身世考据和与人类的共生历史也给人类学者和神话学谱系增添了令人瞠目的新意。也许,《变》6将会推出更高的立意更具人文精神的视角,值得期待。
张振华:7分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找不到放映张扬导演、复旦学生张昭制片的《冈仁布齐》,只能点评《变形金刚5》(这种情况已n次了)。既是续拍的商业大片,似也不必过于苛求昆塔莎、圆桌骑士、大黄蜂复活之类故事人物的严密性或合理性,不过以寻觅中世纪魔性权杖贯穿全剧,也算有了根主线;人类救主凯德,美女藏安演得都较刻板单调,还不如擎天柱、威震天等“金刚”给人印象深刻,唯一有亮色的角色,仍推老戏骨霍普金斯的伯顿爵士…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那些高科技续拍大片,人们还能奢求什么呢?
刘海波:6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
评语:想说的话太多,跳跃太大,观众难免糊涂,类型杂糅太复杂,遮蔽了原有类型的规定性,观众于是不买账。借类型跨类型是续集片不得已的套路,《速度与激情8》从混混赛车就拍成了碟中谍。变5则从权力的游戏到星球大战到环太平洋到复仇者联盟,揉了个遍,炖了个大锅菜想讨好所有人结果所有人都觉得味不对。6分吧,制作还可以。
程亮:6分
上影集团导演
评语:这一届变形金刚没有传说的那么不堪。不过近来的好莱坞巨制都一样,细节和质感是那样精细到位,对业界很起引领作用。可大情节空洞虚弱得不成样子,对观众不起作用。
程波:5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
评语:电影没换导演怎么像换了导演一样,只能理解为导演变形了:想变点史诗性、机器人西部片、反乌托邦末世美学的新花样,但能量不够、准备不足,想要的又太多,所以变形失败,不仅变得很丑很杂乱,而且通过4部作品修炼的道行,也损失殆尽。
藤井树:2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
评语:知道很烂,但不知道这么烂。搞不懂从第一部那么燃的超级IP片,怎么就能拍到现在连起码的爆米花无脑片都不及格的地步。真的,请一定相信我,这个片子完全不值得你花生命中宝贵的150分钟去看。有我当职业小白鼠就够了。如果非要讲情怀,我宁愿把第一部找出来再看一遍!总之三个字:太烂了!
--end--
往期阅读
小编致歉:昨日疏忽,错置分数,对专家和读者表示歉意。本次文章主动撤销后重新发送,希望大家原谅,继续关注“画外音”和“电影眼新片评分榜”~
长
按
二
维
码
欢迎关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
公众号定期更新实时电影评论,学术类文章,学会新闻和各类电影活动,评论文章可以获得内部学术观摩的电影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