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9)

史学研究 2019-11-11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39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不推荐通俗历史读物,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历史学与人类学

作者: 陆启宏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年: 2019-8
定价: 58.00元

20世纪的西方史学界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的进程。新史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史学景观,“历史人类学”也就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20世纪西方学者对历史人类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作者以人类学的历史化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为基础进行讨论,对历史人类学这种学科融合的新形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全书分为“上篇理论篇”与“下篇实践篇”两部分,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西方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做了一个历时性的系统分析,并对其后的发展趋向有所探讨。

陆启宏,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讲《世界文明史通论》、《近代的世界》及《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等课程。出版有专著《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若干篇。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秦汉里治研究

作者: 张信通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9
定价: 138

秦汉时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末梢的里,是国家最低一级行政组织,里行政属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两部分内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秦汉的里行政可从两方面去认识,其一是里行政制度,其二是里行政控制力。完善的里行政制度是强力里行政控制的前提。纵观秦汉里自治发展,秦代的里自治含量最低。西汉初至西汉中期为里自治的培育期,里自治功能不断加强。西汉中至西汉末期里自治发展到较高水准。东汉自光武帝度田事件之后到章帝朝,里自治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献帝之后里自治转换为宗主督护下的坞壁形态,进入国家无力控制期。

张信通,1974年4月生,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研究。现任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书记。在省级以上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七篇。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数项,主持国家课题一项。主要承担《史学概论》《先秦秦汉史专题》《中国现代史》等专业课教学。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作者: 黄楼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656
定价: 148.00元

中晚唐宦官政治是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而新颖的探讨。  本书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入点,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进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黄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代政治史、军事史,吐鲁番文书,墓志文献。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和日本

作者: 傅高義(Ezra F. Vogel)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译者: 毛升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500
定价: 200

本書以七世紀推古天皇派出遣隋使開篇,述至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向日本借鑑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考察了中日關係史上的多個重要轉捩點,包括朝貢貿易、甲午戰爭、殖民滿洲、中日戰爭、日本對華經濟援助、近年來中日關係的惡化等等。縱觀中日交往的歷史,在最初一千多年,中國憑藉廣博的文明和豐富的資源佔據上風。但到十九世紀,日本成功實現近代化改革,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從而扭轉局勢,後來居上。近四十年來,雖然各界人士推動貿易往來和觀光交流的努力不斷,二戰創傷之巨仍使兩國合作困難重重。

傅高义(EZRA F. VOGEL),哈佛大学亨利• 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帝国的暮光

作者: (美) 鲁大维 (David M. Robinson)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
原作名: Empire's Twilight: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Mongols
译者: 李梅花 
出版年: 2019-8

蒙古帝国的兴起构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纪中期帝国的衰落同样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东北亚作为蒙古帝国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发展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蒙古帝国的性质和14世纪中期新出现的“后帝国”时代大有裨益。全书介绍了东亚大陆上的势力版图,如东部的高丽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国的联动,特别是蒙古大军如飓风般横扫东亚之后,挥师东进朝鲜半岛的精彩历史。  作者重构了14世纪国际秩序中开京、辽东和大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书名中的黄昏,寓意着蒙古帝国时代辉煌与夕阳西下的晚景在东亚文明圈中的折射。

David M. Robinson is Robert H. N. Ho Professor in Asian Studies and History at Colgate University.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

作者: 徐忠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384
定价: 88.00

自太史公开创了修史之轨辙后,在中华帝国的正史编撰传统中,有那么一类官员成为帝国官僚所要仿效追慕的榜样,他们恪守官箴,事君以忠,牧民以爱,他们即可称作“循吏”。能够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循吏,无疑是帝制中国模范官僚的代表。传统中国具有“家国同构”的泛伦理制度和泛道德政治,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是礼法制度的赞同者与司法实践的操作者,从而在礼法制度与司法实践之间起到了桥梁或媒介的作用,是发掘和理解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司法裁判独特意蕴的关键。  本书从三个维度展开了翔实的讨论:考述传统中国循吏的历史源流,分析循吏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与文化氛围,解读循吏司法的独特风格。据此,作者向我们精彩地展现了三种相互关联的类型建构:“情感本体”的文化类型,践行“爱民情感”的官僚类型,以及“情法兼顾”的司法类型。可以这么说,明清时期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其司法裁判以考量“情感”为基本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信念与司法理想。

徐忠明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古典中国的法律与文学、传统中国法律文化、明清中国的司法制度与司法实践。出版著作《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等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历法、宗教与皇权

作者: 马伟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
出版年: 2019-8
定价: 68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的主题,是对明清之际的历法改革进行探讨,作者没有把视野局限于历法的结构、数据的推算、历理的辨析等历法要素本身,而是将全书分成五章,分别从崇祯改历中修历诸家的纷争、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改历中的活动、康熙历狱的发生与审判、康熙历狱的翻案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容教令的颁发诸角度着眼,探析明清之际历法改革的背景、宗教和皇权对历法改革走向的影响。作者把历法改革这一科学问题置于当时中西碰撞、朝代鼎革、皇权干预、宗教理念冲突等社会背景之下,全方位揭示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引发、影响历法改革这一科学活动的,并说明了科学因素本身在对抗和调适这些社会因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的讨论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多有启发性,证实了通过多元角度研究科技历史的可行性。

马伟华,1984年生,河南渑池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科技史、明清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12年12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2010年11月至悉尼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访学一年,2015年3月至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访学一年,2018年9月在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访学半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在《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


作者: [英]S.H.里格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一种批判性的研究
原作名: Marxism and Hist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译者: 吴英 
出版年: 2019-7
页数: 430
定价: 78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将会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带来深刻的启迪,促使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反思。里格比在书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讨,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是模糊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功能解释不能回应对它的各种质疑,正确的解读应强调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具有首要性,强调经济基础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那些发挥生产关系功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里格比看来,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目前的社会理论和历史学尚处于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S.H.里格比,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兴趣包括英国中世纪的社会史和经济史、英国中世纪文学、历史哲学和历史与社会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著作还包括《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辩证法和革命》(1992)、《中世纪晚期的英国社会:阶级、身份和性别》(1995)、《文本中的乔叟:社会、寓言和性别》(1996)等。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近代思想的“连锁”

作者: [日]坂元弘子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郭驰洋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277
定价: 55.00元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着西方的巨大冲击,许多知识分子以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已经“现代化”的日本为媒介,直面西欧文化。本书即主要考察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艺术家李叔同(弘一法师),在面对时代课题与西欧思想的冲击时,如何进行中华民族思想与哲学的建构,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精神轨迹,特别重点关注他们的思想与佛教的关联。另外,这些与佛教哲学进行思想搏斗的知识分子们都患有“神经”症,因此本书还将说明,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思考他们对佛教的关注和“神经”症,也是我们反思“近代”时要面对的重要主题。

坂元弘子(坂元ひろ子, Sakamoto Hiroko),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中国哲学专攻博士课程俢毕、北京大学哲学(中国)系高级进修生。原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退休后为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本书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の思想文化史》《中国民族主義の神話——人種・身体・ジェンダー》等。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作者: 牛军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1
页数: 596
定价: 118元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40余年中国的战略决策,其内容包括联盟、局部战争、国际危机管理、大规模对外军事援助、全面战备、建构均势战略,等等。通过重新研究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炮击金门”、援越抗美、调整对美政策、中苏关系“正常化”等六个案例,揭示了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初步建构了研究中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牛军,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任教或从事研究工作。自1985年起从事中国对外关系历史、中美关系史、冷战史研究,曾应邀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里奥特国际关系学院、香港大学历史系、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挪威诺贝尔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客座教授、高级客座研究员。专著《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英文版由Eastern Bridge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专著《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获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太平洋地缘政治

作者: [德] 卡尔·豪斯霍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地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研究
译者: 马勇 / 张培均 
出版年: 2020-1
定价: 98.00元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是豪斯霍弗前后二十年间研究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的成果,1924初版,1936年和1938年两次再版。本书副标题为“地理与历史之关系的研究”,视野涵盖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 全书中心主题是世界权力的中心曾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现在转向了太平洋地区,因为太平洋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同时坐拥全球70%的资源储备。作者以世界历史的视野,结合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种族地理学、人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充分分析了近四百年来各太平洋大国的冲突和兴衰。日本的崛起、美国和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大英帝国在太平洋的战略支点,在地缘政治学的视野内显出了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眼下,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太平洋力量平衡的变化,《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在中国智识人眼中当有另外一番意义。

豪斯霍弗,德国地缘政治学者。生于慕尼黑,卒于佩尔。早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在军界任职。后在慕尼黑大学讲授地理学和军事学。豪斯霍弗(Haushofer,Karl ,1869~1946),德国地缘政治学者。生于慕尼黑,卒于佩尔。早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在军界任职。后在慕尼黑大学讲授地理学和军事学。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国家建构

作者: [瑞士]安德烈亚斯·威默(Andreas Wimmer)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副标题: 聚合与崩溃
原作名: Nation Building: Why Some Countries Come Together While Others Fall Apart
译者: 叶江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357
定价: 85

为什么一些国家通常沿着族群断层线而分崩离析,而另一些国家虽然拥有多样化的人口,但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都仍然在一起?换言之,为什么国家建构在某些地方获得成功而在另一些地方却遭到失败?《国家建构——聚合与崩溃》探讨了世代相传的缓慢移动过程如何影响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国家建构前景。  安德烈亚斯·威默在书中综合运用三对案例比较分析和全球大样本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志愿性组织的发展、国家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语言多样性等变量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国家构建聚焦在一个缓慢、代际的过程。威默比较了瑞士和比利时,指出志愿组织的早期发展如何强化了国家构建;比较了博茨瓦纳和索马里,阐述公共物品供应如何将不同的政治选区团结起来;比较了中国和俄罗斯,证明共同的语言空间如何帮助跨越族群边界构建政治同盟。

安德烈亚斯·威默(Andreas Wimmer)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教授。曾任教于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著有Ethnic Boundary Making: Institutions, Power, Networks;Waves of War: Nationalism, State Formation, and Ethnic Exclusion in the Modern World;Nationalist Exclusion and Ethnic Conflicts: Shadows of Modernity等。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印尼 Etc.

作者: 伊莉莎白·皮萨尼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众神遗落的珍珠
原作名: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译者: 谭家瑜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396
定价: 86.00元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伊丽莎白·皮萨尼(Elizabeth Pisani),通晓印尼语、法语等多国语言,拥有中国古文、医疗人口学、传染流行病学等学位,1988至1991年间担任路透新闻社和《经济学人》杂志驻印尼特派记者,2001至2005年以流行病学家身份与印尼卫生部共事,2011至2012年赴印尼群岛游历,现居伦敦。另著有《妓女的智慧:官僚、妓院与艾滋事业》。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君主与承包商

作者: [法]克里斯托夫·德费耶(Christophe Defeuilley) 
出版社: 思想会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伦敦、纽约、巴黎的供水变迁史
原作名: L'Entrepreneur et le Prince:La création du service public de l'eau
译者: 唐俊 
出版年: 2019-11
定价: 59.00

城市的公共水资源建设和管理,是19世纪资本和权力博弈的有趣案例。作者指出,公共当局和私营公司既没有相同的利益也没有相同的目标,那么在涉及水资源这项事关重大的议题时,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究竟该如何取舍呢?在《君主与承包商:公共水设施的发展变迁》一书中,作者深入探究了19世纪的三个大都市,伦敦、纽约和巴黎的公共水网建设。

Christophe Defeuilley, économiste, est chercheur affilié et enseignant à L'Ecole urbaine de Sciences Po.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Emperor Qianlong’s Hidden Treasures

作者: Nicole T. C. Chiang 
出版社: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Reconsider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ng Imperial Household
出版年: 2019-9
页数: 168
定价: HKD 360.00

In this stunning reassessment, Nicole T. C. Chiang argues that the famous Qianlong art collection is really ‘the collection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in the Qianlong reign’. The distinction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strips away the modern, Eurocentric preconceptions that have led scholars to misconstrue the size of the collection, the role of nationalism in its formati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 and artifact, and the actual involvement of the emperor in assembling the collection. No one interested in Chinese art will be able to ignore the ramifications of this important study.  Emperor Qianlong’s Hidden Treasures: Reconsider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ng Imperial Household argues that the size of the collection was actually smaller than previously stated. Moreover, the idea that the collection put the whole of the empire on display (and thereby promoted political unity) does not square with the reality that most of the collection was hidden away. Instead, the collection was primarily for the emperor’s gaze alone. Chiang further explains that the collection was largely the product of work done by many specialists working at the Qianlong court, noting that the emperor often assumed a more supervisory role. Preliminary drawings, patterns, models, and prototypes of the items made in the imperial workshops also form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llection, as they served to establish standardized models used to run the imperial household. The collection was thus both broader and narrower than previously stated.

Dr. Nicole Chiang’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art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China’s Qing dynasty, cross-cultural studies, collecting histories and theories, and museum studies.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8)




编辑 (文) /  史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