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36)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订阅者,2021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1年第36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哈密盆地史前居民食谱
作者:董惟妙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定价:68元
本书主要依据在哈密盆地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三个重要遗址开展的同位素食谱分析结果及其反映的先民生计形态差异,结合近些年来在本地区开展的植物考古以及其他生业模式相关研究,总结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哈密盆地史前居民的食物利用、生计选择差异,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可能原因。
董惟妙,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作者: 李猛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438
定价: 68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李猛,198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201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博士后出站,回复旦任教。参与修订本《资治通鉴》的点校,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文史》、《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文献,尤其关注晋唐佛教文献、佛教史,兼及六朝文学。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晋唐佛教行记考论
作者: 阳清 / 刘静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478
定价: 88.00元
本书所谓晋唐佛教行记,亦即六朝隋唐之际汉地西行巡礼求法僧人之旅行记录及其相关文献。依据史志目录、其他公私目录、佛教经录之著录,各种大藏经之收录,以及类书、古注、杂记、敦煌遗书所涉,可见晋唐佛教行记及其相关文献至少有十七种别行于世。今存全帙者有四种,其他仅存辑本、节本或者残卷。本书上编正是在前贤相关研究基础上,对部分晋唐佛教行记佚著及其撰者进行文史考说,亦即系统考证支僧载、竺法维、释智猛、释法盛、昙无竭、释昙景、慧生、宋云、道荣、释常愍等人行记,以期丰富和深化这批文献的系统研究。下编则以现存文献为主,从文体、特征、主题、叙事、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文学阐释,以期拓展和促进晋唐佛教文学的专题研究。
阳清,1979年生,四川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语文硕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在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文学遗产》《文献》《清华大学学报》等重要报纸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师范大学联大青年学者等。
刘静,1985年生,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古典美学研究,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代赦书研究
作者:郭艳艳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 63元
宋代赦宥制度在赦宥类型、数量和缘由等方面达到了中国古代赦宥制度发展的。宋代赦宥包括大赦、曲赦与德音,而明堂、郊祀等大礼赦的固定对赦宥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赦书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出现民事方面的禁止性规定,北宋末年,赦书中开始出现一些约束州县财政征收的条文。南宋以后,因地方财政负担加重,基层财政征收体系进一步被破坏,赦书中约束性内容增多,很多条文反复出现,并逐渐固定化,赦书越来越多的承担着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宋代赦书的制定是大量基层信息逐级上传,终形成独立条目,然后汇集成完整的赦书,所以,赦书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条目繁多而又彼此独立。赦书的传递要求较强的时效性,包括传递的速度、传递的过程、传递的方式等。赦书不同类型内容的具体执行效果有所区别,本文以赦书中关联性较大的蠲免欠负内容为例,因赦书的执行影响到州县的经济利益,牵涉到上至监司,下至州县胥吏的利益,各级官府的逐利性造成执行效果的不理想。宋代统治者尽力避免滥赦、频赦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制定了法令限制赦宥的范围。赦宥制度固然有其弊端,但它在某些特殊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郭艳艳,博士,现任职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宋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级、校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山水天地间
作者: 渠敬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郭熙《早春图》中的世界观
出版年: 2021-11
定价: 68.00元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物象与心观”“近质与远势”“天高与地远”“人迹与神居”“笔墨与品格”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渠敬东 1970年生,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主编《涂尔干文集》(共6卷)、《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并译有《社会分工论》《启蒙辩证法》《图腾制度》等。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作者: [美]李怀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2-1
页数: 450
定价: 78.00元
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成,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即领土、人口、政府和主权。所以,我们要认识现代中国,至少须回答:中国作为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各省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边疆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19世纪之前是如何成形并得以维系的? 它在19世纪被卷入世界范围的主权国家体系之后,是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尤其是既有疆域,并在国际上获得对其主权的确认的?20世纪以来不同形态的国家体制,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及通过何种路径而形成的?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回答,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 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她到底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民族国家,抑或一个在疆域整合和政治认同方面依然面临重重危机的非常态国家? 这些问题不解释清楚,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正当性,及其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所建构的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欲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有必要从过去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以及“碎片化” 的泥潭里解放出来,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究对今日中国的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不是仅仅从政权性质的角度加以界定,而是从更宽广的角度,把它定义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那么,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和概念架构,均有待重构。在前述组成现代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中,除政权外,还必须考虑到疆域、族群构成和主权形成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政权本身也必须放在国家形成的宏观历史视野里加以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换句话说,是中国朝向一个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时间跨度和涵盖范围,远远超出了过去以革命或现代化为主叙事的历史书写。
李怀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0)。主要论著有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1600-1950 (Routledge, 2019),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中文版《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 and Reform: A Micro-History, 1948-200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中文版《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Vil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 1875-1936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等。主编两套大型丛书:“Rethinking Socialism and Reform in China”( “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和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顶尖学术期刊History and Theory, 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 The China Journal,《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30余篇,并担任Twentieth-Century China,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开放时代》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当经济遇上法律
作者: 邱澎生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副标题: 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405
定价: 78.00元
明清中国的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发生经济组织、经济法令乃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进而促成当时的制度变迁。针对苏州商人团体、苏州与松江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的种种经济组织,还有重庆债务与合伙诉讼、明清商业书的传播,邱澎生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借以呈现当时中国在“经济组织、法律体系、文化观念”三者间的密切互动,希望能进而论证这些变化如何共同构成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至于如何比较明清中国与西方商业制度史的异同,邱澎生主张:与其斩钉截铁地简化近代西方种种复杂的发展历程,研究者或许可以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来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以外地区如何进行其各自的市场演化道路。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1996—2018年曾先后任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2002—2003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研究明清经济法制与物质文化史,并受到制度经济史与经济人类学影响,希望能借由探究明清市场演化与商业法律等课题,更细致地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及其在全球史的意义。已出版《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两书,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天道廷審
作者: 譚家齊 / 方金平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明清司法視野下天主教的傳播與限制
出版年: 2021-7
页数: 146
定价: HKD 168.00
十六世紀後期,天主教因利瑪竇等傳教士來華而在中國慢慢傳播開來,甚至獲得明朝某些帝王及官員的歡心。過去亦曾有不少著作記述了這些歷史,但專門從法制史的角度審視天主教在華傳播過程中所引發的衝突與教案,則是過往著作所缺乏的。 本書從「以法論教」的研究角度,完整地討論了晚明萬曆到清代嘉慶道光時期,天主教在華面對的法律與政治的互動與挑戰。作者以這段時期的關鍵刑案及事件為經緯,包括晚明南京教案、清初康熙曆獄案等,剖析控辯雙方如何援引中國國法於廷審周旋,試圖指出法律在教案中不僅有重要角色,更是反教及護教雙方對壘的重要場域。此外,本書又以判牘史料解釋了明代後期對澳門的管治,以及廣東士人對傳教士科學傳教的反應,再以清朝刑部相關的司法史料,釐清了在朝廷眼中,這個外來宗教與具顛覆性質並威脅政權的「邪教」有所不同,從中窺探天主教能繼續於地下傳播的空間。同時又以多個案例點明中國本土天主教信徒在堅持信仰時所付出的沉重代價,由此重現基層教眾在禁教令下的具體司法負擔,以突顯中國信徒的真實面貌。 本書各章的主題雖然不一,但作者按照時序編排,佈局精密,前後呼應,勾勒出中國在帝制晚期與天主教交涉的輪廓與走向,以及歷朝歷任君臣對天主教的定位及態度的轉變,適合對中國天主教史、中國法制史、明清宗教史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譚家齊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哲學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學院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攻近世中國法制、社會經濟及海洋史。2014年獲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傑出青年學者」獎項。近著有《明中晚期的法律史料與社會問題》和 Justice in Print: Discovering Prefectural Judges and Their Judicial Consistency in Late-Ming Casebooks,並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漢學研究》、《法國漢學》及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等中英文學報發表論文數十篇。為推廣歷史知識,長年參與香港電台「歷史係咁話」、「香港歷史系列」及「中國點點點」等電視與電台資訊節目之製作及主持工作。
方金平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亞太學院歷史系博士候選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學士及哲學碩士。研究興趣圍繞中國法制史,從明清易代對中國司法體制的影響入手,以及中華帝制晚期歐洲傳教士入華所引起的各種司法問題。目前主要研究中國法律與各種族族群的關係。曾於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澳洲、韓國與德國等地學報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镰刀与城市
作者: (法) 安克强 (Christian Henriot)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以上海为例的死亡社会史研究
原作名: Scythe and the City:A Social History of Death in Shanghai
译者: 刘喆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402
定价: 88.00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国际久负盛名的上海城市史专家。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從鄉到城
作者: 任柯安(Andrew B. Kipnis)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副标题: 一个中国县城的社会转型
原作名: 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
译者: 陳亮 / 張樂
出版年: 2021-11
鄒平是中國山東省的一個縣,1930年代思想家梁漱溟等人在此開啟其鄉村建設實驗,半世紀之後,人類學者任柯安(Andrew B. Kipnis)以此地作為田野調查的場域,展開長達25年的社會轉型研究。 自1988至2013年,任柯安定期造訪鄒平,從人類學的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出發,見證了鄒平從一個3萬人口的農業縣城,蛻變成30多萬人口的繁榮城市。他提出了「重組」的概念,來闡釋鄒平這些年來的變化與轉型,並與既有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相互參照,進而對話。在任柯安的觀察和論述中,重組意味著在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舊元素的循環和新元素的吸收同時發生,變是帶著過去的延續,而非邀進的斷裂。 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城鄉差距、移民機制、以及城鎮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挑戰,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同時也對現代化理論的檢視與修正,做出了貢獻。
任柯安(Andrew Byron Kipnis),人類學家,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人類學系主任。長期關注中國及東亞地區的發展,研究興趣極廣,包括:治理、教育、城市化、後社會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社會、主體化過程、親屬與性別、禮物與經濟變遷、儀式產業、語言與文化、真相與後真相等。著有The Funeral of Mr. Wang: Life, Death, and Ghosts in Urbanizing China、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China and Postsocialist Anthropology: Theorizing Power and Society after Communism、Producing Guanxi: Sentiment, Self 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等書。其中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一書獲得美國人類學會東亞人類學會(SEAA)2012年許烺光圖書獎(Francis L. K. Hsu Book Prize)。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
作者:严绍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 118.00元
《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收录严绍璗教授二十余年间出入日本三十余次,在日本数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在各界朋友的帮助下,从北海道到冲绳群岛,从太平洋之畔到日本海沿岸,走访了日本近百所汉籍收藏机构的访书心路历程。全面调查了日本现今所藏的汉籍善本,其中许多已被日本定为“日本国宝”,许多善本在国内早已无存,是了解我国汉籍在日本流布的重要记录。
严绍璗,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著有《日本的中国学家》《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中国文学在日本》、《日本中国学史稿》等14种专著。发表论文、译文170余篇。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
作者: [美]韩洁西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副标题: 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
原作名: Mr. Smith Goes to China: Three Scots in the Making of Britain’s Global Empire
译者: 史可鉴
出版年: 2021-11-15
页数: 312
定价: 78元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极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韩洁西(Jessica Hanser),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关注17—19 世纪间中国与英国的交流史、贸易史,并从全球史、微观史的视角考察早期现代的中国与世界。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成败落基山
作者: [美]罗伯特·D. 卡普兰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地理如何塑造美国的世界角色
原作名: Earning the Rockies: How Geography Shapes America's Role in the World
译者: 贾丁
出版年: 2021-10
定价: 45.00元
本书细致地分析了地理因素(纬度、水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土地特性等)对美国命运、国家性格和国力所造成的影响,并省思当下的美国将如何自处与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对于理解美国的历史,还是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知识分子的想法,本书都具有参考意义。
罗伯特·D.卡普兰(Robert D. Kaplan,1952—)美国著名地缘政治专家,18本外交政策和游记类畅销书作者,两度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100位顶尖思想者”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克林顿和小布什两任美国总统的军事决策,《大西洋月刊》资深主笔、知名 记者,现任欧亚集团高级顾问,曾任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五角大楼国防政策委员会委员。 卡普兰游历了近70个国家和地区,对世界政治局势和地缘政治深有体会,擅长运用游记的写作手法处理新闻和政治议题,其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地缘政治分析的严肃性,他与塞缪尔·亨廷顿、保罗·肯尼迪和弗朗西斯·福山并称“被最广泛阅读的描绘后冷战世界的作家”。其代表作有《无政府时代的来临》《巴尔干两千年》《季风》《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世界的尽头》《东进鞑靼》《马可 ·波罗世界的回归》《荒野帝国》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剑桥美国经济史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1
定价: 598.00元
第1、2卷《剑桥美国经济史:殖民地时期》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美洲土著人、非洲人、欧洲人在美洲的早期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影响了19世纪以后美国的经济史。第二部分分析了北美北部殖民地、南部殖民地和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三部分包括了经济史研究的传统领域:人口和经济发展问题、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宪政等问题。
第3、4卷《剑桥美国经济史:漫长的19世纪》考察了19世纪美国、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经济史,描述了美国依靠丰饶的自然资源获得迅速发展,并超越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历史。这卷包含了5个主要方面:(1)从欧洲、亚洲和非洲流人美洲的劳动力和资本;(2),向西扩张,(3)奴隶制和它的结局;(4)工业化进;(5)经济增长的社会影响所导致的政府角色的转变。其他的专题有不平等问题、人口、劳动、农业、企业家、交通、银行和金融、商法、国际贸易。
第5、6卷 《剑桥美国经济史:20世纪》总结了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史。它的各章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如著名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讨论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迁、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工法的发展。同时,本卷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动市场、城市和区域结构的变化,其他一些章节还研究了不平等与贫困、贸易与对外关系、政府管制、公共部门、银行业与金融。
《剑桥美国经济史》的两位编者恩格尔曼和高尔曼都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是新经济史学和历史计量学的先驱者和杰出代表,高尔曼曾任美国经济史研究会会长。他们在新经济史学和历史计量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美国奴隶制的效率问题、美国内战的影响以及国民收入和财富等领域—有重大建树, 致力于用数据解读美国经济史,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结合,并将制度因素纳入新古典的分析框架。恩格尔曼在 1974 年和历史计量学的重量级人物福格尔开创性地使用反事实计量法研究美国南方奴隶制问题,并且得到颠覆传统观点的结论。福格尔和恩格尔曼将反事实计量法这种非常规甚至逆向思维的方法引入经济史的研究中,为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层次,提升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他们在研究中将奴隶制作为一个哑变量引入计量模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这就将制度内生化了,完成了与新古典体系的衔接。高尔曼是早期历史计量学的杰出代表,1957 年他的论文入选了美国经济史学会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联合举办的第一次收入与财富专题研讨会的会议论文,这些会议论文被编为美国全国经济研究从书 24 卷,这是历史计量学的早期标志性研究成果。高尔曼一直保持极大的研究热情,是唯一一位先后三次出席收入与财富专题研讨会而且论文都被收集到美国全国经济研究丛书中的作者,是收入与财富研究领域的常青树。1979 年高尔曼对股票资本的研究已经超越传统的收入与财富的研究范畴,展示了他对新课题的研究能力。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
作者:[英]李德·哈特 刘冬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 68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从二战德军将领视角出发,结合作者在纽伦堡审批期间获得的手审讯记录和德军高层亲历者的亲笔回忆,对自纳粹上台到垮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二战德军做出的重大决策得失进行全面复盘思考,同时结合作者独到的军事理论思想对各大战役进行批判研究,不仅是一部珍贵的二战史学经典,更是一部军事战略理论经典。
李德·哈特,英国军事战略家、史学家。 曾任英国陆军上尉、英国陆军部长顾问等职务。 他提出了“间接路线”“大战略”等军事理论,倡导闪击战和机械化战争,对一战后重建中的德国国防军产生了极大影响。 战后,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均将他的理论引为战略指导思想。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什么是建筑史
作者:安德鲁·里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 72
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本书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全球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本书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澳】安德鲁·里奇(Andrew Leach),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悉尼大学教授。 译者王磊,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Governing the Dead
作者: Linh D. Vu
出版社: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Martyrs, Memorials, and Necro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出版年: 2021-8-15
页数: 294
In Governing the Dead, Linh D. Vu explains how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regime consolidated control by honoring its millions of war dead, allowing China to emerge rapidly from the wreckage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become a powerful state, supported by strong nationalistic sentiment and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The fall of the empire, internecine conflicts, foreign invasion, and war-related disasters claimed twenty to thirty million Chinese lives. Vu draws on government records, newspapers, and petition letters from mourning families to analyze how the Nationalist regime's commemoration of the dead and compensation of the bereaved actually fortified its central authority. By enshrining the victims of violence as national ancestors,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nected citizenship to the idea of the nation, promoting loyalty to the "imagined community." The regime constructed China's first public military cemetery and hundreds of martyrs' shrines, collectively mourned millions of fallen soldiers and civilians, and disbursed millions of yuan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widows and orphans. The regime thus exerted control over the living by creating the state apparatus necessary to manage the dead. Although the Communist forces prevailed in 1949, the Nationalists had alread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nation-state through their governance of dead citizens. The Nationalist policies of glorifying and compensating the loyal dead in an age of catastrophic destruction left an important legacy: violence came to be celebrated rather than lamented.
Linh D. V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s School of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