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2)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22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青铜器与周史论丛
作者:韩巍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定价:108
本书收入作者在西周青铜器、金文和西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的论文14篇(包括1篇未曾正式发表的会议论文)和书评1篇。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强调铜器断代研究对于西周金文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作用。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往往以关键铜器的断代为突破口,然后围绕人名称谓、家族世系、册命制度这几个核心问题,力图厘清金文中众多人物的关系,复原重要家族的世系,进而深入探究西周家族制度、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
韩巍,1978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和中文系古文献专业,获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考古和出土文献,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西周青铜器铭文和西周史、战国秦汉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先后参加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和秦简牍的整理工作。编著有《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贰、叁卷,发表论文30余篇。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域古代绘画研究
作者:顾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定价: 88元
本书以西域古代绘画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西域古代绘画多种形态与多元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挖掘西域不同地区绘画共有的文化内核和风格表征,梳理总结出西域绘画样式的基本特点。 该书以图像研究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并尽可能吸纳近年来西域考古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各项成果,分上下两编展开论述。上编以“西域古代绘画的区域形态”为题,根据西域地区(狭义的西域范围)现存主要绘画遗迹所对应的古代邦国,按鄯善、于阗、龟兹、高昌的顺序,分四个章节,逐章分析西域不同地区古代绘画的渊源、风格特点,及发展轨迹。下编以“西域古代绘画的风格特征分析”为题,探讨西域样式的核心技法、形象特征、发展轨迹和形成原因。结语部分从文化史和艺术史两个维度评述了西域样式绘画的历史地位。
顾颖,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十多年来专注于文艺学及西域美术研究。曾参与的重要研究项目有:“十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西夏艺术》,2012年度文化部课题“上海创建全球城市的战略研究”,上海艺术研究所与新疆艺术研究所合作课题《龟兹艺术》,上海艺术研究所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合作课题“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艺术交流”研究,上海艺术研究所承担上海市文广局出版项目《海派美术精品典藏》。个人负责项目有文化部艺术学课题“佛教绘画的西域样式研究”,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有《艺术意味的生成》。此外,还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敦煌研究》《人文杂志》等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英藏敦煌写本文献研究
作者:吕丽军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定价: 88.00
全书共15篇文章。其中11篇研究英藏敦煌写本,如《从英藏S.2711号等佛教写卷看吐蕃时期写经机制》《从英藏敦煌S.797题记看〈十诵律〉的译介》等,为无纪年的写卷确定书写时间,对当时的写经机制、写本形态变化等历史信息进行考证。3篇研究石窟造像题记,如《书写文化视角下的巩义石窟北齐造像题记》《云冈〈五十四人造像题记〉与北魏弥勒净土信仰》等,从书写文化角度看待造像题记,有一些新的发现。1篇研究与敦煌写本相关的唐代书写教育,即《唐代书写活动略论》,得出了“唐代皇帝将贵族的书写教育制度化”“唐代科举对书写水平有严格要求”“追求实用性是唐代书写教育的最主要特征”等结论。
吕丽军,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
作者: 米热古丽·黑力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37
定价: 118.00元
本书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考察者提供的录文,运用文献语言学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其语言特征和时代背景,对《希纳乌苏碑》《塔里亚特碑》《铁兹碑》等鄂尔浑文回鹘碑铭进行较为科学的转写和再译,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翔实的语文学注释,探讨碑文所涉及的回鹘汗国历史地理、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社会变迁。
米热古丽·黑力力,女,1985年生,维吾尔族,曾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人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金石:宋朝的崇古之风
作者: [美]陈云倩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 梁民
出版年: 2022-8
定价: 68.00
本书简介:宋朝尚古学者热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鉴赏和著述,形成了集中体现宋朝崇古之风的金石学,深远地影响了当世及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古文字学、书法、绘画、风俗和生活方式。本书以跨学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学者的金石学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礼乐器的铸造以及民间仿古器的普及,再现了崇古之风熏染之下宋朝社会雅俗文化生活的图景。
陈云倩(Yunchiahn C. Sena),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博士,美国三一学院克鲁格尔亚洲艺术客座助理教授。她的研究聚焦于崇古思想与视觉艺术的相关性,目前的研究包括宣和博古图的政治理想与视觉艺术表达、20世纪日本古典主义影响下的台湾新生艺术等。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從演揲兒法中拯救歷史
作者: 沈卫荣 / 安海燕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2-7
页数: 350
定价: 68.00元
3世纪初蒙古的崛起及其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和统治,一方面改变了世界,另一方面也使蒙古民族脱离了自身原先的萨满信仰,皈依藏传佛教。然而长久以来,藏传佛教在元朝宫廷内外传播的详情却鲜为人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传统汉族士人既对藏传密教缺乏基本了解,同时又热衷将其情色/色情化,甚至相信野史,在正史中将藏传密教塑造为一种类似于房中术的“妖术”和“鬼教”。这种将藏传佛教乃至整个藏族社会严重萨满化、色情化的倾向一直延续到当代,甚至影响到西方世界。
本书利用近年发现的大量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通过将其与相应的藏文、西夏文、畏兀儿文等民族语言文献进行文本对勘和深入研究,试图将“演揲儿法”等藏传佛教词汇置于其本来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宗教语境中来理解,恢复元朝宫廷所传藏传密教仪轨的真实面貌,最终揭开藏传佛教在元代中国传播历史的真相。
沈卫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学博士,专业研究领域为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教语文学。代表作有《一世达赖喇嘛传》《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大元史与新清史》《回归语文学》等。
安海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东传史,尤着力于对西夏、元、明、清时代翻译、汇集的汉文藏传密教文献的考证与解读,著作有《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研究》。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文化中心与政治变革
作者: (美) 戴福士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豫东北与明朝的衰亡
原作名: Cultural Central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ese History: Northeast Henan in the Fall of the Ming
译者: 解扬
出版年: 2022-5
页数: 468
定价: 78.00元
本书以中州地区在明代政治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心,以河南东北部(即豫东北)为着力点,研究了这块土地所浓缩反映的明朝衰亡的过程,并分析了其原因。研究包括了在中州地区的皇权政治、 藩王世系等政治议题,以及黄河治理、赈济灾荒等经济议题,还包括杨东明、吕坤等出身于当地并曾在此地为官的著名士大夫的言行等文化与社会议题。
戴福士(Roger V. Des Forges),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荣休教授,曾任该校历史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政治文化史。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
作者: 杜祐寧
出版社: 秀威出版
出版年: 2022-5
页数: 190
定价: NT$ 280
旗人入仕途徑多元,諸如恩蔭世職、充選侍衛,或考取筆帖式、內閣中書等,科舉僅是其中一種方式。杜祐寧從旗人應試制度談起,簡述旗人考試制度的建立與規定的調整,釐清旗人應試、除授、升遷等科舉入仕、任官的歷程。接著整理《題名錄》、《登科錄》、清人傳記等進士家族履歷相關史料,透過量化分析,觀察科場表現與家族政治、經濟環境的互動,呈現出清朝科舉與官僚結構、旗人群體之間的角力。最後進一步比較在京與駐防旗人的考試表現,釐清功名有無與旗人官員遷轉的關係,說明科舉對旗人、民人仕途的影響,具體論證旗人應試科舉時的優勢,以及清朝科舉「參漢酌金」的滿洲特色。
杜祐寧 2009年取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後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博士並取得學位,研究專長為清朝的科舉制度。著有〈幸出水火:清雍乾時期宗室隸屬包衣佐領的身分調整〉、〈同場一例:科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仕途〉等學術論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摩登大观园
作者: 游鉴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品方: 涵芬楼文化
副标题: 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
出版年: 2022-7-30
页数: 323
定价: 68.00元
长久以来,传统中国女性给人的印象多半是无声的、顺从的、不轻易抛头露面的。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女性的思想与成就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发展。20世纪的女性,开始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风貌,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的曝光率不断升高,“独身女性”“女球员”等过去难以想象会出现在女性身上的角色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冲击着社会的观念,引起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随着近代报刊媒体的兴起与社会关注,有关新女性的一举一动都被捕捉下来、呈现在大众面前。 想要明白当时人如何看待新女性,又如何建构女性新知,必须经由各种报刊的多元论述。本书特别选择游鉴明从2001年迄今的个人研究,研究时间自清末到20世纪中叶。全书共五章,分成“媒体论述中的女性”“媒体·知识建构与女性”两部分。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不管是20世纪初期或中叶,还是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媒体中的女性论述或对女性知识的建构穿越了时空。本书通过多元搜集的报刊史料与不同角度的言论文章,将当时大众的女性形象再现于今日的读者眼前,并借由对这些现象的探讨,使我们得以建构更完整的概念。
游鉴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妇女与性别史学、口述史学。著有《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跃动的女性身体: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她们的声音:从近代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忆谈起》《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等7本专著、52篇学术论文,主编《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国妇女史论集》《共和时代的中国妇女》等。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代男风问题研究
作者: 董笑寒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定价: 89.00元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世纪清代男风的实践者及其同性情欲与同性关系。其中,同性情欲是男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内在原因,而同性关系则是男风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并以双方的性关系为纽带,涉及双方的经济关系、社交关系与情感关系等。本书以理论上完整的一次男风实践过程为框架,将千余件刑科题本中的案例置于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集中考察。先后论述同性情欲的产生、拒止与转化,以及同性关系的形成原因、表现与结束,初步探讨了男风在清代社会中的存在原因与传播方式等问题。
董笑寒,1985年生,陕西华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研究
作者: 冯定雄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2-5
定价: 158元
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地位问题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议题。本书通过对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以埃塞俄比亚为主的黑人的关系和态度的详细考察,认为希腊罗马社会不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性歧视和偏见,但基督教文化对黑人的极度负面描述为现代种族主义者留下了借口,也把反种族主义者置于尴尬的境地。
冯定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白人的工资
作者: [美] 大卫·R. 罗迪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种族与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原作名: The Wages of Whiteness
译者: 郭飞 / 李越
出版年: 2022-8
页数: 320
定价: 65.00元
在美国,民权的核心含义和种族这个词通常传达出对黑人的关切,将其与白人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是不寻常的。按照惯例,美国白人不会将自己和种族两个字联系起来,因此,种族主义通常是关于“他者”的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她指出由于学术研究都集中在种族主义上,因而忽视了其对白种人的内在影响。而本书就是少数关注这个研究盲点的著作之一。作者罗迪格通过分析种族主义在19世纪白人工人阶层形成中的重要性,从而介绍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质疑白人身份的新兴学术研究。 劳工史学家罗迪格将大众文化、语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他不关注白种人特权中的物质利益,转而考察工人组织自身在建构白种人意涵中的作用,具体阐明了种族优越感是如何塑造劳动者观念的。罗迪格认为19世纪中期低技能的新兴的工业工人力图将自身与黑人区分开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某种社会合法性。 本书从成为白人和社会暗示的视角重新检视种族,从而提醒读者关于种族的社会划分是基于某种社会地位的,但此种社会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
大卫·R.罗迪格(David R. Roediger) 美国堪萨斯大学基金会杰出教授,曾任美国研究协会主席。大学毕业于伊利诺伊州公立学校,并于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近期著作包括《抓住自由:奴隶解放与全民自由》(Seizing Freedom: Slave Emancipation and Liberty for All)、《种族的美国沉浮史:从殖民奴役到奥巴马现象》(How Race Survived U.S. History: From Settlement and Slavery to the Obama Phenomenon)。此外,还和伊丽莎白·D. 埃施(Elizabeth D. Esch)合著《差异的产生: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和劳工管理》(The Production of Difference: Ra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in U.S. History)一书。他关于种族、移民和工人阶级历史的早期著作包括《白人的工资:种族与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Wages of Whiteness: Race and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Working Class)和《向着白人身份努力:美国移民如何变成白人》(Working Toward Whiteness: How America's Immigrants Became White)。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什么叫思想?
作者: [德]海德格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孙周兴
出版年: 2022-7
页数: 329
定价: 60.00
《什么叫思想?》是海德格尔1951-1952年间所做的两个讲座,1954年由德国马克斯尼迈耶出版出版单行本,2002年收入《海德格尔全集》出版(第8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少数几部讲课稿之一。该书从哲学史角度对“哲学”之特性作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规定,同时形成了对非哲学意义上的“思想”的期许。其中包含着后期海德格尔围绕“存在/存有”而展开的有关思想史、时代的命运、前哲学和后哲学的“思想”前景等问题的思考。该书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已被译成多种语言。
海德格尔(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真理的本质》《形而上学导论》《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者: 托马斯·库恩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新译精装版)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22-7-21
这是20世纪学术史上极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关键概念如“范式转换”等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词汇。《科学革命的结构(新译精装版)》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增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22-1996),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被誉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语)。库恩于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任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哲学劳伦斯·洛克菲勒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不连续性》等。
导读:伊恩·哈金(Ian Hacking),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法兰西学院“科学概念史与哲学”教授。
译者:张卜天,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长聘教授,哲学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科学人文经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科学史刊物ISIS编委。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史、科学与宗教等。主编主译《科学源流译丛》《科学史译丛》《世界科普名著译丛》等丛书,翻译学术著作近60种,深受读者好评。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Scienc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作者: Lachlan Fleetwood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Empire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Himalaya
出版年: 2022-5
页数: 294
定价: $ 99.99
When, how, and why did the Himalaya become the highest mountains in the world? In 1800, Chimborazo in South America was believed to be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 only succeeded by Mount Everest in 1856. Scienc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ells the story of this shift, and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ve, and political remaking needed to fit the Himalaya into a new global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al order. Lachlan Fleetwood traces untold stories of scientific measurement and collecting, indigenous labour and expertise, and frontier-making to provid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imperial entanglements with the Himalaya. To make the Himalaya knowable and globally comparable, he demonstrates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erase both dependence on indigenous networks and scientific uncertainties, offering an innov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science's global history, and showing how geographical features like mountains can serve as scales for new histories of empire.
Lachlan Fleetwood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