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 | 拉低你工作水平的5大判断陷阱,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YouCore Author ​YouCore王世民

    ↑点击上方“鹈鹕体验live”关注我们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前言 



我们的大脑很智慧,但它有时也很愚蠢,总是会时不时地掉入各种各样的判断陷阱。


其中有五个判断陷阱,不仅会经常地误导我们的工作,而且我们往往还不自知。


这五个判断陷阱就是:


① 高估个别例证

② 只信自己信的

③ 信奉绝对真理

④ 忽略多重原因

⑤ 硬找关联关系




01


 判断陷阱一:高估个别例证



上周,一位跟人创业了七个月的95后小姑娘准备暂时告别创业回去原公司工作。


要退出的理由,一二三条小姑娘都想得很清楚了,但跟老板聊过后就又犹豫了,因为她提出的理由被老板逐一驳回了,最关键的是她觉得老板讲得好有道理。


比如,她其中一条理由是,自创业以来每月只领1800元薪资,但就这1800元工资也已经三个月没发放,已经影响到个人生存了。


就这条理由老板给了一个很好的回复,他以前工作的公司有一个老员工2年没拿工资,现在是公司高管,从一个基层员工做到了全能。


她听后就很动摇了:别人成为高管两年没领工资,我才三个月,再坚持坚持弄不好就……


到这儿,这位95后小姑娘已经成功掉入“高估个别例证”的判断陷阱了。


高估个别例证主要是由幸存者偏差引起的。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信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大不相同。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理解下。


某动物医院惊奇地发现,从9层及其以上楼层坠落的猫咪的死亡率仅为5%,从不足9层的楼层坠落的猫咪的死亡率为10%。


于是这个医院的医生推断,这是因为从较高楼层坠楼的猫咪能够将身体展开,形成一种降落伞效应,从而导致死亡率更低。


事实果真如此吗?


恰恰相反,因为从高楼层坠落后的猫咪大多都立即死亡了,猫主人自然也就不会送医了。


95后小姑娘老板举的2年没领工资的员工例子,就类似于从高层坠落的猫咪,他是能熬到公司活下来的幸存者,但更多员工没领工资的公司基本都倒闭了,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正常了,没人讲而已。


那如何破解幸存者偏差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死人”说话。不要只看“幸存者”的数据,而是要用全数据来比较。



比如,只要了解下2年没发工资的创业公司有多少活下来了(乐观估计不足0.1%),这位95后小姑娘就知道应该如何判断了。




02


判断陷阱二:只信自己信的



我有个比我早一年创业的朋友,他在招人时有个很特别的原则:坚决不招海南籍的男生。


为什么会有这个奇葩原则呢?


原来他曾经去过海口和三亚好几次,每次都从别人的口中和自己的观察中得出一个结论:海南男人很懒。


他跟我举例说,他在海口打车基本遇到的都是女司机,其中一名女司机还跟他抱怨说:自己不仅要早起开车,中午还要赶回去洗衣做饭,而她老公则是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吃完饭就是出去喝下午茶聊天,晚上再熬夜吃宵夜吹牛。


不仅是她老公,很多海口男人都这样。这位女司机给他补充道。


后来,他到三亚旅游,发现某工地上很多都是女性,再一打听又得知,三亚这儿基本都是女人在工地上干活。


从此他就坚信海南男人很懒的这个结论了。


我劝他说,咱们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哇,你这样做会错失人才的。


于是,他就试着招了一名海南籍的员工,结果不到一周就给人辞退了。


为此,他还不忘忙里偷闲地过来跟我炫耀了下他的英明:“我说海南男人懒吧,你还硬劝我招,你看我招的这个小伙子,嘴上说能吃苦,但一不愿意加班,二又嫌工作压力大,一周都没能干下来。”


我朋友的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落入的第二个判断陷阱: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只信自己信的”判断偏差主要是由信念固着和证实偏差两个原因引起的。


① 信念固着

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


② 证实偏差

人们只愿看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的倾向。


信念固着与证实偏差一结合,你就会发现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会证实你的某个判断。


你可千万不能小瞧了信念固着与证实偏差结合的威力,所有的宗教(无论是三大宗教还是各种邪教)都是建立在这俩基础上的。


像我朋友,他哪怕以后再招海南籍男员工,还是会觉得他们懒。


因为他已经建立了“海南男人都懒”的信念,他的眼中只看得到他们“懒”的行为,而对他们勤奋的行为则会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那如何破解信念执着和证实偏差呢?


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让执着的人自己从信念相反的角度来做解释。



比如,请认为海南男人都懒的人,自己想方设法地来解释为什么海南男人不懒。




03


判断陷阱三:信奉绝对真理



这几年,经常会有拿不定主意的人来找我征询各种建议。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往往在跟我聊过之后再去问其他人的意见,然后得到相反的意见后,再回来问我怎么办。


比如,有位女生在咨询我下一步工作如何选择后,又去请教了下她闺蜜,结果被一通狂怼: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吗?干嘛要去问别人?这些年白工作了吗?


于是,她将这通自己被怼的聊天记录发给了我。



其意不言自明:我是该听你的?还是该听她的呢?


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落入的第三个判断陷阱:信奉绝对真理。


人类迄今尚没有找出宇宙的本质规律,我们目前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还无知。


正如施一公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的《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所说: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所以,这个世上目前没有绝对真理,所有的理论、方法、建议也好,都没有绝对正确的,哪怕人为给它们冠上“第一性原理”也没用。


回到上面那位女生的案例,其实我给的建议也好,还是她闺蜜建议的“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想法”也好,都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假设做出的,假如离开了这些前提和假设就全都没有意义了。


所以,你在运用某个理论方法,或者采纳某条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找出这些理论方法以及别人建议背后的前提和假设才行。正如这位女生下面的做法一样。





04


 判断陷阱四:忽略多重原因



我们周一到周五下班前都会开一个30分钟左右的简短例会,检查和讨论各人手上任务的完成情况。


所有人的任务都是有挑战的,因此在推进中出现差距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基本每次开会我们都要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以及给出后续的改进对策。


这时一个有意思的事就发生了:有的同学在会上只会找出一个原因,然后给出一个后续要做的事就觉得可以了。


比如,我们某次工作坊的参加人数未达到目标人数,例会时负责这次工作坊的同学给了一个原因,说是外部渠道曝光不够。


因此他给出的对策就是开通某平台的会员,因为该平台的运营人员跟他说开通会员才会给资源位。


其实,即使这个平台给资源位了,新增的报名人数也不足以弥补人数差距;而且即使开通会员了,这个平台也不见得会给资源位,这不过是对方运营人员的一个营销策略而已。


这位同学所犯的这个错不是孤例,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会掉入这样的判断陷阱:忽略多重原因的影响,只寻找那颗所谓的“神奇子弹”——即他们感兴趣的、造成差距的唯一原因。


比如,2015年APP还处在火爆期的时候,我曾见过一个小公司相当搞笑的经营决策。


当时这个公司的营收月月下滑,老板认为是市场拓展手段太传统(电话销售)导致的,于是将宝全压在一个APP的开发上,全公司上下都认为只要这个APP出来,客户就会自动上门了,他们也就再也不用靠低效的电话邀约来拓展客户了。


结果APP是出来了,但所有人也都傻眼了:怎么让客户知道和下载这个APP呢?这个推广跟原先的电话邀约相比,难度可是一点都没降低哇。


因此,具备原因多样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依赖单一的原因解释;另一方面,虽然说某个原因只是造成差距的众多原因之一,但并不能说这个原因就可以视而不见。


那怎么将原因多样化的观念应用在具体工作中呢?


两个方法:


用框架组织出导致差距的原因,并要求符合MECE(不重不漏),这样就能找出多样化的原因。


② 针对原因给出的每一个对策一定要预估出可能带来的效果,并保证这些效果相加足以弥补差距。




05


 判断陷阱五:硬找关联关系



我特别喜欢下面的这个段子:


三个人坐电梯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媒体采访他们,你们是如何到十楼的?


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这个电梯,就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那三个人,则是各种宣讲成功经验的企业家。


这个段子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叫“硬找关联关系”的判断陷阱。


硬找关联关系的判断陷阱,主要是由模式倾向和错觉相关引起的。


① 模式倾向

我们生来倾向于以某种模式理解世界,所以哪怕是纯随机事件,也一定要找出规律。


② 错觉相关

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种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感觉到一种错觉相关。


模式倾向加上错觉相关,就给我们找各种伪规律大开了方便之门,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还坚信不疑。


硬找关联关系的做法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无论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是高学历的大学教授,或者是普通基层职员,大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发现、提炼和分享各种不存在的伪规律。


那如何破解呢?


方法有两个:


① 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自己发现的“规律”被推翻


② 从实践上对新发现的“规律”加以验证,而不是盲目采纳或应用。




06


小结



高估个别例证、只信自己信的、信奉绝对真理、忽略多重原因、硬找关联关系,这五个判断陷阱,一方面是由我们的生物特性引起的,比如模式倾向导致了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关联关系出来。


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缺少必要的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基础造成的。


比如,不管基础概率的幸存者偏差,导致盲信个别例证;不清楚信念执着、证实偏差这些社会心理学概念,导致了自己的偏执和狭隘。


不过,如果你能掌握以下这几个主要的思考与判断方法,就可以轻易避开这些判断陷阱,大大提高自己决策的质量。


从心理上认可自己可能会犯错,对自己的判断多做逆向思考、多加以验证。

不要只看“幸存者”的数据,而是要用全数据来比较。

③ 一定要找出理论方法以及别人建议背后的前提和假设。

④ 多用框架思考,而不是零散地思考。


//////////// END ////////////


推荐阅读
 体验专题:体验 | 产品心理学:利用锚定效应,让用户接受定价体验 | 产品设计中的行为经济学体验 | 用户的痛点在哪里?体验 | 如何定义体验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体验 | 做了用户画像,怎么老板说一点效果也没?体验 | 关于用户注意力的10个心理事实体验 | 为什么很多炫酷的产品,没能流行起来?体验 | 那些反人类的用户体验,错在哪了?体验 | 为什么你的用户洞察会失灵?体验 | 老是找不准需求?因为你不是“最优解”体验 | 产品体验的价值公式体验 | 用户体验设计的商业价值在哪里?体验 | 关于用户体验你必须知道的指标:NPS体验 | 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之路:核心理念与意识三火观点:
三火观点 | 三款APP突然“宣战”微信,网友炸了!三火推荐 | 《联体》科幻小说独家连载,引爆AI科幻未来
三火观点 | 喝咖啡时我们喝的是什么?
三火观点 | 酒店体验做好这些就够了!MOT排名篇依点故事:依点故事 |“写作很难吗?”“不……很难。”依点故事 | 我是怎样完成100天写作打卡的?依点故事 | 从决定改变到改变需要多久?
依点故事 | 21天改变了我的写作习惯其他专栏:营销 | 如何解决品牌同质化?你有很多误会营销 | 传播不是花钱赚吆喝!这些问题应警惕运营 | 如何策划一场优秀的活动?这里有5步运营 | 产品商品化之价格运营趋势 | 腾讯重磅报告:全面预测中国未来5年趋势运营 | 真正理解一下玩法、传播和裂变营销 | 为什么你的产品很好,消费者却不买单?职场 | 固定型思维:许多人28岁已死,80岁才埋数据分析 | 客户数据的五个关键指标和七种分析工具职场 |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鹈鹕开讲啦(免费听课):
鹈鹕开讲啦 | KANO模型、用户情感地图、峰终怎么用?鹈鹕开讲啦 | 客户体验与人性有什么关系?鹈鹕开讲啦 | 听得懂,用得上的客户体验管理课程上线啦!鹈鹕开讲啦 | 解读《与客户共舞》打造3D全景式共舞模式
鹈鹕开讲啦 | 《瞬间的力量》解读:体验是可以设计的
鹈鹕开讲啦!客户体验的设计更多精彩文章,关注我们,阅读更多。


鹈鹕体验live

专注体验,专注生活,专注分享


鹈鹕全面客户体验管理

国内最专业的研究客户体验管理媒体平台



点击【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