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的上游住着我心爱的人:光明之诗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changshizanmei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
——读诗集《小河秋意图》
二〇一七年七月的某个晚上,程川、莱明与我在成都小巷撸串之后,便一同前往光明的住所摆龙门阵。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朱光明,方形眼镜框支撑起瘦削而坚毅的面颊,平静的眼神仿佛已然洞察人间世事,散发出这个年纪少有的成熟与淡然。会面的瞬间,他试图用精瘦的身子抱起我,在这样的拥抱中我感受到骨骼的质感、河流的呼吸以及大巴山深处迷人的心跳,而这些奇妙的感受也都自然流淌于他的诗歌作品当中。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光明之河”及其写作向度
作为“蓉漂”与“北漂”青年诗人,朱光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巴蜀侠客”的风骨、“拙朴”的质感与“平实”的品性,他携带着少年时期浪漫主义的梦幻,进入霓虹灯的光怪世界,“大巴山—成都—重庆—北京—大巴山”反复的转折与奔波,恰似一条河流的奔流不息:“一条河流的流经路线,向南走了,又向东走/向东走了,又向北走,向北走了,又向南走/如此循环,如此往复”(《一条河流的成名史》),而这些生命足迹都逐渐渗入其诗歌表达中。朱光明诗歌中关于“河流”意象的书写与挖掘相对而言较为突出,《河流》、《河流之美》、《金马河边的芦苇》、《我原谅了一条河流的全部》、《岷江》、《白沙河》等众多诗歌作品对于“河流”意象的不断“拼贴”与“强化”,使之转化成一副漫长、深远、情节曲折的“河流意向图景”,诗人试图将这些年漂泊的“无根感”,寄托于河流的“流淌”、“潮汛”、“清澈”、“悲哀”与“暗语”当中。读懂诗集《小河秋意图》“河流”这一意象,也就慢慢进入了诗人的生活历程与精神动态。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作为朱光明诗歌写作的重要向度,“河流”这种独特的“观演视角”进一步拓展开诗歌的空间维度与时间历程。随着“河流”意象的推进与演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此众多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大山里流出”(《如此纵多的河流》),而“出了巴山,河流走向了低处,浑浊”(《出巴山记》)、“小重山已过”之后(《故乡河流的悲哀》)、接着“河流对大地写下缠绵悱恻的情书”(《平原礼赞》),最后“在东海里物我两忘”(《一条河流的成名史》)。“河流”成为诗人娓娓道来的写作方式,由此也成为“故乡”、“村庄”、“梨花”、“高原”、“雪山”、“洞庭湖”等一系列相关意象的“连接体”与“导火索”,这些意象带着故乡绵绵的思念、异乡淡淡的愁绪以及对生活持续的期许,共同生成朱光明诗歌的意象群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相契合,构成诗集《小河秋意图》中重要的“建筑结构”。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另一方面,“河流”也成为诗人寄托情感、施展抱负与倾诉的对象,“一条河流/承受的东西,比我多得多”(《河流》)、“小河的上游住着我心爱的人”(《春潮》)、“我了解一条河流/如了解我的前生今世”(《河流之美》)、“我时常羡慕大地上那些奔腾的河流”(《九月》)、“当一条河流从我的身边哗哗流过/在低处,呼应着我的内心深处的暗语/我便原谅了它的全部”,从这些诗句中可窥见一斑,河流承载着诗人的“爱情”、“思乡之情”、“内心愁绪”与“向上动力”。作为从大山中走出的90后诗人,面对残酷世界,诗人承受着生活给予的“幸运”与“不幸”,却总能像河流一样“把弯路走到尽头”。“河流”在拓宽诗歌时空维度与丰富性,实现诗人语言主体性的诗学价值的同时,也逐渐凝练成为朱光明诗歌的精神内核,并指向语言之上的“存在”及其“心性”,成为生活的“光明之河”、“希望之河”。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举起大地的蚂蚁”及其诗意之源
新诗写作的重要动机,或者说最终目的之一是忠实于内心,并写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提取诗意,淬炼情愫,并借由诗人独特的美学特性与清晰的语速、节奏,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磁场。这种意象化的磁场、碎片式的场景、梦呓般的叙述,经由一组,或者多首诗歌作品拼合诗人在诗歌中的“完整形象”,并让读者体会到诗歌饱含情感的语气,以及日常生活中诗人内心世界的生长与蜕变过程。如果说要从诗集《小河秋意图》中探寻朱光明诗歌意象的本质源头,必定涉及诗人自身磁场与生活经历。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朱光明的诗歌凭借其扎实的生活经历,在诸多90后诗歌作品中显得格外独特,“大巴山”、“万源”、“赵塘村”这些渐次缩小的地名在白描般的叙述语言中逐渐显露真诚与朴实的本质。《姑父获赔》、《祖父的病》、《母亲记》、《父亲与香烟》、《村庄里的大龄儿童》等从大山里生长出来的诗歌,饱含着诗人刻骨铭心的生活情愫与经历,并借由《关于火车的推理》、《火车穿过大山》、《火车驶过我的村庄》等诗作中“火车”意象的空间转移,与《贫民窟》、《重庆,重庆》、《车过武汉长江大桥》诗歌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空间的错位与情绪的对比也成为“河流”这一诗歌意象生成与流淌的必要条件,借此勾勒出诗人的精神宇宙。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每当读到朱光明的诗歌,我都会情不自禁联想到诗人给我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成为诗人作品当中最为迷人的部分。诗集《小河秋意图》充分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其诗歌肌理与诗人本身的独特气质构成了某种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尤其当我读到:“一只蚂蚁举起的重量岂止那么多/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倒置一下视野/生活在大地上的蚂蚁/举起的就是整个世界。”(《一只蚂蚁举起的重量岂止那么多》),诗人成熟、质朴、精瘦的形象顷刻间浮现眼前,诗作中“蚂蚁”的诗歌意象自然而然嫁接于诗人的个人磁场,而就是这样一只“弱小”却能“举起世界”的蚂蚁,在四处漂泊中试图寻找精神的栖息之所,并实现个人抱负。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此外,作为从乡村走进城市的青年诗人,诗人写作题材从故土亲情、山水自然延展至异乡愁绪、城市生活,借由“河流”这一诗歌意象,寓情于景,书写自我生命的观照与体验,正如诗人自身散发出的那股成熟而淡然的磁场,其语言的生发与游走都自然而然,尤其是在《落日谣》、《大草原上》、《麦子之诗》、《大山的密码》、《短诗一束》等篇幅有限的短诗中,这种生命的真切体验与诗意的自然生长,形成了美妙的语言张力。与此同时,来自大巴山深处的朱光明,身上自带一股巴人特有的“朴拙”与“平实”的质感,这种地域本土所赋予的个人品性,充分展现于诗集《小河秋意图》中,形成一幅幅写意图景。
黑白韵律的岷江(组照)摄影/朱光明
四处漂泊、怀念故土的城市漫游者,碎片化的现代性自我,亲近自然与现实的河流旅行家,借由微弱而坚忍的“蚂蚁精神”,在“失范”的时代与内心的“光明之河”中重建个体、地域与时代的语言体系,已经成为包括朱光明这样一个90后诗人不容规避的写作命运与生存现实。从诗歌构成内涵、现实转化成语言的能力、独特的主题演绎以及逐渐呈现出来的复杂化写作体验来看,朱光明诗歌的写作向度与动机不断促使“诗歌、现实、诗人”构成三位一体的融贯系统,其作品值得更多人仔细品味与研究,其未来写作态势值得期待。
写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19-10-30
【作者简介】
左手:本名王华,1991年生于湖南武冈,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著有诗集《林间巨兽》。
朱光明《小河秋意图》选读
▲小河秋意图
在我十八岁那年的秋天
小河沿岸的那群水鸟、野鸭
在我低头恍惚的瞬间
尽数飞走了。去了我不知道的远方
原野上,落英以一种决绝的态度
缤纷起来,凄美起来
还有两岸植物茂盛的枝叶
也在一夜之间,悄悄枯黄了
悄悄落下了
一天又一天,晨光将天色打开
暮色又收拢光亮
没有人告诉我
它们还会不会回来
在我十八岁那年的秋天
我的初恋不辞而别
像那个秋天里
所有离去的事物
令我伤感不已
在我十八岁那年的秋天
一个多愁的善感的季节
小河安静地流淌
我也没有哭出声
▲金马河边的芦苇
这个秋天我在金马河边
散步,静坐,哭泣
一些丰茂的芦苇陪着金马河
也陪着我
我喜欢它们头顶一场白雪
却不知该下往何处
我喜欢它们在我耳边低语
但我听不懂它们在说些什么
秋风中,它们刚一摇摆
在我心中
一些故人、一些往事
便应声恍惚起来
这个秋天我在金马河边
散步,静坐,哭泣
和那些芦苇一样
我的出现只是为了加深大地的苍茫
▲记一次旅行
——给博尔赫斯
我的少年时光有过许许多多的旅行
这一次我在命运的驱使下
飘洋过海来到你的国家,你的城市
只为领略你迷恋一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你在这里生活、恋爱、写诗
终生从事图书馆工作
心安理得,陪伴着光阴流逝
只是脑海偶尔浮想中国的长城、兵马俑
以及蒲松龄笔下的书生与狐仙
在你的国家,你的城市
我不会英语,不会西班牙语
我是一位能看见的的瞎子,能听见的聋子
也是一位会说话的哑巴
这并不意味着
我无法感知这座城市的记忆力与想象力
博尔赫斯家族的生与死,我了然于胸
他们的幻影匆匆往来于街区巷里
我在去往书店、咖啡馆的途中与他们相遇
我爱上了一路同行的姑娘
她高傲而宁静
她是向导,引领我
穿行于古老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多么遗憾,我无法与她相爱
多么幸运,我曾与她分享过你的诗篇
▲辛弃疾
少年时光,还不足以读懂
唐诗宋词中
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暗淡与光明
日复一日沉浸于
你词韵中宋王朝的秋天、清江水
以及赏心亭、北固亭的日光与月色
那是多么耀眼的光芒
晒黑了我的皮肤
也照亮了我的内心
多少年来
已蓄积成我身体的某一部分
若非肝胆,则必是心脏
在北京花家地西里
在我那隔断暗间的出租房里
你的长短句熠熠生辉
好似一颗颗星星
为我现实主义的北漂生活
增添了几分豪放与浪漫
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理解
宋王朝委曲求全与安乐大计
却隐隐读懂一个人的安乐窝
我也终于人如其名
自带光明
从此无视人生中所有的至暗时刻
【作者简介】
朱光明,男,生于1994年,四川万源人。作品散见《诗刊》《草堂》《青年作家》《星星》《诗歌月刊》等,入选诗刊社《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中国90后诗人》、《2019中国年度诗歌精选》、《30 Under 30 - 90后中国诗选》(新西兰)等文学选本。曾获第三届中华校园诗歌节一等奖、第三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巴渠文艺奖等奖项。著有诗集《小河秋意图》。联系微信:dabashanzgm
-
编辑:王近松 赵卫峰
• •
诗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