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穆旦 |新诗赏读:穆旦及其现代主义诗歌
点击 / 蓝字 / 关注
文研青年
四月 星期一 农历二月廿四
4 / MONDAY
5
纪 念 穆 旦
穆
旦
穆旦(1918.4.5-1977.2.26),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学成归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至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被誉为那一代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他的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 《济慈诗选》。
本期新诗赏读将以《野兽》、《春》、《诗八首》走近穆旦的现代主义诗歌。
野兽
出自诗集《探险队》
野兽
黑夜里叫出了野性的呼喊,
是谁,谁噬咬它受了创伤?
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
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
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是多大的奇迹,从紫色的血泊中
它抖身,它站立,它跃起,
风在鞭挞它痛楚的喘息。
然而,那是一团猛烈的火焰,
是对死亡蕴积的野性的凶残,
在狂暴的原野和荆棘的山谷里,
像一阵怒涛绞着无边的海浪,
它拧起全身的力。
在黑暗中,随着一声凄厉的号叫,
它是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
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
1937.11
选自《穆旦诗文集1·探险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赏读:
这首诗是穆旦学生时代的名作,是他第一本诗集《探险队》的开篇之作,对穆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937年中国人民正在伟大艰苦的抗战中,在这首诗里,穆旦提出的“野兽”和一般说的野兽不同,一般概念下我们习惯把侵略者、恶人比喻为野兽,但是在这首诗里野兽是受害者。
诗人将当时的中国比喻为野兽,而伤害野兽的便是那些侵略者。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肯定很难理解,而且很难接受。因为在普通情况下,我们喜欢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人民是善类,中国人民的伦理原则是“以和为贵”。
事实上,穆旦在野兽身上看到的,或者说肯定了当时中国人因为缺乏而急需的品质,因此,他正面肯定了野兽这个形象。纵使倒在了 “紫色的血泊中”,它也依然会抖身,站立,跃起。这就是野兽的意志和力量。只有凭借这样的意志和力量,中国人民才能打败日本侵略军。
刻画一只受伤的猛兽从紫色的血泊中抖身,跃起,像一团猛烈的火焰,像一阵怒涛绞着无边的海浪,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表现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本诗的意象“野兽”除了在诗中作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象征外,也可作为穆旦人生充满力量的抗争精神的写照;而且这种反抗与不屈、否定与怀疑还是支撑其创作与整个人生的精神与灵魂,这种精神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中和”、“节制”、“驯良”是截然不同的。穆旦作品中那些“惊人的发现”,那些荒诞性与悲剧性笼罩的痛苦与绝望,那些以“血肉似的感情抒说”的思索,都是这“野兽”生命能量的证明。可以说,这种“野”性、“兽”性正是穆旦给人“非中国”之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
出自《穆旦诗集(1939~1945)》
春
其一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2
选自《穆旦诗文集1·穆旦诗集(1939~194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其二
春意闹:花朵、新绿和你的青春
一度聚会在我的早年
秘密的传单,宣传热带和迷信,
激烈鼓动推翻我弱小的王国;
你们带来了一场不意的暴乱,
把我流放到……一片破碎的梦;
从那里我拾起一些寒冷的智慧,
卫护我的心又走上了途程。
多年不见你了,然而你的伙伴
春天的花和鸟,又在我眼前喧闹,
我没忘记它们对我暗含的敌意
和无辜的欢乐被诱入的苦恼;
你走过而消失,只有淡淡的回忆
稍稍把你唤出那逝去的年代,
而我的老年也已筑起寒冷的城,
把一切轻浮的欢乐关在城外。
被围困在花的梦和鸟的鼓噪中,
寂静的石墙内今天有了回声
回荡着那暴乱的过去,只一刹那,
是我悒郁地珍惜这生之进攻……
1976.5
选自《穆旦诗文集2·集外诗存》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赏读:
1942年,穆旦在缅甸抗日战场上担任翻译期间写作,全诗充满一种反抗的精神,涌现春的生命力。而1976年的这首《春》是穆旦死前一年的作品,是对生命的回顾。下面赏析1942年这首:
本诗的起首两句表现春天的热烈与奢华,春草如绿色的火焰燃烧,鲜花繁茂,大地上一片生机,呈现出一种令人恍惚的动态之美,但在一派繁花盛景中,又透露出紧张的情绪。诗中的春天并非激情的肆意燃烧,而是“反抗着土地”,使 “花朵伸出来”。
诗人的情感不是直接地裸露出来,而是扭曲在春天的景物上呈现出来,他的面孔流露出惊喜和荒凉错杂的表情。当“你”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你”会突然涌起一种近乎晕眩的感觉, 欣喜于窗外繁花盛景的敞亮,但可能转瞬间 “你”又意识到生命的勃发处于限制之中。对生命的某种特殊状态来说,“满园的欲望”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和暗示,可以理解为情欲的酣畅或自由的激情,也可理解为美好的憧憬和人性的圆满。
诗中的 “窗子”是隔离之物,是和窗外的 “满园”形成对照的。这种对照形成的情境便是自由受限于窗子的禁锢,春天是自由者的天地和乐园,却是受禁锢者的远景,“你”所看到的窗外盛景不过是一片幻影。春天的欢畅流泻一地,欢畅和紧张是缠绕在一起的,诗人的内心并不自由,隐隐地蒙着一层郁悒的阴影。窗外的繁花盛景近在咫尺,又恍若隔世,却也隔不断生命燃烧的激情和放肆的渴望。
诗中储满青春的苦闷与焦灼,有一种强烈的紧张感和胀破禁锢之窗的激情。这使该诗布满深刻的现实与幻觉的对峙,恰恰也是诗中张力感的来源。烦恼与欢乐、现实与幻影、理性与情欲、紧闭的肉体与赤裸的自然,在诗中相互冲突与胶结,构成青春的阵痛和对自由的热烈趋附。禁锢仍然存在,青春的激情并未完全释放。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这是诗中极巧妙的荡开的一笔,又有一种往身体内部收缩的效果,对自由的渴求在瞬间放大,但又透露出被压抑的苦闷。“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被点燃的激情在身体里面燃烧,但终究无法突破禁锢之窗,青春的创造激情无处归依,大概只能在身体里留下炙烤的痕迹和灰烬的余温。诗人不甘于青春的激情被禁锢。所以本诗结尾才会有等待伸入新的组合,表达希望。
诗八首
出自《穆旦诗集(1939~1945)》
诗八首
一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二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四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五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得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六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七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八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1942.2
选自《穆旦诗文集1·穆旦诗集(1939~194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赏读:
这首曾被孙玉石教授称为“爱的颂歌”及“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的组诗,其实是穆旦对爱的神话的解构,是爱的“绝望”之歌。作为一首凝重的爱之悲歌,它将人类生命的向死而生与爱情的虚无荒诞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爱与生命的宿命,让人明确了神人之分际、人之本分。这八首诗解读了爱的全过程,依次展现了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两首描述一个阶段):荒诞的开端、混沌的高潮、无奈的相守、痛苦的结局。在其中,生命的悲剧与爱的悲剧交相并进;个体生命体验与基督教、佛教的宗教意识相互印证。
此处节选诗八首的第一首作详细赏析: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开篇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常人所津津乐道、苦苦寻觅的“爱情”,实际上是一场让人倍感熬煎和极度绝望的巨大灾难:“我”对爱的炽热渴求得不到“你”的回应所带来的失望,让“我”对爱倍感熬煎。
诗中分裂出两个“我”:一个是激情投入的行为者,一个是冷静理性的思想者,二者亦步亦趋,思想者总是在评价、暗笑行为者。他如此清醒明察,以至于正是他成为痛苦的源泉 。
那个冷静、理性的“我”对爱的本质的彻悟,让“我”对爱极度绝望——所谓“爱”不过是两个孤独而隔膜的肉体生理成熟后的本能反应。其实,“你”并不是因为真正理解“我”而 爱上“我”,而只是在情欲的盲目驱动下将青春的梦附在了“我”这个血气方刚的幻象;同样,“我”爱的也并不是“你”,而是所谓的“爱”,只不过把它盲目地强加于青春的“你”。但在另一个隐身的“我”——那个理性的“我”的冷峻法眼中却能看清:这一切分明是一场荒诞剧、一场灾难的开端!人类灵魂的天性总是渴求着更高层次的精神之爱,这为全诗定下了冷灰的基调,给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作为生命个体和社会存在的人总是处在不断 蜕变之中,此乃由上帝操控的既定程序;而“我” 的爱却只针对“暂时的你”——因欲望、因青春而美丽的瞬间。在这种矛盾下,即使“我”为你燃烧终成灰烬,即使“我”从燃烧的灰烬里凤凰涅槃般再生也无济无事,因为这只是造物主对“他自己 (的造物)”——人的玩弄,是人自身不能主宰的命运。那个隐身的理性的 “我”在冷冷地告诫:这场灾难的悲剧性是无法避免的。在这里,作者借用了个至高无上的人类命运的编导——上帝,来体现人类在自身命运上的无能为力。
推荐参考书目
1.张同道,《探险的风旗——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龙泉明主编、赵小琪副主编 ,《中国新诗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专题研习活动介绍
文研青年自2019年起推出暑期专题研习活动。本文为中国新诗作品赏读专稿,专题知识梳理、考研点拨等将在线上专题研习结束后,由专人汇总成果,经“专题研习”栏目推出。2021年,文研青年专题研习将继续在会员群进行,详细内容可回复“会员”查看。
↓↓往期活动介绍↓↓
2022年考研暑期专题研习也将继续,还请期待~
图源 | 网络
新诗 / 专题 / 研习
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
文以会友 研途相伴
专注名校中文类考研
客服微信|QQ:2275828991
新浪微博|文研青年
WENYAN ·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