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汉厚葬之风盛行

2017-02-07 刘胜兰 新参考传媒


▲车马坑

西汉学问家刘向曾总结道“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因此薄葬是有道德有见识之人的必然选择。刘向所言尽管有理,但却止不住当时的厚葬风气。换一个角度思考,假如没有西汉时期的厚葬之风,今时今日的我们就无法亲眼见证二千多年前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辩证地看厚葬之风,利弊互为向背,因时空变化而异。

墓葬北回廓出土的编钟等乐器,无论是保存的完整性,还是数量和质量,在汉代出土文物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宝玉频发掘 精灵其奈何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撷取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长歌行》中这几句,用作考古发掘前海昏侯刘贺墓的写照,感觉甚是贴切。

    二千多年过去,当年海昏国都的亭台楼榭早已是农人耕牧之地。庄严巍峨的海昏侯陵墓,被枯树、衰草湮没了两个千年,成为鼠兔筑窝之所,无人凭吊无人祭扫。

    最先惊扰这片土地的人,毫无疑问是盗墓贼。海昏侯墓园的墓葬大多遭遇了盗墓贼的毒手,侯夫人墓的盗洞至今赫然在目。刘贺墓侥幸以数厘米之差,没让盗墓贼最后得逞。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肉体成泥,精神与魂灵早已无知。同样是发掘宝物,结局迥异。一种结局是换作了盗墓贼手中的非分之财,被盗的宝物甚至可能流落海外,无法追回。另一种则是由政府文物部门妥善保护、精心研究,陈列于博物馆供民众免费观赏。


文帝薄葬 不治坟毋烦民


    据史书记载,从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至尧、舜、禹,以及文王、武王、周公、秦穆公,均崇尚薄葬。孔子的母亲去世,丧事从简,后墓地被雨水冲塌,孔子闻之心伤流泪但并不赞成修葺。孔子认为人若一死,但求“速朽”, 何须讲究什么棺椁!

    厚葬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阖闾,到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汉文帝刘恒在实地考察自己百年之后的墓址时,曾感慨道:“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大意是,死后若以北山上的石头为外椁,再将苎麻、棉絮之类斩碎填充其间,刷上几遍漆,严严实实地包裹住,应当没人动得了吧!

    随行的中郎将张释之对答道:“假如墓中有大量金银财宝陪葬,即使是固若南山,想要攫取的人也会找到缝隙可钻。假如里面没有人们想要的宝物,即便连石椁都没有,也不必担心是否牢固。” 

    汉文帝十分认同张释之所言,于是决定死后薄葬,连封土都不要,一切从简,尽量不扰民。

    据《晋书•索琳传》记载,三秦人盗掘汉文帝墓时“多获珍宝”,以为汉文帝薄葬之事为虚。近一年来,考古学者经考证发现,《晋书》中所认定的汉文帝墓是错误的,真正的文帝陵寝应是2001 年发现的江村大墓,墓中发现的文物目前最知名的是陶俑(土偶而已),而非金银财宝。不过,尽管薄葬,应是相对而言,汉文帝墓的规制还是必须讲究的,随葬品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值钱的东西。如《汉书》记载,汉文帝墓中随葬的钱币在他下葬数十年后曾遭遇盗贼。


奢靡起于武帝 厚葬源自霍光 


    西汉王朝从高祖刘邦,到文景二帝,都比较节俭,后宫女子不过十余人。汉武帝刘彻继承父亲汉景帝皇位,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引领帝国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好大喜功的他也将奢靡之风植入汉朝。汉武帝在位时,后宫佳丽数千。 

    汉元帝时,谏大夫贡禹在奏章中写道: “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昭帝晏驾,光复行之。”大意是,汉武帝的葬礼听由霍光安排,采取了不合“礼”的厚葬方式,随葬物品巨多,未必是汉武帝的本意。汉昭帝死后又是霍光主张厚葬,从此形成惯例。

    汉武帝的陵墓——茂陵,自公元前139 年开始营建,历时五十三年建成。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用于建造茂陵,规模浩大,为汉代帝陵之最。

    上行下效,有了汉武帝做榜样,王公贵族、名商巨贾纷纷效仿,以致民间百姓下葬,也是“虚地上以实地下”,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在霍光的操纵下,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作为新任皇帝主持了汉昭帝的葬礼大典,亲眼看见什么是“厚葬”。刘贺墓之所以随葬品如此丰富,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若排除科学不够昌明的时代局限性这一因素,厚葬之风的主要思想根源在于汉朝人对“孝”的认知和尊崇。西汉号称以孝治国,历代皇帝谥号中皆含“孝”字。厚葬并非是因为迷信灵魂不死、轮回之说。所谓“事死如生,事死如存”,其实是“知其死,盼其生”的一种孝心的表达,即要像死者还活着一样,准备他的吃穿用度,每日上供食品,至于衣冠也要常常拿出来晒晒,犹如他仍在世一般。


积重难返  元帝成帝江河日下


    汉宣帝驾崩,依武帝、昭帝惯例,依旧厚葬。

    其子汉元帝刘奭继位,谏大夫贡禹谏言,欲改变奢靡、厚葬之时弊。汉元帝有所触动,下诏令“减食谷马”“减食肉兽”“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综上所述,仅仅是减少了吃穿用度和娱乐项目,并未触及根本。

    汉元帝薨,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先后为自己选了两处墓址,先是建延陵,接着改作昌陵,建着建着又废了昌陵,回头去建延陵。如此折腾,劳民伤财,耗费巨大,《汉书》称“制度泰奢”。

    光禄大夫刘向为此专门上疏谏言。刘向为汉成帝将历史梳理了一遍,从黄帝说到汉文帝。他写道“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刘向所讲的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墓葬越豪华就越容易被发掘、毁坏(二千多年的历史已证实“汉墓十室九空”)。他写道“以死者为有知,发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这句话实在太精辟了!假如死者能感知,因墓葬中财宝引来盗贼,那么对死者的伤害必定多;假如死者没有感知,墓葬大小、随葬多少又有何意义呢?

    汉成帝虽然为刘向所言感动,但是却并不听从。这个沉湎于酒以及赵飞燕姐妹俩美色的皇帝,最终还是给热衷享受的自己建造了一个超级豪华的大墓。

    汉成帝死时没有子嗣,将朝政大权拱手让与太后一族王氏。若干年后王莽篡汉,直接把西汉王朝送入了坟墓。



加小编微信 共话“刘贺证史”


目前他们已加入我们

       

      



什么是好书?

有思想

有观点

有收获

有价值

有启发


有一本书




《刘贺证史——海昏出土的西汉记忆》 

刘胜兰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权威专家力荐佳作


刘贺证史

海昏出土的西汉记忆

作者:刘胜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天子纪

  一、汉武大帝刘彻之悔  

  二、汉昭帝刘弗陵:聪慧天子成傀儡

   三、汉废帝刘贺:千古悲催“帝王侯”

       第一节  含金匙而生

         第二节  懵懂小王爷

         第三节  入主未央宫

         第四节  宫廷酿政变

         第五节  回归故昌邑

         第六节  受封海昏侯

         第七节  细数刘贺的二十三宗罪

         第八节  咏叹刘贺

         第九节  刘贺年谱

   四、汉宣帝刘病已:侠骨柔情伟丈夫

第二章  外戚传  

  一、霍光:终于不忠

  二、李广利:贰师将军海西侯

  三、李延年:西汉新生代音乐家

第三章   朝臣传

  一、龚遂:能哭会笑不拼命

  二、王吉:直性情 迂夫子

  三、王式: 一代名儒 用行舍藏

  四、严延年:辣手“屠伯” 铁汉亦孝子

  五、张敞:诤臣诤友话真心

  六、夏侯胜:不求得到求道德

第四章  后宫传

  一、卫子夫 不够爱

  二、李夫人 不敢爱

  三、赵钩弋 策划爱

  四、上官皇后 缺失爱

  五、和亲公主 远远爱

第六章  文物志

  一、黄金满屋钱如山

  二、西汉厚葬之风盛行

  三、简牍无价传世宝

  四、“昌邑九年”是哪一年

  五、火锅之惑

  六、刘贺的日常主食——金谷

  七、刘贺从皇宫“偷”走了什么

第七章 拾遗篇

  莲花安成侯墓之谜

后记 



编辑:徐思琴

新参考传媒
更多精彩,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