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被热议只是表面现象,事实的真像是企业该提醒自己规划下组织更新了……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996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本质,企业该做什么创新?
本文3805字,阅读时间约为9-10分钟
为了更好阅读体验,点击下列⤵️按钮边听边读
996=?
最近大家都在谈“996”,有各种的声音,大部分舆论是谈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996工作制的弊端,及对员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以及不人性化等。
作为工作了10年+的职场人士,虽然我“幸运的”没有经历过长期996的工作制,但是我身边那些同样工作10+甚至20+的职场人士,他们甚至有一些人是“007”的工作制:随时在线,随时开机,半夜开会,每周飞人生活。
他们累吗?累。
他们苦x吗?不苦。
他们累并快乐着。
有位大姐领导了300多个业务人员,每天早上7点半前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每天都会在早上发3-4条搞笑有趣的朋友圈,她的业绩压力应该是公司合伙人的级别。我问过她:那这个业绩完不成怎么办,压力得多大。她曾说压力大到长期失眠,但是看淡了,因为业绩逐渐的提升到完成的地步,其次业绩指标肯定是要定高一点的,完不成这个业绩指标,业绩也已经在全国业务团队内非常耀眼的了。大姐乐观,情商高,虽然脱离了跑业务,在金字塔顶端,每天依然各种忙碌,工作并快乐着。
如今996变成了一个网红词,你以为996是近年来发明的?
996其实是若干年前的产物,工作10年+的互联网人士估计从大学或者研究所毕业开始就进入996的工作制了,那个时候也有周日周六任选一天上班(老板就是不叫加班怎么地),人性化的公司给正常薪水(就是超过21个工作日),次之的给调休,或者加班费(低于日薪),再次的我们不谈。
为何全民开始关注996,或者抨击996?
996=应对新变化的焦虑
996制度本身没有变化,那么是有了别的变化,我总结了企业现在面对的3个方面变化:
变化1:商业规则变化
过去,我们的企业生命周期大概有30年,从产品、供应渠道、品牌传播和组织建设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常常将做大做强,并且中国是制造大国,因此领导者创收的思路是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增加输出产品销量。但现在商业环境在快速的变化,意想不到的竞争者会进入你的领域,例如某互联网媒体公司进入了房地产领域,并且利用自身品牌和资金实力快速的占据了这个领域的头部流量,并且还比传统的房地产更具有创新活力,让客户眼前一亮。速度之快让人想象不到。
还有一个类似茶余饭后笑谈的知名英语老师,自学电路的知识储备都不够,就要做手机,融资非常顺利,路演非常热闹,粉丝非常崇拜,这连续剧一样的做手机剧情开播两季之后被市场反馈给逼停了。然而这些情况存在就是合理的,企业家一觉之后发现世界变了,那这个领域的企业家慌吗?这是一个颠覆老牌企业认知和刷新三观的时代,给企业领导者的压力和对未知恐惧可想而知。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近十年来,新的技术从来没有像现今一样层出不穷。大数据、云服务、机器学习等,这些新技术不仅影响我们的业务,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更严重者会颠覆我们所处的产业。如果企业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指的是2010年左右啦)的技术认知,也会对自己企业的竞争对手又开了一个大数据控制中心或者人工智能营销中心,或者无人x店(x=酒,饭,商,超…)而焦虑吧。
新技术推动了商业呈现蓬勃而无序发展:拼的就是创意,有好的点子和达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力,现在的先进的技术就能帮你把产品实现。
变化2: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环境在一个小波动的谷底,虽然在好转中,但是这波经济变动操作直接影响了本身就存在一定泡沫的行业,包括金融和互联网。
金融和互联网都有一个商业逻辑,就是展望未来。
现在是“灰姑娘”,谁能保证未来不会遇到神仙教母变成“公主”?
以互联网公司为例,老板只要证明自己具有未来盈利潜力,就能先获得融资。现在花的是对未来期待的钱,钱花到哪里呢,肯定有一个主要部分是要雇佣应对企业飞速发展,为未来预期盈利做准备的人才团队组织上。所以招聘了大量的各类人员,甚至这些人员的素质成为了自己的企业和项目具备“灰姑娘”潜力的筹码。反正融资的钱到位,高级技术或者管理人员的薪酬才到位,对企业老板没有什么损失。
然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直接影响的是国家对融资的监管,以及风险投资方的谨慎策略,钱不投,再看看。展望未来的互联网企业也回归冷静,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只好裁员,搞不好还破产了。
所以之前媒体一个月前还用各种溢美之词赞誉的“那些身价xx亿的90后”,以及“10万创业1年后身家xx亿”的互联网怪奇物语,都冷静一些了。
今天一个裁员数千人,明天一个全球裁员数万人。一些独角兽们,裁员可不要太熊。作为这些网站和app的普通用户,我只要求你们还能持续给我们推荐好吃好玩的资讯和优惠券及红包就行。
变化3:人才结构的变化
国家青壮劳动力变少了,2020年将达到一个老年化的红线,我知道一些大型国企已经和欧美一样推出了二胎补贴,甚至达到数万金额,但二胎需要成长到22岁(大学毕业后)的劳动力还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从去年开始,各地涌现出“抢人大战”,企业也面临着严重的招聘困难。
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吸引和保留人才在组织中越来越重要。90后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线工作主流。尤其是95后员工,从2017年前三个季度来看,95后求职人群占总求职人群的32%,已成为劳动力求职市场的中流砥柱,除了关注薪资和职业发展外,95后求职者更愿意“为了兴趣和爱好而工作”。我们过去一直秉承的管理方式和理念越来越不适应人才的要求。
对于我认识的10年+工作的朋友们,他们在职场起步的时候没有遇到这些新的环境变化,很好地适应了996,甚至每天就睡小于5小时的生活;而在这个新的商业背景下,大家可能面临每天996,还可能被降薪或者被优化出公司的局面;而对于企业老板们也不好过,压力爆棚。
在这种焦虑和压力下,需要找到一个情绪转化的出口,对996制度的反思和抨击就是这个情绪的出口。
若干时间前,有一位美女员工写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变成了网红事件,试问现在还在996的各位,谁敢这么潇洒?还是键盘骂骂996舒缓下内心焦虑吧。
996=激活组织创新
然而这些变化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员工可以骂996,但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如何应对企业面临的新环境变化挑战。
建议领导们都尽快的开始布局企业组织更新战略和落地策略。
企业组织更新是为了更好的应对上面的三个变化,以保持企业营收利润的增长。
我认为,企业需要一只更能够敏捷反馈外界变化,做出应对调整,自组织提升的团队,以及一套针对不同业绩贡献潜质级别员的工精细管理对策。
先说下敏捷的团队。我认为敏捷团队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能够快速感知环境变化,并灵活做出响应。
(2)能够从下而上的提出新创意和新的业绩指标规划,而不是上行下效的等待企业领导给提供想法。
(3)敢于尝试新的完整解决方案,提出跨部门的思考,而不是只是以完成本部门工作指标为目的。
如何获取这样的一只敏捷团队呢?采用针对不同业绩贡献潜质级别员的工精细管理对策来挖掘和循序渐进开发这样的团队。
二八定律貌似宇宙真理。也就是企业80%的价值是由20%的员工创造出来的。我建议企业不仅要在职位上开发出20%的头部业绩流量的员工,就是传统的委以重任的方式,还用巧妙采用一些内部组织创新激活的方式,挖掘这些员工。并且扩大赋权的级别和范围,而不只是为了提拔。
可以采用的敏捷团队人才挖掘方式有几种,从小到大的几种方式包括积分激励,内部创新点子征集,内部孵化项目,个人品牌建立等;并且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员工,去分类用不同的敏捷人才团队组建对策去筹划。
(1)对一线员工,企业可以采用的是积分激励或者内部创新点子征集(积分奖励)。积分既可以是兑换实际物品,又可以是加薪升级的凭据,在确保一线员工定质定量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后,对员工提出的有利于改善企业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及改善企业的营收的给与积分鼓励,并且将这些有创新参与的员工作为一个社群,给与相关培训、维护,设计他们的社群成长规则,鼓励他们不断成长,最后成为储备干部。
(2)对于包括中层管理在内的员工,企业可以采用内部创新项目大赛等,让他们在完成当前业绩前提下,提出一些小而美的创新大赛项目,对企业有帮助的项目给与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将项目内部孵化,在孵化项目的时候,也在孵化他们这个小型敏捷团队本身。
(3)对于企业管理层,包括高管,企业可以鼓励这些管理层提出企业运营和管理新思路,包括新的标准化流程制定,及标创业业务模式的开展思路等,如果通过审核的思路,鼓励他们在公司内部小范围的尝试,并且按时、按质、按量的输出尝试的结果反馈,及时调整。
通过不同的活动媒介,给与不同级别的员工赋能,让员工真正的实现敏捷团队的转化。这个过程要逐步推进,不能过激,罗马非一日建成,敏捷团队也是。
企业本质是需要更灵活化、更具有创新精神和落地创收能力的组织,一方面这些组织能够用更好的热情去投入到企业创收,而不是被动去适应996这样的制度,避免大家为了996而996的情况出现(在单位追美剧等下班啥的),另外一方面也让员工有更多的企业荣誉感,感受到自己是企业贡献中的重要一份子,逐渐的让组织积极性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996=提升自己能力
文章结尾还是回到另外一位快007的朋友,他从毕业开始估计每天早上9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他偶尔出差去趟迪拜印尼等国家,出差还可以去吃个龙虾餐看看海湾啥的,虽然工作刚到10年,但自己贷款也快还完了,养了一只可爱的橘猫,有时间线下撸一下,没时间发发各种照片,线上撸一下。
累吗,也累。
开心吗,也开心。
996不是焦虑的来源,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能力不太适应新的业绩目标了才应该是焦虑的来源。
骂996简单,打字一分钟的事情;提升自己很苦,需要持续努力,从量变到质变。
你选择哪一个?
(图片来源于哈佛商业评论)
(感谢读到这里,么么哒)
《从创意到创业:
大众创业全流程思维、方法与案例》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本文为作者查阅相关资料原创编写完成,仅供学习参考,尊重作者汤历漫知识主权,请勿做别的用途,如果有其他需要请联系liman_tang@126.com,微信greenclaw。
加微信号(通过QQ号添加微信) 87551271 或 邮件liman_tang@126.com聊聊你的故事,有机会获取奖品和微信公众号宣传。
编辑:E.T.
【点击下列栏目获取更多内容】
【科技创新产品体验至上】
科技创新体验至上,科技创新行业、企业及创始人:
智能安防科技创新技术如今有多夯?看看智能安防专家怎么说 ...
别人都是出国度假,他却每年超过200天地踏上“一带一路”十多个国家...
未来疾病治疗居然先进到让你想不到!精准医疗——未来的千亿级高新科技创新产品市场
你是买票的那位,还关心票房?快和我一起从戏里戏外(精分式地)看看现象级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给你带来的打造科技创新产品正向思路
专业人做专业事!科研物资采购平台如何优化科研机构与高校客户的设备采购体验……
2019年后日益“接地气”的“无人机”产业如何实现科技体验创新及市场发展?
虽然画质感人,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是人类在大数据和AI领域的实际应用非常成功的案例!
【2019年后的获客】
谈谈2019年后的企业获客创新:
那些美得释放客户自拍天性的体验式精品书店如何生存的?从西西弗书店看体验式精品文化空间的商业运营模式设计
从“泛娱乐“到”新文创“,我们一起学习下腾讯的文创产业创新再造战略
从《波西尼亚狂想曲》里,能学到哪些皇后乐队策划的客户体验创新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