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一篇文章读完“人神共奋”2016职场方法论
我把今年的重要文章一一罗列出来,用五个关键词总结:思维、言语、行动、习惯、性格。并把“人神共奋”一年中分析过的主要职场方法论,做成一个简单的目录,希望帮助大家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去年春节,我在微信公众号里群发了一条文字消息:
那时,我就决定了“人神共奋”公众号新的写作方向:职场心理。
一周后,我正式发了首篇《当我们反感某些亲戚时,我们真正伤害的人是谁?》,好吧,这一篇与职场关系不大。
直到上周,我在后台还看到了这篇一年前的文章的新留言,大概因为“亲戚”是过年的高频话题,这给了我一个提醒,更了将近一年,该!写!年!终!总!结!了!
然而,这篇原本以为很简单的年终总结,却写了一个礼拜,而且写得很痛苦,为什么呢?我一直没搞清楚一件事,大家可以在这篇总结中得到什么?
老板看员工的年终总结,无非是三件套,一是年度指标完成情况,二是全年的得失分析,三是来年的计划,技巧无非是如何包装数据和目标。显然,我的这三件套,对于大家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大家并不需要知道我的KPI完成情况。
那什么是对大家有意义的事情呢?直到昨天晚上,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引用过的名言:
小心你的思维,它会变成语言;
小心你的言语,它会变成行动;
小心你的行动,他会变成习惯;
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命运。
好了,明白了,重写。
其实,在你写公司版的个人年终总结的同时,“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总结”应该在你的心里自动完成。它至少应该包含三个部分——你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如何体现在你今年的行动中,它们又将如何影响你未来的职业发展?
于是,我把今年的重要文章一一罗列出来,总结成五个关键词:思维、言语、行动、习惯、性格,并把“人神共奋”一年中分析过的主要职场方法论,做成一个简单的目录,希望帮助大家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介于七成读者都是近三个月才关注我的,所以这份总结以10月份之前的老文章为主。
不管你收藏了多少干货,没有合理的思考方式,你就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在《你那不是知识,顶多是横店的布景》中,我举了《围城》中方鸿渐的例子,这是一个博闻强识的聪明人,然而他的这些知识,不但没能帮得了他,还常常跟他作对。因为方鸿渐对知识的态度,用来炫耀,用来亵玩。所以那些知识,也只是与他擦了个肩。
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的长期合伙人查理•芒格,提出了“思维框架”的理论:“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
知识框架就是找到各种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而且,知识框架和知识应该是同时产生,相互影响的,就像古人看书的态度:“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网络时代,知识大多曾“碎片化”,需要靠我们自己的大脑,才能发现背后被隐藏的深层关系。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提出了碎片化阅读的几点个人经验。
“知识框架”理论和“碎片式阅读”是我全年讲思维方式的文章中很重要的观点,如果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除了《你那不是知识,顶多是横店的布景》之外,可以参考下面几篇:
此外,提高思维能力的文章,还有:关于独立思维的:
关于财富的思维方式:
关于职业发展的思维方式:
3
人际关系是职场新人的一大困惑,最直接地表现在沟通上——如何与同事沟通、如何与领导沟通,如何建立自己的沟通风格,如何看待沟通过程中的冲突,这些都是我在2016年重点写的方向:
在《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对待一个贱人的求助?》,我介绍了一个红楼梦中标准的小人贾雨村,就是中学语文课文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那个贪官。在他落难的时候,曾经向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求助,林如海是怎么做的呢?
我的读者中有一部分从来不看我的“读红楼”系列,我也可以理解,不过,我觉得这一篇你还是尽量去看一看,对你的职场沟通大有益处。
你会看到现在社会很少见的古人的修养,一种待人接物的分寸感,一种以善意待人的气度,一种把道理、利益与人情三者结合得很好的素养。
除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对待一个贱人的求助?》之外,讲职场中同事之间沟通艺术的文章还有:
此外,讲如何与领导、与下属沟通的文章:
以及讲男女沟通差异的:
还有讲正确面对人际关系的:
4
职场上的行动就是不停的选择,新人往往很难判断不同选择的利弊差异。而心理学、管理学上有很多理论,可以解析这些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
但如果只是空讲“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心理帐户”等等概念,别人会问我,道理我明白了,可这有什么用?只有变成大家都会面对的生活情境——“面试应该先讲缺点,后讲优点(首因效应)”,或者“好消息要分开告诉老板,坏消息要一起告诉老板(心理帐户)”,大家才会有感觉。
这就形成了“人神共奋”这个公众号最常见的写法,也是最大的特点,把一些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融入职场最经典的场景中——工作沟通、升职加薪、职业规划,等等。
比如,感到自己在公司被排挤了,怎么破?
绝大多数管理理论都假设,领导者会无私地对待所有员工。但实际上,大多数员工或多或少感觉到,自己的领导并不那么公平,他好像对某些人特别照顾,而对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
所以,管理学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反“职场公平”的理论,即“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这个理论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圈子(in-group)文化”。
在《不在“小圈子”内一起变坏,就在“小圈子”外独自变态?》、《公司为什么会有“小圈子”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小圈子”?》这两篇文章中,我借用了这个经典的领导力理论,分析了职场上的“小圈子”现象:
每一个员工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工作必须优先排给能力强的员工,久而久之,这些员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与领导沟通更多,更理解领导的意图,最终在领导身边,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小圈子。
同时,领导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管理效率,就不可能绝对公平地给每一个员工机会,只能按“二八法则”,将80%的精力用于管理20%的圈子成员。
用心理学、管理学理论讲管理行为的文章还有:
还有讲如何把握机会的:
讲工作习惯的文章,核心都是四个字“专业态度”。
我在《这五种不尊重专业的态度,让你永远得不到好东西》中,总结了五种“非专业”的态度,分析了“我过去用过的好东西”是如何妨碍你得到“更好的东西”的。
在所有“人神共奋”职场方法论的文章中,收到负面评价比较多的都是这一类文章,很多老读者觉得它不像我写的,问我是不是在模仿咪蒙的“毒鸡汤”风格。
但我认为在强调专业性这一点上,偏激一点很有必要,讲“习惯养成”最不需要心理学、管理学的专业名词,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态度问题。
即使在这一类很容易变成“鸡汤”的文章中,我也保持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语)”的立场,希望以“鸡汤文”的形式,承载独立思考的“反鸡汤”内核。
在《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中,我列举了“走向平庸人生”的五步。
有留言觉得我在“唱高调”,大家“光是活着已经是拼尽了全力”,我深表理解,有些事情现在要做,有些事情现在可以不做,但一定要去想。就像我在文末说的:“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事,看起来很笨的事,看起来没人理解的事,才会让你避免重复那些平庸的道路。”
还有以下更多培养良好工作习惯的方法论文章:
风格管理:
时间管理:
同样是郊区买房地铁上班,为啥人家成了摄影大师而你只看了几部韩剧?
情绪管理:
6
我一向认为,“功夫在诗外”,要做好一件事,不能陷在这件事里,想要提高职场生存能力,就不能只关注职场。
所以2016年,有三分之一比例的文章跳出了职场情境,进入人生规划的领域。
比如这篇《人间四月天小盘点:女儿未来的幸福,不靠婆家靠娘家》,这是一个小系列“人间四月天”的最后一篇,三位民国女性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的小传总结文章,在文章的结尾,我把比成我们上中学时班上总会遇到的三种女同学:
林徽因同学,班长,容貌清纯,品学兼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社会活动,成为广大男同学的梦中情人。但她有一定脱离群众、自命清高的倾向,还拒绝了班级第一才子的求爱,所以被女同学各种羡慕忌妒恨,免费送上“绿茶婊”的帽子一顶。
陆小曼同学,文娱委员,娇美艳丽,虽然成绩只是中上,也不太用功,但仗着一点小聪明,倒也才艺出众。她懂浪漫,身边也聚集着一批男生,她为人率真,女生也不讨厌她。在与林徽因争夺“校花”的荣誉战中,左右逢源的她,大获全胜。
张幼仪同学,普遍群众,容貌普遍,功课底子差,曾被班级第一才子嘲笑为“土包子”。但她外拙内巧,对学业不放弃,对生活不抛弃,大家都乐于帮助她,最终用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同学们的掌声!
以下是我曾写过的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人物:
他们都是昔日的高手,后来的Loser(没有电脑的年代如何工作?)
还有讲友谊的文章
讲性格分析的文章
16型人格测试:5分钟,从看懂到看开,我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生活?
讲兴趣与职业的文章
7
从思维到言语、从言语到行动、从行动到习惯、从到习惯到性格、从性格到命运,这将会是我2017年选题的逻辑,希望你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除了原有的重点特色内容(独立思维、沟通技巧、专业态度)外,我想在2017年加强下面的三个方向:
1、管理思维:职场晋升机会很多,如何把握?
2、创业思维:创业是一件需要提前几年考虑的事,你要准备哪些事呢?
3、荐书:不仅限于职场,所有加强知识储备、完善知识框架的书
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职场场景,可以在留言中告诉我。
愿2017年仍然与大家共同进步。
P.S.
2017年,我们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新的公众号:护肤奇扒说。
在这个公众号里,我们将围绕“精益护肤”的理念,告诉大家如何用最少的、最合理的护肤方法,取得最大的效果。今天的二条,我挑了其中的一篇。
下面是护肤奇扒说公众号的二维码,对护肤感兴趣的同学,拇指动起来吧。
快来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