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韩礼德、麦迪森《通过意义识解经验——基于语言的认知研究》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4-09-0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更多优秀作者、出版社加入我们的专著推广计划,联系邮箱:dianzishu@126.com

Newest

专著推荐

本文为出版社独家授权公众号推广


01

内容简介



   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译著《通过意义识解经验——基于语言的认知研究》译自当代世界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和麦迪森先生合著的英文专著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 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该专著是一部于语言学界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是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学术著作。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意义出发,突破一般的语法分析,通过分析语言的概念功能把人类组织、识解经验的过程反映出来,体现语法与人类组织、识解经验的关系。该书强调认知不是思考而是意义,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解释;同时强调用语言过程来解释认知,而不是用认知来解释语言。该书不仅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还为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架构了一座互动的桥梁,在理论观点和研究途径方面形成互补,为当今语言认知领域的主流研究提供了另一条可选途径,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原著内容丰富,观点深邃,语言复杂,学术性强,给读者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本译著语言通俗易懂,化繁为简,能帮助读者更好更快理解原著意义。

译著《通过意义识解经验——基于语言的认知研究》有557页,参与译者有:李桔元、陈海叶、尚智慧、李鸿雁。共四大部分、十五章。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本书的主要议题:概念库及从语法到概念库的研究路径。第二部分是关于概念库及主要语义范畴——言辞列、言辞和成分,并探讨语法隐喻的语义。第三部分是关于概念库作为语篇生成的资源,并通过两个具体的语域——天气和烹饪语篇展示概念库如何在语篇生成系统中充当资源。第四部分是关于理论和描述的多种途径,主要在理论和描述两方面讨论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多种研究途径,并对它们进行比较。第五部分是关于语言和经验识解,以概念库为基础,讨论语言在经验识解中的作用。以小孩了解世界为视角,考察世界观怎样随着语言资源的发展而扩大和变化。

扫码即可购买。如需发票,先填写发票信息,再支付。

请在扫码后的地址栏下方留言电子邮箱、抬头和税号,谢谢合作!



02

主译简介




   

李桔元广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英国斯旺西大学、东英格利亚大学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国话语研究会理事、杭州市社科评审专家、多个学术期刊匿名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及英语教学。在《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6篇在各级学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参编词典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其他项目8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参与)、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03

序言






     

这本书的构思是对话式的:它始于两位作者讨论的笔记,当时麦迪森在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工作,韩礼德作为顾问在此访问。最初的书稿内容如图1所示,然后逐渐成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所暑期学校,在英格兰的约克郡和德文郡的长途跋涉中,在热带水果供应不断的新加坡访学期间,在秋色烟火映衬下的日本,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的海滩和河边,我们的对话不曾间断。关键时期是我们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Bloomington)的校园、约克郡巴克登(Buckden)的乡村酒吧“巴克”门外,以及新南威尔士贝林根(Bellingen)附近的乡村度过的那几段时光。本书让我们想起了在上述三个以“B”开头的地方度过的短暂时光。当然,这些章节并不是按照它们出现的顺序写的,而且在成形之前被修改过很多次。我们并不想隐瞒这本书是以相当零散的方式写成的。在这段历程中,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对这个主题以及它在相关理论研究领域所处位置的构思方式。也许它可以根据三维空间的维度定位。首先,我们把它作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断发展的成果,这些发展领域扩展到了语言的一般理论、词汇语法和语义、文本结构和话语分析、儿童语言发展、语言教育和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其次,我们试图将它(就像系统功能理论本身)引向外部,也就是说,以一种与研究和实践应用相对应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理论化,聚焦于像关注语言学家提出的问题一样关注他人有关语言的问题。最后,它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向外延伸:从语言向外看它的语境,看人们使用语言做什么(无论这是被模式化为社会行为、认知过程,还是某种抽象价值体系的形式)。通过这三个维度的交叉,我们试图将语言表征为一种资源,借此得出人类以及每一个个体构建他们现象世界的功能性心理地图:发生于外部和自己意识领域的过程经验。在我们看来,我们的对话与当前认知科学的争论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替代该领域主流研究的可选途径,因为我们说认知不是思考而是意义(这样建模是最有利的):“心理”地图实际上是一个符号地图,“认知”只是谈论语言的一种方式。在将知识建模为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将其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来对待,因此,它是在词汇语法中被解释的东西。我们不是用认知过程来解释语言,而是用语言过程来解释认知。与此同时,只有假定“认知”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的,或无标记的,这才是一种“替代方法”。在我们看来,目前的神经网络研究、“联结主义”模型,实际上与语义研究更兼容;在语义研究中,“理解”某物就是将其转化为意义,而“知道”就是完成了这种转化。在语言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在系统功能理论中,而且在兰姆的关系网络中也是如此),即意义的系统——过程,据此“知识”被模式化为符号。这一环节是从语法建模中派生出来的抽象视角。语义视角使我们能够强调人类意识的四个方面,而这些在认知研究中很少被强调。一是意义作为一种潜势,被部署在语言中的个体意义行为中,并不断地被这种个体行为所改变(尽管自20世纪中叶以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组合关系——什么与什么相伴;而系统理论强调聚合关系——与某种可能相联系意味着什么)。二是意义是发展,是一种通过扩充新领域或提炼现有领域而使能力不断扩大的语义发生资源。三是意义作为一个共同建构体,是一个集体公共事业的共享资源(而“思维”是处于个体内部的私有现象)。四是意义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是一种能量资源,它由处于每一类语言核心地位的语法提供动力。因为我们是从语言学学科的外围而不是从内部角度观察语言,所以我们试图强调语言做什么,而不是它是什么(大标题中的“概念库”的概念就是“通过意义识解经验”)。我们希望对它的讨论能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神经科学的发现产生共鸣,因为神经科学对人类的“高阶”意识的本质和进化产生了新的理解。我们更具体地将自己的背景定位为计算机科学。与其说是自然语言处理,不如说是计算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当然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意义可以简化为计算,或者大脑可以简化为复杂的计算设备(我们更喜欢埃德尔曼的比喻,他把大脑比喻成一个复杂的丛林)。我们采取如下观点:所有计算本质上都是有意义的计算,“智能”计算需要学习使用自然语言的语义实践来操作。我们自然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从其他视角,如教育、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研究语言的人产生意义。同时,我们也许要谨防对来自其他学科的术语产生先入为主的理解。“系统”“功能的”“符号的”“概念的”之类的术语在别的语境中具有概念和意识形态负载,而在这里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框架进行定义。我们已尽可能在我们自己的文本中明确说明这些问题,并参考其他来源,使其理论地位更加明确。(我们也许应该特别提到“语义”一词,它在通俗的说法中几乎与语言学的意思相反。当一位博学的法官说“区别是语义上的”时,他是在说两个表达在意义上是等价的。而对我们来说,这恰恰表明它们的意义不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说这句话的人很可能无意中说对了,也就是说,这两个词实际上通常在意思上是不同的,而且往往比虑及的差别要大得多!)把我们的出发点压缩成如下一段内容:人类语言进化为两个互补的功能,即识解经验和实施社会进程。在本书中,我们关注的是第一个问题,将之称为“构建‘概念库’”;我们强调经验的范畴和关系不是自然“赐予”我们的,不是被动地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而是以词汇语法为动力,由语言主动构建的。语言作为一种分层的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属性,能够将经验转化为意义。在我们试图描述这个过程时,我们特意使用语法作为建模的源头,因为我们想要展示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原则上,我们只讨论该过程在英语中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使用的理论概念是所有语言通用的,但是描述性的范畴应该会在描述英语的语境中进行解释(第6章简单讨论了汉语)。显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话语置于许多其他可能的框架之中。我们本可以把它更多地指向语言教育、社会学、知识建构等领域,但我们发现,将其置于计算研究的一般语境中更容易阐述清楚,正是在一般语境中,对自然语言建模的概念能够得到最清晰的阐述。即使在这种背景下,对意义进行建模的想法仍然比较新颖。当我们开始这项已经发展至今的研究时,主流的思想是“知识表征”,这被认为是附带配价的个体概念的零零碎碎的积累,几乎不成系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义系统的概念才开始在自然语言的处理中得到采纳,而我们努力在这里发展的就是这个概念。同时,我们或许可以看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语言内部的层次配对建模“内容层”,将“语义”作为通过词汇语法整体识解的“上层模型”,一直是系统理论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感谢许多同事,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与他们交流思想。我们要特别感谢韩凯茹·哈桑、吉姆·马丁和约翰·贝特曼,他们对最初几稿做了详细评论。感谢比尔·曼,他使在文本生成任务中部署系统语法的构想成为可能。感谢约翰·贝特曼,他在开发自然语言处理的各个领域中展示了“意义库”的力量。感谢曾立诚在理论和应用上拓展了我们的工作,贯彻了构成我们所利用的、正在共同开发和部署的元语言资源的许多核心范畴。





04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1 理论铺垫第二部分 概念库2 概念潜势总览
3 言辞列
4 言辞
5 成分
6 语法隐喻
7 与汉语对比
第三部分 意义库作为语言处理系统资源8 构建概念库9 概念库在语篇处理中的使用
第四部分 理论和描述的多种研究路径
10 意义研究的不同方法
11 变形和转换
12 言辞和过程第五部分 语言和经验识解
13 作为多功能的系统与过程的语言
14 识解概念模式——日常生活和认知科学中的意识
15 语言和意义的产生
参考文献





购买本书


扫码即可购买。如需发票,先填写发票信息,再支付。

请在扫码后的地址栏下方留言电子邮箱、抬头和税号,谢谢合作!

功能语言学系列著作推荐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专著推荐 | 王博、马园艺:Systemic Func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王博、马园艺2020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新书

专著推荐 | Bloomsbury《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专著推荐| 最容易懂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原版教材: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of English
专著推荐 | Matthiessen系统功能语言学最新著作: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专著推荐 | Approaches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专著推荐 | Introducing M.A.K. Halliday

专著推荐 | 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专著推荐 | 经典读本“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3卷本)

专著推荐 | 《论语》英译变异的功能语篇分析
专著推荐 | 王振华《法律语言研究——语篇语义视角》

专著推荐 | Applying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专著推荐 | Systemic Functional Insights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专著推荐 | 黄国文、陈瑜敏:《系统功能语言学十讲》(新书上架)

专著推荐 | 杨炳钧、李文:《基于语料库的语法、媒体和健康话语研究》
专著推荐 | 杨炳钧. Non-Finiteness: A Process-Relation Perspective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文献丛书”(11卷本)

专著推荐 | 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应用

专著推荐 |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and Soft Skills Development

专著推荐 | Multimodal Literacies in Young Emergent Bilinguals

专著推荐 | 多模态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如何研究新媒体话语分析(Bloomsbury系列3卷本)

专著推荐 | 批评话语分析:媒体话语如何构建经济不平等?

专著推荐 | 批评话语分析《叙述立场,道德与政治身份:Facebook上发起运动上的运动》

专著推荐 | 批评话语分析《叙述立场,道德与政治身份:Facebook上发起运动上的运动》

专著推荐 | Hyland推荐的学术话语分析三大流派经典读本

专著推荐 | 田海龙《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
专著推荐 | 杨忠《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的语法隐喻研究》

专著推荐 | 《语言学的适用研究》
专著推荐 | 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元话语对比研究

15万学者关注了我们

语言学通讯

关心您的语言学习、教学与科研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