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一话“农禅”:中国和尚的农禅生活,原来这么美!

医疗养老就关注→ 常青藤会客室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 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四川尼众佛学院僧众在田间劳作


来源:觉悟号


编者按:农禅,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用珍贵的老照片再次见证中国好和尚的农禅生活。


净慧长老用自来水冲洗地面


一般认为,真正开始农禅并重生活的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长期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寺院的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农禅并重”文化传统。


净慧长老不辞辛劳,肩扛木板


弘一大师关于“习劳”的开示 



■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


厦门南普陀寺僧众搬运树木


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健康,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惟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僧尼集体插秧


■ 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踏过泥泞



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时,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至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僧人山间担柴,返回寺院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清晨,僧人集体扫地


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运送食物


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


僧人辛勤劳作,将晒干的稻子挑到粮仓保存


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僧人辛勤劳作,在水田中收割稻子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僧人集体劳作,搬运木材


■ 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僧人除杂草


怎样尊重自己呢?

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作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它们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


僧人在户外锄草


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

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

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

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

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

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僧人和居士们在整理荒地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

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僧人集体出坡锄草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由唐代布袋和尚所写的诗偈一直流传至今。法师在农田中插秧,进而参悟“退即是进”。这就是禅宗所倡导的“寓禅于农,农中悟禅”。这种农和禅相结合的方式被称为“农禅并重”。

僧人整理寺院草木,清除枯枝落叶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表示,中国佛教有三大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往”。他指出“农禅并重”中的“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的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正是在“农禅并重”这一优良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许多僧徒们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开创了田连阡陌、树木参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一座座名刹大寺,装点了我国锦绣河山。


僧人集体出坡采茶


“农禅并重”最初孕育发端于四祖道信。《传法宝记》记载,道信“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道信号召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去垦荒耕田,劈柴烧火,解决吃饭问题,认为它是坐禅的基本保障,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史上,是件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创举,因为道信以恳荒定居的方式,为持续扩大的流动僧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路,为以后禅僧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白马寺僧众集体出坡劳动

后来的禅宗祖师们将这特殊的参禅方式保留了下来,最终由百丈怀海禅师完成并确立。当时禅宗发展遇到了两大方面的阻碍,一方面是僧人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对于说法行道以及僧众日常管理有诸多不便。第二是唐中叶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僧侣社会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历史变动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

僧人锯断竹子作为柴火

怀海禅师认为禅宗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实际的推广中他还是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面临的是与佛教戒律相冲突的问题,在印度戒律里规定僧人应以乞食为生,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行。为此,怀海禅师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百丈清规》(最初名为《禅门规式》),将禅者的农事耕种与参禅修行合二为一,使禅者的农事耕种建立在符合佛教戒律和伦理的基础之上。

僧人肩扛柴火


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是一次佛教制度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农禅并重”的一次理论和现实上的实践。《百丈清规》中的农禅制度,为禅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规范和保障。在实施的过程中怀海禅师以身作则,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故而有了之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公案。


基建动工,僧人用车推运砖块


另外,《百丈清规》经由历朝多代的修订而得到逐步完善和广泛传播。及至元代,《敕修百丈清规》由朝廷颁令全国,由此农禅方式就成为了全国寺院共同遵守的制度规章。


雪过天晴,僧人集体扫雪


“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作饭正好参求。”农禅的修行方法,使不少的高僧大德在实践中悟到了禅的真谛。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僧人在农田耕作、除草浇水、播种采摘、舂米搬柴的禅修故事。他们从农作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禅,禅就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


僧人竹筐收货食物


时至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依然身体力行实践了“农禅制度”,他于1953年住持云居山真如禅寺,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此时已有百岁高龄的老和尚亲自带领寺院僧众进行开荒耕地、播种插秧、种植果树茶树等,他为僧众开示到: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也因此,真如寺至今依然传承着“农禅并重”之风,大众坚持出坡劳作,一日作,一日食。


僧人用小车搬运石块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农禅并重”是佛教顺应我国国情而特有的佛教中国化产物,一方面僧众能够自给自足,实现经济独立,另一方面在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今天,你劳作了吗?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随手转发亦是功德


     

觉得文章好看,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