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课程思考19|王涛:疫情中的教学契机、少数群体与他们的学习
战疫即战役
课程系所同仁憾不能驰援前线
愿以系列《战疫中的课程思考》
战疫护教
从我做起
勿忘课程教学的初心
今天,与您分享课程所王涛副教授的
《疫情中的教学契机、少数群体与他们的学习》。
特殊时期,
反思“停课不停学”中的一些可能较少关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群体。
欢迎大家转发、提问和留言评论。
明天,课程所客座教授尹弘飚老师的战疫思考
《思而不学则殆》
也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持续关注。
课程所愿抛砖引玉,汇聚大家的力量,
一起为学生、为国家、为未来努力!
疫情中的教学契机、少数群体与他们的学习
文/王涛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一个健全、完善、公平的社会,应该同时关注和关心多数和少数人的故事和声音。自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以来,各地方和线上平台已经开始运行了一段时间。我想从学生群体的多样化、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角度,结合课程和教学,反思“停课不停学”中的一些可能较少关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群体。
常规之外,还可以学习什么?
疫情扩散,窗外风声雨声不断,是不是一定要按照常规实施课程内容和教学?在以往的经历里,学生的学习多半是跟学校这一正式学习环境联系的。疫情之下,学生们第一次全天候在家学习,在非正式的学习环境里,是不是一定要照搬学校的学习安排?除了常规学习内容,还可以学什么?
从真实事件和体验着手,把握教学契机(teachable moment):基于大观念、大概念、大问题和项目化学习等,利用新闻报道、当事人采访、公告通知,诗歌日记,科普知识等开发学习材料,设计一些主题单元,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事件中去思考和学习。如从疫情防护建立健康常识和意识、从国家管控和居家隔离感受家国关系、从判断谣言中习得科学精神、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全球疫情蔓延体认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病毒的起源和自然宿主反思可持续发展等。
着眼学生的亲身和身边经历,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历史、关系和资源:以居家学习当做教学契机,利用难得的家庭共处时光,共同探索家庭和社区议题, 在书本和学术知识之外,丰富学生的个体知识和文化知识。如制作“家庭树”,通过脉络梳理探索家庭的历代变迁,通过家庭访谈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生活,通过整理和反思理解家庭作为知识的源泉和财富。
心怀正义,关注弱势和少数群体:引导学生关注疫情中被忽略、忽视后甚至是被歧视的少数群体,启发学生的公平和正义意识,倡导公民参与,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关心女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关心疫情中老人的生活状况,关注偏远地区的生活及学习困难,理解复工人员的流动缘由和生活需求,反思疫情有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公,理解什么是歧视以及如何避免歧视等。
缺少看护的学生如何学习?
在多数“停课不停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大多需要家人或看护人陪伴和辅助。在我国的家庭中,已有半数复工,未来一段时间各地也将逐步复工,但学生仍然在家学习。对于双职工家庭,家中无人看护;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还有不少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老年看护人多数无法辅助技术教学。在无人和少人辅助的情况下,如何学习?
简化学习任务的技术难度,减轻家长和教师负担。在课前预习、授课、评价等任务的设计上,尽量简化和减少技术难度,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适当减少家长的技术参与。例如,通过作业平台,允许学生在线完成部分操练性的作业(如单词默写、填空),利用平台在线自动批改(推荐教师使用Quizlet软件),省去作业提交和批改等环节,从而减轻家长和教师的负担。
引导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方案,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方案设定、学习日志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控制学习节奏,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提升专注力、控制力和反思力。
组建网络学习小组,差异化编排小组,推动同伴学习和互助。对于无人或少人辅助的家庭,发挥同伴学习的功能,在布置任务后,同伴之间相互监督和交流。差异化小组编排,推动同伴互助。合理安排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共同学习任务相互帮助和辅导。也可以安排高年级的同学,担任小老师,辅导低年级学生。
缺少技术手段的学生如何学习?
课堂上的技术设备的普及。但是在家在线上学上课,多数学生能依赖的设备可能就只有一部手机了(甚至是没有),一些地区缺少数据流量和网络,不少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准备。在教学常规被打破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做一些突破和新的尝试呢?
简化和减少技术手段。减少视频直播,通过预先录制好的视频,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对于部分学科,通过录制音频,讲解课程内容中的关键部分。合理设计和增加学生自学、自考和自我反思的比例。这样学生可以一次性下载,在家学习,避免“借网学习”的困境。
合理安排已有学习资源与可替代学习资源。如果学习新内容的难度较大,不妨引导学生对已学习的内容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反思,为疫情之后的正式学习做准备。提供可替代学习资源。减少低效的教学重复,整理、编辑和提供已有的,可供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的教学视频和内容,如中国教育电视台相关课程、国家网络云课堂 (www.eduyun.cn)、人教点读等。
合理安排非文本和零信息技术学习。重新编排课程实践,设置部分长课,通过项目、课题等形式,安排家庭劳动、家庭手工、居家体育锻炼等个性化学习。
这里列举出的大多是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段思考,这些基于理论的建议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实践中具体的目的、场景和对象等进行调整。由于经验尚浅,这里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一种呼吁和倡议,呼吁大家在预设和思考教育对象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图景的多样性,考虑到那些有可能被忽视的少数和弱者(当然,他们并非纯粹的弱者;在部分领域,他们比多数人都要强大的多),呼吁大家给予他们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帮助。
疫情终将成为一整代人的记忆,希望在未来的回忆中,也有弱者和少数群体的故事和声音。
《战疫中的课程思考》专题音频
已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上线。专业的内容,专业的主播,我们和您一起思考课程,战疫护教!点击“阅读原文”聆听学习强国音频,扫描海报二维码听喜马拉雅音频分享。
往期回顾(点击文字跳转)
11 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上)
12 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下)
13 徐斌艳:开发真实场域中的课程资源14 王小明:在线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的“初心”15 王哲: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如何提高网上教学效能16 杨向东:素养测评的基本逻辑17 崔允漷:混合学习首先要从方案变革做起——由“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想到的18 安桂清:对“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反思:具身学习的视角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