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刀笔寄情|记人民雕塑家张德华

梁好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忆人民女雕塑家张德华

(节选)

文 / 侯一民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张德华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那时我刚刚调任学生辅导代理科长,由我口试入学新生。张德华一坐下,我只问了两句,便立刻觉得没必要多问了,这是个开朗、坦率、朴实、可爱的人,而且身强力壮的像个假小子,原来她在青岛还是个游泳冠军。

几年以后美院出现了个女雕塑家的群体。建国以来中国出现了女拖拉机手、女火车司机、女飞行员……而美院破天荒地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女雕塑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俨然登上了作为“重工业”的大型雕塑群的脚手架,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工作室和留校的男同学、教师们一起,完成了一些巨大的大型雕塑群,如北京体育馆群雕、美院展览馆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以后的《农奴愤》群雕、毛主席纪念堂群雕等,她们是张德华、张得蒂、赵瑞英、时宜、史美英、丁洁因、文惠中、杭冠华(病故)。至今五十年过去了,她们从17、8岁到现在的75、6岁,都已退休了,但每天还是八点多到工作室,一起练早操,中午一起吃盒饭,星期天也还来做雕塑,而且自己打石头,自己参加翻模,且作品越做越好,大有压倒男雕塑家之势。她们之中公认的劳动模范是张德华,被公认的业务强手还是张德华,合作中的中心人物也往往是派张德华去做。张德华说:“我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当我一跨入艺术之门便定下了,要为它付出一切。”说到她的业务,我非雕塑方面的专家,虽然偶尔也做一点,也是玩的。但我喜欢张德华的雕塑,她对人物形象、气质的把握,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她的肖像作品《鲁迅》《刘少奇》《老舍》《宋庆龄》《萧军》等,生动而活跃。在她的手下,冰冷的石材多了一层体温,坚硬的金属,成为奔放欲出的生命。她所做的组雕中的《女农奴》,是一尊完美不朽的塑像,难得那么美、那么大气,不因女性而柔弱,不因激愤而失体态之健美。

雕塑作品历来是歌颂英雄的,至今我不赞成把雕塑变成调侃而无聊的艺术,不赞成把雕塑降低为形式的游戏,更不赞成把劳动者表现得那样呆痴丑陋。张德华和她的姐妹们一生以时代的英雄为自己塑造的对象,她们歌颂农奴,歌颂渔民,歌颂母亲,歌颂烈士,表现人民的美,这是她们选择的无悔的一生。看,张德华的手下有多么深沉情感的注入,在周恩来遗像《安息》面前,有良心的中国人,谁能不为之垂泪动容!这也是这件作品无愧于获得一等奖的原因所在。

张德华还善于以不同的材质及手法,作为表现不同情感的语言,她所做的《宋庆龄像》,利用了汉白玉的洁白和朦胧的雕法,对宋庆龄的性格美作了生动的诠释。她所做的木雕《向往》,少女飞动的长发,是巧妙地利用了柏树卷动的纹路,最终获得了1982年法国巴黎沙龙金质奖。

也许因为我是画家,对她的雕塑中除能善于把握雕塑感、建筑感、体积感,不怕做大之外,我还感到多了一层绘画的因素,敢于放开,敢于夸张,要害之处极尽精微,敢于把握瞬间的表情变化,而于大形大面如手握“如椽之笔”,奔放强悍似有千钧之力。

张德华是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雕塑家,值得后人追思,人们在生活中也太需要德华这样的榜样了。


于2006年2月25日





▲ 张德华


1931年生于青岛市。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

生前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5年8月3日病逝,终年75岁。




主要作品:

1956年《母与子》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1962年《渔民》发表于《美术》杂志,同年创作《舵手》。

1963年《美国黑人的斗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创作《老人体》《橡胶工人》。

1964年《焦裕禄》被河南博物馆收藏,同年创作《锦洲解放纪念碑》,并集体为美术家协会创作《艺术家浮雕》。

1972年创作有《巴黎公社社员》《义和团》《新四军》,其中《义和团》《新四军》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973年创作《张志新》及《陕北青年》教学石膏。

1974-1975年曾三赴西藏集体创作大型泥塑《农奴愤》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74年创作《西藏女奴》《藏民头像》速塑。

1978年作品《鲁迅》曾发表于国内多种刊物和海外报纸上,并作为国家礼物送给泰国,另有《喜悦》《青春》《牧笛》参加全国美展,并创作《上饶集中营》稿。

1979年《安息》获北京市美展一等奖。

1982年《向往》获法国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作品《老猎手》参加全国美展。

1983年《梦》赠与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另创作《于右任》像。

1984年城雕《飞吧》立于木樨园,另受中国美协委托赴南斯拉夫进行文化交流赠作品《思》,同年为电影节创作《百花奖》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德华作品》画集。

1985年为毛主席纪念堂作《刘少奇》石雕像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为毛主席纪念堂集体创作群雕并作《和平颂》稿。

1986年作《肖军》像。

1987年《少女》《壮族姑娘》《老舍》《安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分别赴法、意、德、英、奥、希等国访问考察,并作《老农奴》《NUNU像》。

1984-1988年和于津源、司徒兆光、曹春生、孙家钵等教授一起为牡丹江市创作《八女投江》。

1988年作《邵逸夫爵士》铜像。

1989年完成秦皇岛8米石雕《医圣张仲景》。

1990年赴香港参加“北京女雕塑家美展”,同年为泉州市华侨大学作《陈嘉庚像》并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

1990-1993年先后完成《宋庆龄》《吕霞光》《李光前》《佳南娃娃》等雕像。

1991年为秦皇岛作《炎黄二帝》。

1992年为云南作《巨轮滚滚》7米石雕群像。

1994年为中国政法大学作《谢觉哉铜像》,另有《医圣张仲景》《八女投江》获中国城市雕塑优秀奖,同年应美国斯诺基金会之邀赴美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并被授予“坎萨斯市荣誉市民”称号及证书,同年作有《爷爷与孙子》及《刘开渠》稿。

1995年出版《张德华雕塑》,为海南岛创作大型石雕《海南解放纪念碑》。

1996年为北方交通大学作《茅以升铜像》。

1997年为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集体创作大型群像石雕,另为科大附中作《邓小平》雕像、为深圳南山文化馆做《邓小平立像》。

1998年为大连作《刘胡兰》《林则徐》铜像,另有《曹靖华》像。

1999年为中国文学馆作《艾青像》。

2000年为上海孙中山纪念馆作《孙中山像》,同年为徐悲鸿纪念馆作《徐悲鸿像》并分别为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收藏,另作有《船娘》。

2002年创作《陈毅》像,《吴作人像》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另分别为四川红四方面军纪念馆作《徐向前铜像》、为青岛名人园作《洪升像》。

2003年为老子故居作《老子像》、为中国文学馆作《巴金》小铜像、为中华世纪坛作《徐悲鸿像》稿,另作有《贝多芬》像、《奔马》稿及《明丕白先生》像。

2003年参加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梁玉龙联合美展”。

2004年为山西舜帝陵庙作《坷首》石雕像、为国家蜡像馆作《姚明》、为中国妇女联合会集体创作大型浮雕,另作有《刘琼》像。

2004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由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及中国雕塑学会联合主办 的“中央美术学院张德华、梁玉龙教授联合美展”,另为南京大学校长作《潘菽像》稿。

2005年为万佛陵园墓地作《吴作人、萧淑芳像》、为长沙周南中学校长作《朱剑凡铜像》、为晋察冀纪念馆作《戌冠秀铜像》。

2006年《老子像》被北京大学收藏。



丰富了中国现代艺术长廊

评张德华雕塑作品

文 / 邵大箴

(中国美术史学家、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杰出的女雕塑家张德华教授突然病故,这在我们和她的同事朋友中间引起很大震动。因为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在中央美术学院女雕塑家群体中她身体最结实,也是最有名的“工作狂”。她虽然年已古稀,在美院旧址帅府园附近和北四环路小营雕塑创作室周围,人们还常常看到她穿着朴素的服装匆匆行走的身影,在一些展览会上也常常看到她的雕塑作品。但正如她的夫君、著名油画家梁玉龙前几年在为她的雕塑集写的《前言》中所说:“她已是退休之年,但她退而不休,任务一个接一个,比退休前更忙碌。当时正是她的黄金时期,正是她思想更成熟,技巧更老练,风格更定型,创作更自由的时候,等待她的还有一段辉煌的但不无困难的路程,需要她一步一步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张德华突然撒手人寰,怎不令人碎心、痛心!

我虽然与张德华个人直接交往不多,但在平素学院的一些活动和在“文革”期间一起下放到部队劳动的一段接触中,深知她为人正直、诚实,能吃苦耐劳。她的雕塑作品早就引起我的注意,还是在“文革”后期,以中央美院老师为主体的一群雕塑家奔赴西藏,在深入生活、访贫问苦的基础上,创作了大型组雕《农奴愤》,张德华创作的《西藏女奴》是组雕中的核心形象。这件充满激情、具有艺术表现力的雕塑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曾要为组雕《农奴愤》写些评论文字,阅读了创作组的大量材料,对《西藏女奴》的作者为创作这件杰出作品所付出的心血深表敬意。由于种种原因,组雕《农奴愤》没有很好地保存下去,我要写的那篇评论也没有成文。不过我想,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组雕《农奴愤》是应该有一定位置的,张德华创作的《西藏女奴》也应该被载入史册。

张德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她有创作大型纪念碑雕塑的才能,除了参与大型组雕《农奴愤》和《八女投江》外,她的《上饶集中营》(石膏稿),也是一件构思别出匠心、有艺术感染力的好作品。张德华尤其擅长人物肖像创作,在做每件人物肖像作品之前,她都要深入了解被刻画的人物的经历、个性,力求忠实于客观对象,突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表现自己对这些人物的感受。她创作的《刘少奇》《邓小平》《谢觉哉》《鲁迅》《宋庆龄》《陈嘉庚》《老舍》《徐悲鸿》《吴作人》《刘开渠》以及《壮族姑娘》等半身或全身像,都是形神兼备的好作品。我特别欣赏她塑造的周恩来总理遗像《安息》,那是反应她内心激情和她艺术灵性的佳作。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伟人头像,它真实、生动地反应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片断,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感情。张德华另外一些表现抽象主题的作品,如《花神》《憧憬》《向往》等,基调鲜明,富有浪漫情怀,反映了她艺术个性的另一面,也说明她是一位艺术上的多面手。

张德华的雕塑作品和她的为人一样,端庄、大方、质朴、含蓄,表现语言有力度,格调纯正、高雅。她之所以能跻身当代杰出雕塑家行列,不仅因为她掌握了娴熟、高超的雕塑技巧,而且还由于有质朴的人格修养。她无限热爱抚育她成长的祖国和人民,热爱她的艺术事业,她有崇高的人品,有亲和大众的魅力,这种人格力量很自然地反映在她的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一种朴素而深沉的艺术力量,从而使人们在她的作品前面驻足观赏、玩味思考,并获得人与艺术的启迪。

在我们为张德华不能再给人们奉献更多的作品感到遗憾时,我们同时为她已有的创作成就而感到骄傲。这位不知疲倦、辛劳一生、富有才华的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成果丰富了中国现代雕塑艺术长廊。中国大众会永远怀念她。


2006年7月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 ○ ●   雕塑作品   ● ○ ●



《张志新》

石膏/62×40×32cm

1973年


《鲁迅》

46×26×32cm

1978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


《青春》

铜/100×90×50cm

1978年


《喜悦》

石膏/55×93×46cm

1978年


《安息》

42×40×31cm

1979年

获北京市美展一等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西藏牧童》

铜/60×33cm

1980年

获1998年中国博览会一等奖


《壮族姑娘》

石雕/56×35×36cm

1982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壮族姑娘》创作说明:

1980年去广西深入生活时,发现一位壮族少女形象优美,身姿感人。沉积10年之后,根据这个少女的印象创作了这件汉白玉石雕。


《向往》

木雕/70×30×26cm

获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


《宋庆龄》

大理石/40×53×38cm

1986年


《老舍》

铜/60×50×30cm

1987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老农奴》

石膏/60×30×30cm

1987年


《少女》

石雕/1988年


《医圣张仲景》

石雕/800×250×170cm

1989年

获城市雕塑优秀奖


《炎黄二帝》

铜/30×25×58cm

1991年


《刘胡兰》(局部)

铜/200×100cm

1998年


《林则徐》

230×100×100cm

1998年


《林则徐》(局部)


《孙中山》

160×105×136cm

2001年

上海孙中山纪念馆收藏


《老子著道德经》

铜/120×100×70cm

2003年



怀念德华

文 / 曹春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


德华走了,她走得太突然,以至于我至今还无法相信这一事实。怎么会呢?昨天还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几天前我们还谈到要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她总是那样的投入,充满青年人的热情。虽然她也在古稀之年,却从没让人感觉出老态,走起路腰板儿挺直,迈起步子铿锵有力。

前些年,她曾因腰病而痛苦万分,甚至腰也弯下了,在成功做了手术之后,又一条好汉站立在人们面前,好像从未有过腰病,她又甩开膀子干革命了!

她真是好样的,是我们的楷模。

她对雕塑事业是那样的痴情,那样的迷恋,为此她付出了全部心血以至生命。她是一位从不知疲倦的劳动者。

她是幸运的,她选择了雕塑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看她做起雕塑那个兴奋、激动、满足和自信的劲头,真是完全进入了自由和忘我的境界。经过几十年的雕塑劳动,她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和皱纹,真是一双饱经风霜的劳动之手啊!就是这双粗糙的手,工作起来潇洒自如,创造出了那么多美好动人的雕塑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回想上世纪50年代,我还在美院附中读书时,就天天去王府井美术学院U字楼中间的大工棚看德华塑造巨大的锦州战役纪念碑无名战士像。她当年风华正茂,充满活力,工作起来光彩照人,正是德华的工作情景和动人形象常常吸引了我,使我格外地羡慕雕塑家,这也影响了我一生的抉择,最后,我也终于干这一行了。

“文革”后,我有更多的机会和德华一起工作、出差、教学,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中,我们赴藏雕塑组三进西藏,为完成大型泥塑《农奴愤》,用两年的时间到处访贫问苦,搞社会调查,走遍了前藏、后藏、山南、藏北、农区、牧区。一同前往的雕塑家,如饥似渴地画呀、塑呀,全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因严重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用心和双手再现了旧西藏农奴凄凉悲惨的命运和为自由而不懈斗争的精神。此时的德华更是忘我劳动,迸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她一丝不苟,艺术上从不马虎,一直追求完美极致。由于其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她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在她手下创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令人震撼的、高大的农奴形象。那些充满欢乐与艰辛的日日夜夜,犹如昨日之景浮现在眼前。

德华走了,她走得太突然,我失去了一位大姐、朋友,国家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雕塑大师,本来她还有更多的想法,还想做更多的事,相信她在的话一定会有更多的杰作问世。然而,她走了,让我们万分的悲痛!

德华走了,给我们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和不朽的艺术成就!


感谢阅读



更多精彩文章:


■ 郎钺雕塑艺术作品展

■ 冯鉴敏|花卉美的艺术追求

■ 齐鲁|问道

■ 鱼翔浅底——胡钜湛水彩艺术展

■ 朱炳仁  |  震撼当代艺术界的一道闪电!

■ 保利香港2018年秋拍大幕将启

■ “同行——李象群艺术展”北京798、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同期闪耀

■ 精神永存|记俄罗斯雕塑大师阿尼库申先生

■ 永远的微笑|忆雕塑艺术家刘家洪先生

■ 中国雕塑先驱——张充仁

■ 刀笔生花——诗人雕塑家魏小杰

■ 以形抒情、达意、求趣、写魂——叶如璋雕塑作品

■ 原本·肉身——李鹤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开展

■ 盛况空前|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水色里的诗情画意|赵建国2018水彩写生作品

■ 银色的世界——栾建国水彩画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