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展示出导演的扎实功力和无可限量的前景
这位横空出世的俄罗斯青年导演很有潜质成为未来十年的戛纳宠儿。至今为止导演的两部长片都在戛纳“一种注目”单元里亮相,而入围竞赛单元相信也是指日可待。他被很多人拿来跟加拿大的多兰导演相提并论,两者其实在作品风格和题材上有着天壤之别。我想除了两人的盛世美颜之外,想必应该是在电影方面的天赋了。
跟多兰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一样,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这部处女作也在个人风格上大做文章。首当其冲的要算是色彩运用。冷色调(蓝)的女主角与暖色调(橙)的母亲呈现出强烈的冲击力,这种颜色的设计完全就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在化表露,同时也是刻画母女对峙关系的重要手段。
导演的少数族裔身份在影片里留下鲜明的烙印:宗教信仰、族群意识、俄罗斯内战等等炙手可热的话题都在情节里不断涌现。导演没有被野心冲昏头脑,他不志在描摹俄罗斯少数族群的全景图,而是将纷繁的外在背景逐渐收拢于一个普通家庭伦理故事上,最终引出当地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给这个家庭带来深刻的打击。女主角被迫放弃幸福爱情全是父母一手造成,她极力想脱离这种无爱的家庭环境,却因为血缘的羁绊而无法实现。影片结尾母女两人彼此抱紧的场景画龙点睛地表达出两人之间这种扭曲的关系,用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来概括便是:相亲不相爱。
导演对每个场景的控制把握得恰到好处,透过画面构图,镜头调度和对话的拍摄,刻画出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变化的脆弱紧张关系。清晰流畅的叙事保持着准确的节奏感。唯一不足的是某些段落不够节制,人物情绪过于泛滥矫情,甚至不自觉陷入到好莱坞的套路里。然而,这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已经展示出导演的扎实功力和无可限量的前景。期待他今年的新作能在戛纳上有所收获。
戛纳电影节
法国黑人导演拉德·利空降入选戛纳竞赛的处女作《悲惨世界》会引起空前的争议吗?
近期热门电影
《玻璃先生》:沙马兰在反好莱坞的类型解构与作者式的剧情反转里艰难跋涉
《撞死了一只羊》:藏族价值观在轮回的人物关系与相互映照的影像里得以诠释
《无主之作》:反高潮结局令这个隐蔽的传记人物题材找到最适得其所的落脚点
电影作者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毒粉风暴》丨《混蛋》丨《血》丨《野蛮地区》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不死鸟》丨《芭芭拉》丨《心的居所》丨《过境》丨《沃尔夫斯堡》丨《爱在爱情空窗期》丨《柏林游魂》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银湖之底》丨《它在身后》丨《不眠神话》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死于明日》丨《玛丽真快乐》丨《恋爱诊疗中》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梦呓》丨《食人录》丨《利维坦》
伊利安·梅泰夫 :《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丨《四分之三》
阿兰·吉罗迪 :《勇者不眠》丨《湖畔的陌生人》丨《保持站立》丨《时候到了》丨《给乞丐一点阳光》丨《老梦前行》丨《逃亡大王》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