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导演双周”精选丨《给我自由》:断裂感明显的美国少数族裔喜剧
每年戛纳电影节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其主竞赛单元,毕竟汇聚了全球艺术导演的最新力作。而作为平行单元的“导演双周”,选片思路却大相径庭,这个单元里的作品不拘一格,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主题内容,而且我发现这个单元还源源不断地“出产”很多不走寻常路的喜剧电影,《自由了》、《多余的恩典》、《初恋》……也许是为了让影迷和影评人在高强度的竞赛单元观影之余多一份轻松的选择。而这部入围去年“导演双周”的《给我自由》也不例外地让人在观赏后感到无比愉悦的心情。
这属于那种胡乱弹琴却偶尔也能弹出几个美妙乐音的作品。导演基里尔·米哈诺夫斯基(Kirill Mikhanovsky)是俄裔美国人,剧本从他自己的移民身份和经历出发,引出美国少数移民族裔、黑人和残障人士这几个群体的生活常态与困境。影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位专门接载残疾人士的汽车司机从白天到夜晚一整天的遭遇,手持摄影画面营造出“真实电影”( Cinema Verite )的风格。这种美学取向与肖恩·贝克和萨弗迪兄弟一脉相承,甚至是前半段口若悬河的男二号与《原钻》里的珠宝商人如出一辙。大部分的喜剧效果建立在对俄罗斯民族的自嘲和自黑上,司机男主角被不断乱入的角色裹挟至混乱之中,而他接载着文化背景经历迥异的乘客,镜头随着大巴车穿越不同族裔的街区,这个浓缩的视野透视出美国边缘弱势群体的生活面貌,流露出这个群体真实而不矫情的性格。不过,导演用近乎刻板的人物刻画与夸张过火的喜剧形式有考虑不足之处。
相比起前半段的聒噪癫狂,后半段的节奏感处理不佳。不停跳出温情脉脉的家庭线和莫名其妙的爱情线,看得出导演企图将前半段近乎失控的状态收回来,并透过一些意外的细节(扭不开的盖子和自制手动黑胶唱盘)凸显移民族裔群体内在情感的另一面。然而,在接近结尾高潮部分又较为生硬地切换回开头那种骚动的氛围,毫无预警地从彩色过渡为黑白影像,这个令人惊艳的抗争段落起到了点题的效果。然而,这种好莱坞式的强戏剧情节又明显破坏了整个作品的轻松喜剧格调与前半段精心营造的纪实风格,令影片前后的断裂感更为显著。
电影作者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丨《遗失与美好》丨《狼的嘴》
萨弗迪兄弟:《原钻》丨《好时光》丨《天知道》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丨《黑夜造访》丨《克利夏》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丨《窗户周一到》丨《嗜睡症》丨《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丨《这不是一部电影》丨《闭幕》丨《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丨《在警局!》丨《错》、《恶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丨《白日焰火》 丨《夜车》丨《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丨《喜欢、轻吻、快跑》丨《浴男》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