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影像发声团体的带领反思
最近有小伙伴加入团队一起做事,又是理工科背景,所以做活动的时候就多了很宝贵的他者视角。今天做了一个抑郁症主题的影像发声活动,和伙伴的讨论当中反思了很多。
先交个底,以下是活动流程。直接截图的,美观度就不要苛求了。
活动之前,伙伴问我:
“这个活动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应该放更多心理治疗的东西呢?”
by轩轩
我当时回应的是,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发现影像创作的魅力并且能够把它当成一种可能的选择,也想让大家通过影像看到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多一点不同的视角(参与者能够和我达成共识吗?)。而和抑郁症的关系实际上是,一方面自我表达对于当事人非常有必要,在表达中有主体性的建立、有被听到的接纳感,另一方面艺术形式本身是非语言的,能够帮助大家在媒介里面实现互相交流,能够帮助大家看到他人,再来就是对于一部分有创造力和意愿的人(特别是双相情感障碍)来说,这样的方式或许能够开启其兴趣帮助其在艺术创作上面走远一些,所谓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
街头的老人by湖中月
而第二个问题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目前心理治疗过于以模式和流派为主导,另一方面也太被大众神化,所以我在语言上不太想提。另一方面,“心理治疗的东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基本元素应该是态度和同理心、关系与交流、权力与影响力、聆听与真诚、专注与投入、过程与结果、感受与感觉(叶锦成,2011)。如果这些基本元素能够在活动当中有所体现,那实际上这个问题就不太成问题。
by渔大玥
然后就到了今天的活动。
活动完就感觉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缺少针对抑郁症深入讨论的环节
2、收尾的时候没有留时间互相分享
以上是针对活动内容来说的。
原因在哪里呢,首先,是大家客观可能有更加深入内在的表达欲望,而这种表达应该留有充分的时间,不管是就着作品深入讨论还是就着某个话题。而我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希望能够把影像作为工具传授给大家,所以很会花比较多时间去分析作品并提出修改的可能性,加上时间有限,就着急了,有时候没有都回应到。其次是大家对于影像的把握程度不一,所以得心应手的程度也不一样,表达效果不一样,成就感也不一样。然后是我作为带领者本人,可能因为长期已经浸泡在那种很深很内在的环境里面,所以有意识地想尝试其他途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人辅导。收尾没有留时间则是因为时间计算上已经超时了,希望尽快结束,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到那个点比较累了,主观忘记了,是个失误。
关于人生不同阶段的视频by斯斯
像伤痕小人儿、我想要我需要这种游戏都是可以做的比较深比较沉的,但是我有意无意地把这种游戏寻常化了。说不上是坏,因为这也有着消解沉重把事情解构的效果。但也说不上是好,因为全天的活动都没有特别让大家去把心拿出来,没有让大家暴露柔软的地方,可能适当增加一点好。
影像创作环节大家的命题是别人给的,原本我想帮助大家培养的是对他人给出的东西说yes的能力,把自己的世界投影在他人语言上的再创作,也是给创作加一点挑战。但是后来我发现,还是得给命题加结构化的东西。什么是结构化呢?比如“有剧情”“只给关键词”“写成诗”“必须是一个画面”。这样就能够和后面的创作连结,不至于无从下手,也不至于回头分享作品的时候说完作品就无话可说了。
沙发里的海by嵇麟
3、无法面面俱到,不同人的需求可能冲突
4、时间太短,只能蜻蜓点水
以上问题集中在招募式一次性团体,这种团体因为时间短、带领者无法了解成员、成员的异质性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最小的是初中生、最大的过了半百。大家的抑郁体验也不一样,有人自我认同是抑郁症,有人则是抑郁的情绪,有人目前状态还行,有人则可能没那么好。这一点我经验不算少,过去经常做公共活动或者是空降的活动很多,但是影像发声一类的活动,还是有一点认识基础会更好。
用live拼成视频形成视觉跳跃感by子谨
做招募式团体是有无奈的,也是有创新的。无奈在于我们不太像福利好的地区那样有那么多资金购买服务去长期服务固定人群,创新则在于既有的社会工作集中在经典弱势群体、而心理咨询价格高昂试错成本大,实际上大多数人是没有接受这种活动的机会的,那么我去做一些价格低廉的支持性团体,或许可以弥补一下这个盲区。当然目前阶段我们不去说是不是社会工作(内在要求可以更多偏社工),我们还是去看做了什么事情,参与者反馈如何。话说回来,如果想看到一点点的改变,或者希望参与者参与感受更好,还是多次活动或者多天的活动更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个参与者的拼图,改天单独推文聊聊
抛开这些反思不谈,今天活动每个参与者都给了我惊喜。每个人都那么不一样,又那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我很珍惜这些短暂的创作,下次做展的时候会放进去。之后争取写一篇推文单独聊聊大家今天做的各种作品。最后就是,尽管我知道很多这个主题的活动参与者会哭,但就我自己的信念来说,大家笑比哭更能鼓励到我。
就说这么多啦!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
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如果还走得下去的话。
END
点击你感兴趣的人,了解ta眼中的抑郁症
酷炫双相少女·青年剧作家·十八岁双相少年·香港资深社工·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学博士生·资深媒体人·知名公益人
内容质量和点击量成反比的专题视频
小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