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做了这件事,我就不是“好妈妈”了吗?
1
前两天一个妈妈微信对我说:“看到慢成长在团点读笔。你怎么给孩子用点读笔呢?和你提倡的亲子共读完全相反嘛,明明应该陪着孩子读。你给大家讲绘本,是个育儿专家,竟然还推荐点读笔!”
我说:“我们当然应该陪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这和孩子使用点读笔并没有什么冲突。”
“点读笔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自己看书、独立阅读,但小孩子是不适合独立阅读的,其实目的是妈妈能偷懒。”她继续说。
我回复说,“年龄小的孩子的确更适合亲子共读,我以前还说过,建议9岁以下的孩子,父母都尽量坚持亲子共读。点读笔和亲子阅读本身是不矛盾的,即使孩子使用点读笔,爸爸妈妈依旧可以陪伴、指导、共读。
有时的确有家长因为工作忙而使用,例如白天上班不能陪孩子,老人看孩子,不喜欢讲书、不说普通话,或者不能读英文书,点读笔就可以帮到孩子,这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晚上爸爸妈妈回到家还会坚持陪,哪怕时间短一点。所以产品没有罪,关键看爸爸妈妈怎么做。为什么一提起点读笔就和‘偷懒’这种词挂钩呢?”
这个妈妈继续说,“但我觉得能不用点读笔还是不用,录音毕竟没有那么多感情,不如妈妈自己的声音。我之前看XX说过,不要给孩子用点读笔,妈妈应该自己花时间陪孩子,她就都是亲自陪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这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我觉得说来说去,她又绕回了开始的逻辑——点读笔对亲子共读就是有负面影响,二者不能共存。我前面说的还是没听进去,所以就不再解释了。
但放下手机,这件事依旧盘亘在我心里久久不去,很不舒服。我问自己:“是因为她觉得别人说得对、我错,所以我不舒服吗?”不、不是,每个人本来就有不同的意见观点,这很正常,我没什么不能接受。那是什么呢?我脑海中突然飘过一个词——“偷懒”。
她的逻辑是:应该陪孩子亲子阅读→陪孩子才是好妈妈,使用点读笔=不陪孩子→是偷懒→不是好妈妈。
哦!原来症结在这里,她一句话,道出的是我内心深藏的焦虑。
2
我承认我最近有些焦虑。
从10月份开始,果果反复感冒发烧、咳嗽,期间还传染了我一次,我大病了两个多星期。那时她已经退烧、在恢复期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只好把她送到奶奶家住。我输液3天、精神稍微好了一些之后,和奶奶视频连线,她坚持不挂断,非要我一直看着她玩儿。但再过3天,我连线的的时候,她不愿意看手机,还总想挂断。我知道,小家伙其实想我了,在赌气。
而我也那么想她,却不能陪在旁边。整个11月份,因为我俩的病,我们好好相处的时间没几天,月底我才痊愈把她接回家。
上周,她又发烧了,但我周末在北京有三天的督导课,早已定好了,不能不去。我厚着脸皮、怀着忐忑给奶奶打电话,和奶奶沟通需要她照看发烧的孩子。然后又给果果发预防信息:“妈妈周末有工作,你会去奶奶家住几天,好好养病。”她撇撇嘴,眼泪吧嗒就掉了出来。
哪个当妈的这时候不难受呢?而我们心里的难受又何止是这时?
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努力寻求面对这种难受的平衡。天平的那头是孩子,天平的这头却迟迟不敢摆上自己。
孩子生了病,我不能照顾,我愧疚;
孩子很健康,但我要工作,不能陪伴,我愧疚;
现在连我给孩子用个点读笔,都成了“偷懒”、不好好当妈了,我……
像每个妈妈一样,像慢成长的每个读者一样,时不时地,我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女性天生的母爱,更源于四周太多的声音和目光,强加给我的不自信:
应该坚持母乳,母乳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给孩子吃奶粉是后妈;
晚上孩子夜醒频繁?肯定是你哄睡方法不对,你自己不学习;
孩子说话晚,或表现得胆小不自信?那不是孩子的错,是你没教好;
孩子需要建立安全感,妈妈出去工作、出差,孩子能没有分离焦虑吗?
……
有时我想,父母那个年代反倒比较轻松,看到的最多就是左邻右舍怎么带孩子,或者听说某个亲戚的孩子考入了不错的学校。不像我们,朋友圈里都是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妈妈”和“你应该怎么当妈”、“你这样不是好妈妈”的资讯,即使其中有许多虚假成分,却依旧能给我们带来负担和压力。
3
但是,我不想这样活着。
如果我这个当妈的,每天都觉得压抑、委屈,又怎么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个好妈妈,又怎么朝那个方向坚定地迈进?我会不会变得消极,将悲观的心态也传递给孩子?我会不会变得怨毒,以后向孩子索要更多爱作为补偿?
或许我无法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妈妈,我也会偶尔缺席、有脾气、有做错的时候,我不知道孩子长大之后会怎么给我打分,但我清楚地知道的是——我绝不想成为一个焦虑的、自顾不暇的妈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
1、爱惜自己,拒绝标签和评判
前阵子和闺蜜聊天,我俩都觉得,当妈以后最大的心态变化,是对自己生命、健康的重视。年轻时那面在生活细节上疏于照顾自己,拼工作熬夜也好、不定时吃饭也好,不太把亚健康放在心上。现在不同了,特别希望自己是阳光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不仅是为了给孩子传递好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也是希望能够更多体力和精力陪孩子走更多的路,走更长的时间。
而这些,都要从妈妈爱惜自己开始做起。在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妈妈是伟大的。而提到“伟大”,似乎总和“牺牲”、“奉献”这样的词分不开。结果就是,有太多的妈妈牺牲的不只是时间,更是自我。
其实,既然在生物上,是先有妈妈再有孩子,那么在以后的生活里,在孩子的人格培养上,同样的,也应该是“先有妈妈,再有孩子”。快乐的妈妈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独立的妈妈会带出独立的小孩。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爱,都牺牲了,那么孩子学会的也是不爱自己,牺牲自己呀。
爱自己,从鼓起勇气拒绝标签和评判开始。什么“这样那样就不是好妈妈”、“好妈妈就应该怎样怎样”,隐含着这类潜台词的话,统统拒绝。
拒绝标签不是说油盐不进,“我就这样了,你拿我怎么着吧!”你可以给我评价或建议,但一定是针对某件具体的事、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攻击我这个人,拿我的焦虑感当卖点。网上那么多育儿大V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那么请从“不要给妈妈贴标签”开始做起吧!
2、调配好自己的时间
无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时间都很有限,妈妈要爱惜自己,就要留给自己一些个人的时间,不管是锻炼、放松心情,还是进一步学习,都是必要的。
在这点上,我觉得多和自己比,不和别人比。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都不一样,我们能看到的也很片面。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哇,这个妈妈好全能”,没看到背后的那些抉择。
拿我来说,写一篇慢成长干货文,从搜集资料、图片,到写完、排版,最快也要3小时,我自己的阅读、学习输入时间更无法计量。果果到现在三岁半,一直都在家,我写文章的时间哪里来?
孩子一岁以前,我数不清多少次是左手抱着孩子,右手一只手打字了。孩子一岁以后,我利用午睡和晚上孩子睡后的时间。随着果果越来越大,睡眠时间少了,想要妈妈陪玩的项目更多了,如果我想白天写点东西,或者接一个工作电话,给她套积木、用点读笔自己读一会儿书,对我和她来说,都是帮助。其他的全部时间,我都可以高质量地陪她呀。
而文章开头,那个妈妈提到的摒弃点读笔的XX,孩子一岁半就送进托儿所了,当然空出大量的时间运动、写作、做生意,然后选择在晚上孩子回家后,进行高品质陪伴,也没什么不可。
就像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没有优劣,哪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对错,人都是每天只有24小时,他人的光鲜亮丽之后,必然有所牺牲(也许是睡眠、金钱,或时间),我们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陪伴孩子,已经足够。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或生活方式加给别人,或者盲目艳羡他人给自己压力。
3、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表里一致
我自己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当妈的焦虑来源于别人描述的“好妈妈应该什么样”。我们一直告诉自己,我是个好妈妈,我应该是个好妈妈,于是潜意识里不能接受自己“犯错”或者“落后”,焦虑就越来越多。
一语惊醒我的,是PET父母效能,创始人戈登博士在开篇的一上来就说,我们要放下关于父母的那些“神话”——爸爸妈妈并不总是对的。父母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就有可能犯错。当我们能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就不会总要在孩子面前“打肿脸充胖子”,拼命维护自己的权威。
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表里如一,能心平气和对孩子说“妈妈累了,也需要自己休息一会儿”、“爸爸刚才呵斥你是做错了,我向你道歉”,和孩子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而不是再次重复我们上一代人曾经的错误和伤害。
或许正因为我有勇气坦诚自己的不完美,当孩子笑着冲向我,拥抱这个“不完美的妈妈”时,我才会如此心怀感恩和感动——啊,那些别人给的焦虑,又算的上什么呢?
本文作者:花时间。资深编辑,童书译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PET父母效能讲师。联合国跑过会,法国游过学。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微信公众小号: 花时间说 (ID:huashijianshuo)。
现在关注“慢成长”,一起用心育儿,做靠谱爸妈:
【育儿护理】
【早教发育】
【教育心得】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