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线一刻 | 声色古典 Vol.10 知道BMW的你不一定也知道BWV

艺术课堂 上海大剧院 2021-03-08

在线一刻

声色古典







解读音乐史上最知名的百幅图像

导师 韩斌


在19世纪照相技术发明之前,作曲家的肖像基本靠画像流传下来在绘画技术发展之初的早期,画像并不精准客观。直到18、19世纪,虽然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美化,然而该时期的画像已十分逼真。从这一讲开始,让我们跟随韩老师一同看看作曲家们不同时期的颜值吧。

今日“在线一刻”为您揭晓👇

点击音频收听

韩斌

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文献学、歌剧、合唱学。先后出版《西方合唱音乐纵览》、《德彪西》、《钢琴的故事》、《音乐学新论》等专著。曾在《人民音乐-留声机》、《爱乐》、《音乐爱好者》、《歌剧艺术》等杂志开设专栏。


♪ 导聆 ♪

解读肖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巴赫是一个大家族,从祖先开始出了六十多个巴赫都是音乐家。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有名。他有很多小孩,其中有几个儿子十分有名,J.C.巴赫(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C.P.E.巴赫(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和W.F.巴赫(威廉·弗里德曼·巴赫)等。


巴赫早年画像©no.m.wikipedia.org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又称J.S.巴赫、老巴赫。J.S.巴赫一生过得平淡安稳。他一共结过两次婚,在第一任太太去世之后娶了第二任太太。中年时期,他患有白内障,晚年眼睛失明。巴赫的最后时期是在莱比锡度过的,在这个时期,他的工作非常稳定,创作的作品数量也达到最大值。下面这幅老巴赫的画像是他最著名的标准像,出自巴洛克晚期画家豪斯曼(Elias Gottlob Haussmann,1695-1774)之手,此时的巴赫已经63岁。


巴赫晚年画像 ©flickr.com ©en.m.wikipedia.org巴赫手里拿着乐谱(《G大调卡农》(BWV1075))
在这幅画像中,老巴赫手中拿着一份乐谱,据考证是他晚年的一部作品——《G大调卡农》(BWV1075),作于画像完成的前两年(1746年),为六件乐器而作。一般作品编号都是写为OPUS,简写是Op.。但有些作曲家是特殊编号,比如BWV是巴赫的编号,KV为莫扎特的编号(一个叫科歇尔的人编了莫扎特的目录,并且科歇尔还有一版和六版之分。科歇尔后来改过一次,因此每次的KV编号都是不同的。),Hob.为海顿的特殊编号,贝多芬也有特殊编号WoO(Werk ohne Opuszahl的缩写,意即“未编号作品”)。
《D大调卡农》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卡农”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一句接一句、一个声部接一个声部,主题不断地在各个声部中流动。我们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就带有这样复调卡农的影子。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D大调卡农》是由作曲家帕赫贝尔把主题拿来改编的变奏曲版本。这个版本近代比较有名电影里也常出现


视频:《卡农变奏曲》——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百日纪念场景

*视频来源于网络
《平均律钢琴曲集》

巴赫的作曲数量巨大,六十多年的一生中留下了约千部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893》称为“大巴赫,而《安娜钢琴曲集》称为“小巴赫”,《小型前奏曲与赋格》称为“中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为了儿子威廉·弗雷德曼·巴赫学钢琴而写的一套教材。钢琴是平均律乐器,每一个c、d、e、f、g所对应的音名具有不同的调式,C大调、C小调等等。巴赫以每一个调式调性做为一个依据,创作了一套钢琴曲集,这样孩子在练琴时能兼顾到二十四个大小调。每一首曲子都分成两个部分:前奏曲和赋格,前奏曲是一个引子,赋格就是把主题拿出来发展。赋格是比较复杂的复调技术,它分成主题,对题和答题。几个旋律同时进行,但它们之间不是和声性的关系,而是可以按照一定规则把它编织起来的。


李赫特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C大调前奏曲,BWV846


大提琴无伴奏组曲,BWV1007-1012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创作于1717-1723年,是巴赫在科藤宫廷任职时期。这套组曲流传甚广,喜爱者众多。组曲是早期的一种作品的形态,前面有一首前奏曲,后面是用舞曲,一般用古代的舞曲(不一定能跳舞),包括一些西班牙和欧洲大陆的舞曲,比如:阿勒芒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布列舞曲、基格舞曲等。这套作品在他去世之后就失传了,一直到20世纪,这套作品才被重新发现及演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亦是如此,直到一百年以后,门德尔松把这个作品重新演绎,这时观众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伟大。


马友友演奏巴赫 《G大调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它与《平均律钢琴曲》相似,该曲也是分解和弦式,这套作品的技术难度非常高,电影里也经常采用。


*视频来源于网络


✍ 上海大剧院2006年在国内首创了以剧院为平台的公众艺术教育品牌“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了一批热爱艺术的观众,至今已持续了近15年,也见证了上海艺术欣赏与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大剧院取消了从春节假期到四月底的所有演出,“艺术课堂”的课程安排也受到了影响。为了继续给观众提供优质的艺术普及课程,因此推出了“艺术课堂”的线上课程。此外,上海大剧院的“对话大师”、“艺见”等音视频栏目也将先后在线推出,让观众们了解艺术大师们的成名故事,以及文化产业运营的经典案例。






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 在线一刻





金牌讲师精品课随身听


🎦 近几年音视频网络平台已经普遍应用,很多观众习惯在音视频平台观看收听在线课程,为了给不便来到现场的观众们提供在线的艺术普及,上海大剧院推出艺术课堂“在线一刻“,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舞台艺术领域。


金牌讲师精品课随身听——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 “在线一刻”上线。以音频节目为主,每期时长15-20分钟(一刻钟)左右,故取名 “在线一刻”,也有“一课”的寓意。上海大剧院将把近五年来多的100多次“艺术课堂”的内容剪辑成15分钟的音频节目持续上线,让无法参与艺术课堂现场活动的艺术爱好者通过在线收听,继续了解舞台艺术的故事,也可以让上海以外的观众能得到在线艺术普及,培养更多艺术爱好者。


“艺术课堂”线上课程近期先后推出“金牌讲师”韩斌、吴洁、王勇的《声色古典》《音乐的色彩》《古典芭蕾的缤纷世界》《王博士的音乐名城之旅》等系列主题,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舞台艺术板块,为观众带来每天15分钟的“艺术公开课”。

往期回顾


声色古典系列

01 解读音乐史上最知名的百幅图像 / 02 画中巴黎美男子  03 海顿和他的住所 04 莫扎特和他的住所 / 05 贝多芬和他的住所 / 06 货币中的人物 / 07 改乐谱的作曲家 / 08 贝里尼 / 09 “双料额头”的男孩

古典芭蕾的缤纷世界系列

01 入门宝典 / 02 足尖鞋和薄纱裙的诞生 / 03 芭蕾历史的新时代 / 04 “技术流”知识 05 “名场面”大双人舞 / 06 芭蕾舞剧的肢体语言 07 《天鹅湖》的诞生故事 / 08 不同版本的天鹅湖 / 09《天鹅湖》的内涵

王博士的音乐之旅系列

01 走近古典音乐的世界 / 02 听音乐前如何做功课 / 03 贝多芬交响曲怎么听 / 04 莫扎特的传奇一生 / 05 “神童”莫扎特为何英年早逝 / 06 曾一个月演出24场的莫扎特歌剧  /  07 《魔笛》也可以这样 / 08 从书记员到作曲家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