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丹读黍不语的诗丨​诗歌做到了什么?

窗户 送信的人走了 2023-01-11

张丹,生于1989年,遂宁人。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在读。

 本文已授权

诗歌做到了什么?

——读黍不语的诗

 

张丹

 

我们如能将对象放进与他人的比较中,便能见得其自身的美学。黍不语不是迷恋语词的诗人,须知,借重修辞的诗人以词语为命运,在诗里发明新的词语和妙喻,一定量地制造语言的历史,便蕴含了他们来到诗的使命,他们据此可以算作语言的魔法师。黍不语也不是一位性别意识显著的女性诗人,以诗为生命中具体的身体或爱意赋予形式,强调其作为女性的在世性,并散发出一种悖论式的强大之柔弱。黍不语同时也并非是一位纯粹思辨的诗人,黍不语在一间单位中从事行政性质的工作,哲学阅读不多,并不存在向诗歌里转换某种作为前见的哲思。……这样一直比较下去,我们会发现,黍不语的诗没有承担什么具体的价值使命或伦理因素,仅仅就是些诗而已。

这样的感觉指向了纯诗。关于纯诗的概念,向古典,指向抒情诗,向西方,则指向了象征诗。就黍不语的诗歌本身来说,其真正力量(或纯度)在于,她的诗歌都在向同一事物(如果我们把那些隐而不显的真理和规则也都称为物的话)汇集,她的诗共同就是一种象征形式(类似于保罗·瓦雷里声称的音乐)。在其象征之中在场的是对人贯穿一生的主题(并非具体的主题)的洞穿,以及对生命的整体性终究失落的慨叹。正如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在《当前时代的图像》开篇指出的那样,当代哲学的怀旧倾向在于哲学家们自以为发明的“忧郁的崇拜”。崇拜的对象是那些业已丢失的价值之物,而这一对象最终指向了“当前本身的丢失”。然而他接着指出,这一切早被诗人谈论了。与记忆的全体无法获得一样,任何对当下的索求也可能致使失败(成功的案例通常具有一次性和时效性)。故我们前面说的纯诗的感觉,在其象征之下实际充满种种悖谬和自反,当中不仅有时间问题(时间造成了有限性),还在于人的肉身本身的非透明性。其中在场的是人们难以以日常语言言及并且言明的生存的真相。这就像是说一个人生活的轨迹从来不会是简单粗暴的直线,而是线团,但总归是一根线。

现在,我们扯住了诗的线头,就从诗去厘清吧。

 

    一、完整孤独的发现

 

        后来我们离开人群,走向各自静僻的道路

        我知道有浩大的倔强和动人的孤独

        在我们内心深藏

        在我们完整的严肃的内心,种植着一棵

        无穷之树

        他轰鸣般的阴影日夜提醒我们的来路

        为我们展开比生命还要广阔的阴凉

 

        一生中很少的时刻,我们和他人

        在树下相遇。一生中

        更少的时刻

        我们和他人,偶然地

        度过短暂的一段

        并为曾向他默默凝视,流下永恒的泪水。(《树,兼寄玉珍》)    

 

这是一首赠给同行的诗歌。从“兼寄玉珍”的题词看,其目的在于沟通与交往,以及对一份热烈友谊的珍视。然而,这首诗却在一开始指向了人与人交流的不可能性——“我们离开人群,走向各自僻静的道路”。当这首诗脱离了那种社会学上的关系之可能时,一种主体的绝对孤独随后呈现——“我知道有浩大的倔强和动人的孤独\在我们内心深藏”。这里要问的是,孤独何以成为了“完整的严肃的内心”所必须依从的宿命?这要求我们在这里对孤独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准确地说孤独是一种现代体验。作为词孤独虽然从古至今都在,有贯穿历史的永恒命题的意义,但不同时代,人的孤独感来源并不一样。在古代,人对孤独更偏向于外部理解,在诗歌及诗论方面产生了以诗人与知音、诗人与立言、诗人与自然等解释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的命题。及至现代,孤独作为一个问题才完完全全指向了内部,指向了人生存的全面——主体的孤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受制于现代社会的规划设计,内心的风景不再跟自然的风景对应,主体内部、主体与世界,主体间关系呈现出平面化、破碎与疏离的样态。在此形态上,孤独成为人之必然。主体再度向客体世界和其他主体敞开也是建立在主体深入理解和认同了主体之孤独的前提下的。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理解这种矛盾:为何一首寄赠朋友的诗歌,却以绝对的孤独作为起始。

这时,题中作为象征物的“树”开始发挥其功能。据学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考证,象征本意指“记忆的残片”,是“主人给来访的客人以所谓的‘结识纪念品’”。这个纪念品的特征乃是被一分为二,主人和客人各留下一半。供数十年后,双方的后裔藉此可以确证父辈曾相认过。因此,象征,是一种记忆的符号,也是一种凭据,其特征是其残缺。因此,伽达默尔得以进一步证实道:“这种残缺部分预示另一个与它相符的可嵌合的、复原为整体的部分,它也总是被寻求的、复原为整体的另一半亦即属于我们生活的不完善部分。”这意味着,文学艺术中,象征物作为残剩,指向了人的可经验世界整体存在的可能性;象征带来了人对自身有限的超越。现在来看这棵树,生长在“我们完整的严肃的内心”,内心何以成为了完整的?现代性将人的认识向内反转之后,主体成为认识的唯一场域,人们不再向自然寻求某种情绪或情感的对应物,而是把自然和别的外部事物一样,单纯视为认识的对象。因此,内心在现代主体层面是其全部。而与之对应,内心的树那孤独与畸形的比例,形成了遮蔽外部世界的阴影。不仅如此,这棵树沟通着主体的过往和起源(“提醒我们的来路”),涵盖着主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并且已溢出了生命(历史)的有限性(“为我们展开比生命还要广阔的阴凉”),它提醒我们,心灵意识到了整体与永恒秩序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只在孤独中最大限度地留存了迹象。

接着,这首诗,引出了一个现代诗人承受着的极其重要甚至是不堪其负荷的命题:如何从普遍的孤独中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心灵的孤独何以如此暗含完整的可能性,正是从人与人关系的破碎引申的。这让人想起柏拉图(Plato)在《会饮篇》中借助阿里斯托芬之嘴讲出的关于爱的绝妙寓言,大致意为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球形的人类有四条腿四条手臂正反两面皆是头部,这样的人类由于精力充沛竟想去冲撞天神。天神一怒之下,将原本完整的球形人类分成了两半,其中一半活了下来,另一半则因为皮肤不足以包裹身体而死去。我们现在如是的人,实际上是残缺的半人。这样的人,带着曾经完整过的记忆,想要寻求到另一半,可是绝对契合的另一半已在分离时的裸露中死去,因此人所寻找到的,总不能全然地与自己融为一体。因此,人只是在结合时,才偶一体会到完整的感觉。爱作为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有所不同,其不变的本质则在于,人们爱,总带着一种超越有限性而通向无穷的意义冲动,但完整的不可能性,导致了永远的孤独,因而孤独似乎才是完整,才是本质。而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已经放弃了爱,也就等于,他们承认了孤独的完整性。诗人于是认出这种孤独,“并为曾向他默默凝视,流下永恒的泪水”,凝视对象的有限性,对应着泪水的永恒性。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完整与永恒只会在可能性之中,很多时候这种联系沟通的努力在诗歌中是通过绝望而不是温暖的面貌呈现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所倡的否定美学之含义。因此,在这里,孤独并不是美的享受和对象,而是美的受难,由永恒的泪水去承担和滋养。

 

    二、过往与救赎

 

        十三岁时我在田埂上第一次

        停下来

        那么认真地抬头,看

        像受着某种神秘指引

        我指给嘻嘻哈哈的同伴们看

        干净的,高远却又仿佛伸手可触的天空

        天空中正变幻的白云

        第一次感觉到,我们身处的茫茫世界

        第一次,我们站在泥土上,没有想晚餐,作业,农活,巴兮兮的土狗

        甚至屋后角落的墙洞里,我们偷藏的一两颗糖

        我们都拼命地伸手

        拼命地指,那些四面八方的白云

        我们说那片云是我。那片云是我。那片云是我……

        突然之间

        我们相互紧紧地拥抱,继而流下泪来

        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热烈的荒凉

        在十三岁的田野

        第一次

        看到了我们将要为之渡过的一生。(《少年游》)

    

黍不语正是那种凭借诗直击了思的诗人,我们在这首诗中更进一步地指认。我们现在来到黍不语的另一首《少年游》。迄今为止,我们并不是要以某些概念或理论去把握黍不语的诗歌,或是去沉淀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印象,而是要试着回答:何以如此?诗歌做到了什么?《少年游》在我看来,是黍不语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显然意图突破必死者的界限,取回生命的决定性经验(童年剧本),因而仿佛先于死亡看见了自己的一生。换言之,没有攫取过过往和死亡(历史和虚无)的人,则是无法意识到生命的完整性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历史哲学论纲》一文中认为人对幸福的期许总是建立在生命历程前定于人的时间。他写道:“能够让我们心存觊觎的幸福,之存在与我们曾经呼吸过的空气之中,之存在于我们曾经与之交谈过的人群之中,只存在于原本有可能委身于我们的女人身上。”这也就是说,在对过往的认识中,包含着我们对幸福的前理解,也包含着我们能认识到的幸福的全部可能性。进一步,对必死生命的救赎,发生在对过往之于现在的把握之中。

诗人选中了十三岁的一个出神的时刻,既然是出神,那么时间在其中便成了一种无效物。在这个出神的时刻中,诗人进入了敞开的世界(免于死亡的永恒之中)。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在其震撼人心的长诗《杜伊诺哀歌》的第八首中为读者描述了这种纯粹的空间,其纯粹之根本在于时间与死亡的消失。在这个空间中长期存在的乃是植物与动物。按学者程抱一(Francois Cheng)在《与友人谈里尔克》中的理解,动物和植物正是由于不知有死,故能无所畏惧地生长,尽情释放最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绝对的生存。其次,能够偶然进入这个空间的,是天真的儿童和坠入情网的恋人。《少年游》中,诗人向我们展现了她进入这一空间的路径和情状。其路径是“某种神秘指引”,将她带向高处的永在:天空。与之呼应的,是一个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能被认识的“茫茫”世界。此处,空间涌现,时间消失。与时间感相关的一切,进入了遗忘:“第一次,我们站在泥土上,没有想晚餐,作业,农活,巴兮兮的土狗\甚至屋后角落的墙洞里,我们偷藏的一两颗糖”。这就像《哀歌》第八首的第一句“造物的目光专注于敞开者。\唯有我们的目光似乎已经颠倒。”同为造物,人的注视在这里却发生了一种颠倒。人为时间及时间所带来的有限的日常所役使,因此是不可能久存于自由无死和生机蓬勃的敞开世界的。在这个纯粹空间的世界中,诗人和同伴仿佛将自己的生命也视作了一种无生命整体的形式。在我看来,白云作为水气的聚合体,每一朵都分享同样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可以全然合为一体(这一点与肉身的生命有更为根本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一朵白云即代表云的整体。肉身的不透明性和隔绝性消失了,取而代之是永不固止、不断沟通融合的白云,“拼命地指,那些四面八方的白云\我们说那片云是我。那片云是我。那片云是我……”

中断突然发生,时间与肉身重来,目光再度颠倒。敞开世界再度为时间意识遗忘和遮蔽:“我们相互紧紧地拥抱,继而流下泪来”(死亡与有限再度回到生命),并“感到从未有过的热烈的荒凉”(窥探过了完全融合的可能性,产生了对完整的渴望,无法对肉身的不透明和隔绝性视而不见)。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生存最基本的悖谬和真实,人一生的挣扎,实际上已经寓于其中。热烈的荒凉之本质在于每个人都是孤独而有限地存活在世上,却不可避免地想要寻求不可获取的完整性。或者可以这样说,之所以是一种热烈的荒凉,是由于敞开的世界永远处于在场状态,但同时也是一种隐而不显的状态,生命的历史性确实造成了对无死空间的遮蔽,但遮蔽与去蔽在有限性中却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依靠创造不可能再得到最清晰的拯救,但创造向我们提示了存在及其可能性。

我们在前文引述本雅明时,涉及到了幸福与救赎的关系。诗人在回忆中选出这一经历,从而认识到幸福的可能存在(无限的空间)和人生在世必然的失败(即使一切都成功了,却依然不可战胜死亡)。这之中,最为可贵的,乃是这样一种依靠回忆去洞穿生命的命题的意识。生命从某一年龄(最好是中年)开始,一分为二的。来到这个年纪,生命中越近发生的事,越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造成一种空无的背景。那些生命伊始的记忆,却开始在背景中涌现。从这里,人作为一种纯然历史的存在,渐渐发现了生命之真。对时间中的自我,谁建构得越精细,谁就越接近于对他生命命题的洞穿与完成。当然,永远无法完成。幸而来自过去的空气和天空中,携带着幸福的可能性,依然包裹当下的我们,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

 

    我们暂时完成了对黍不语的两首诗的理解,这两首诗是我从她的多首诗中挑选出来,部分原因也在于想要借助于阐发过程去理解我自己的命题。分析黍不语的诗歌实际上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她的诗歌已将思展现得相当明晰。她的感受力又是那样一击即中,明白无误。毋宁说她的诗歌,将我们引向了对一些基本命题的再次发现。在最后,我们不由得又回到最开始说的问题上面,当代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曾在其探讨创造与批评的当代关系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一种颠倒,他说本应承担救赎功能的批评(旧时人们通过阐释和注经的方式来进行预言)现在成为了创造,而本应创造的诗人,却转向了拯救的工作。在黍不语的诗歌与我的批评之间,事实恰是如此。


黍不语,八十年代生于湖北潜江。获《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青年诗人奖、第三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长江丛刊文学奖诗歌奖、诗同仁年度诗人奖等。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十月》杂志社第七届十月诗会。湖北省文学院第十二届签约作家。著有诗集《少年游》、《从麦地里长出来》。

请朋友们多多支持“青春”诗人,购买诗集可加诗人微信,谢谢!

不语微信号:sby191

祝朋友们中秋快乐!!!

汇集:

送信人三周年 | 你还没有收到信?

送信人二周年汇总

送信人2019年1-3月份集锦 | 一人一首

送信人2018下半年集锦 | 一人一首

送信人2018上半年集锦 | 一人一首

圣诞礼物来了  |  送信人精选短诗集

春节专辑:最好看的信来了

情诗专辑 | 多希望,你离开之后  你还在。

写下即是永恒

评论精选:

林荣论于海棠的诗歌  |   生命跃动与诗性思维调变

彭一田  |  一首诗歌是如何产生的?

吴小虫:荫丽娟诗歌阅读札记  |   抒情诗歌现代意义的生成

于坚   |   在金华谈艾青

白雪   |    阿麦:广通河畔的歌者

伽蓝读诗:读窗户的诗歌兼说诗歌中的光线

诗论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论诗

奥登   |  大诗人的五个标准

潘桂林   |   从断裂抵达圆融

读诗   |  两人读诗

翟永明论写诗12条

麦豆读诗   |   每人一首诗

还有更多的窗户纸

张枣   丨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红亚坪    |  灵魂里一件庄严的东西——读牧斯的诗

三人读诗   |   在时间中沉潜的诗歌

张黎读诗

张枣   丨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红亚坪 |   读若小曼的诗

帕斯 | 要理解一首诗的涵义,首先是倾听这首诗

丽敏读诗    |   仿佛一种沉睡

洛夫 | 感受诗歌之美

陈超  | 好的诗歌,像真佛,是有“后光”的

弗洛斯特:论诗的形象 | 诗歌创造形象,这形象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霜白   |   一些画,一些话之二(孤独)

爱伦·坡:诗歌原理 | 诗是有韵律的美之创造,诗的惟一裁判是审美力

庞培  |  诗歌的觉醒

川端康成   |   诺奖演说谈禅悟之美

查尔斯·西密克 | 诗七条和诗十首

阿米亥   |   是什么使我写作?

艾先    |   从北京到西藏

张鹏远诗学笔记十条  丨  学会减肥,才能成为一个好胖子。

顾城   |  学诗笔记

庞培   |   杨键:葬礼归来

洛夫谈诗

巴山丘庄   |    刘敬魁诗歌评述

米沃什访谈  |  诗的艺术

青蛙读诗 | 中国人不需要月亮

马克•斯特兰德《保持事物的完整》译读

歌德   |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李敢  | 札记三则(二)

李敢读诗 | 生之枯萎

耶胡达·阿米亥谈诗歌艺术

读茨维塔耶娃

远伦读诗  |  春阳不负开窗意

张远伦:神是人的最高人性

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诗人呢?

如果春天还使你孤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