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好儿”与“叫好儿”:“不顾剧情的噱头从来是廉价的”

赵晓东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戏剧的演出,幕间鼓掌是舶来品,具有中国特色的则是在演出进入到高溯中,台上精彩,台下叫“好儿”,欢呼不已,京剧的演出尤其如此。


 观众的喝彩或鼓掌,演员名之“得菜(‘彩’的谐音)”。演员要下“好儿”来,称为“奔菜”。自得之情,可想而知京剧名家对“要好儿”十分讲究。一场戏绝不能“奔”不下个“菜”——那说明演出水平低下;可一场戏又不能到处是“菜”——那就给得太足,近乎“拍卖”了。


 当然,更不能拼命找“菜”,那种不顾剧情的噱头从来是廉价的。马连良说:“演出不因观众鼓掌与否而受影响。”这不是无视观众,而是讲艺术家要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

 

 时下的戏曲演员对“要好儿”颇为注重。其中一些人已经到了非“要好儿”不算完的地步。



《安居平五路》马连良饰诸葛亮


 比如唱段,或拔高,或拖长,或凭声带共鸣,或者干脆用电声放大,虽被视为“拉警报”亦不悔。而像余叔岩在《搜孤救孤》中“娘子不必太烈性”的“美声”唱法,像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听宫娥在殿上一声启请”的优美的〔反四平调〕,似乎难以听到了。


 比如武戏,或加高桌子翻下,或玩命摔“踝子”“僵尸”,有惊有险还有挂彩负伤。而像杨小楼在《长坂坡》中演活了赵云的“武戏文唱”,像盖叫天在《恶虎村》中的美如雕塑的工架身段,大都因不易直接“要好儿”,而不大时兴了。


杨小楼、刘砚亭之《长坂坡》

 

 “好儿”是一种台上台下的交流、共鸣。演员演得好,观众给“叫好儿”,作为演的一方得到劳动后的收获,备受鼓舞,看的一方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加以宜泄,也是乐在其中的。


 但“叫好儿”应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倘看的一方不管戏演得如何,拼命找“好儿”,“叫好儿”,未免像刻舟求剑。


 演的一方不管情节、人物,一味以“要好儿”为终极目标,用《失印救火》中金祥瑞的话说,“好,就好”那就不再是艺术家,而有点儿像打把式、唱小曲的江湖艺人了。


(《京剧一知录》)


- 历史推荐 -


中国京剧的“戏报艺术”:表面进化,骨子里日渐衰落

梅兰芳和崔承喜1945年关于舞蹈的对话

许姬传:忆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梅兰芳先生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观赏梅兰芳《刺虎》之警卫记忆

京剧里的“走边”是什么?到底有几种形式?

说“捧角”:伶人红不红,都是命运际遇,不可强求

由昆曲衰落不堪,想到幼时所听梆子戏

梅兰芳先生教授《霸王别姬》之舞剑

谈听戏:不懂戏偏要听,就该老实规矩,不该台下起哄

北京停闭的戏园:随社会演变,不得不同归于尽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晚年的精品(记程砚秋老师的《三击掌》和《英台抗婚》)

谈四大名旦:“常有天赋嗓音极透亮者偏欲学程,实错误也”

老画家陈之佛先生谈京剧:“作画有工笔和写意,京戏也一样”

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1930年《戏剧月刊》征文揭晓第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