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俞振飞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在昔《诗》三百篇,篇篇可歌,迨汉而乐府兴,递及唐代,蜕变为词,至宋则词学极盛,迄乎元朝,词又变而为曲,被诸管弦,普及闾巷,于是通俗之效著剧,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


 昆曲之名,今人有谓昆曲非昆山人唱不能字正腔圆,至为可哂,与唱皮黄须学北京口语,同一谬论。


 昆曲格律严正,强调俱有定例,不能随意更动,虽百人歌一曲,如出一辙。然则何以分其优劣耶?则惟口法、唱法是也。今人学曲,不究深思,习曲者皆由胸无点墨之乐工为之按拍,满口土音讹字,四声阴阳颠倒,习者依样画葫芦,随声附和,只要能随笛唱完,教者之能事已毕。至于唱法、口法,不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但闻咿呀呜喑之音,令人生厌,故虽具绕梁,终非上乘。


俞振飞之《琴挑》


 徐灵胎《乐府传声》有云:“长唱有长唱之法,短唱有短唱之法,在此调为一法,在彼调又为法,接此字一法,接彼字又一法,千变万殊,非若律吕、歌诗、典礼之可以书传,八音之可以谱定,宫商之可以类分,滋阴之可以反切。全在发声吐字行腔过板之际,理融神悟,口到心遂,顾昔人之声已去,谁得而闻之,即一堂相对,旋唱而声旋息,欲追其已往之声,而已不复在耳矣,此口法之所以日变而日亡也。”


 徐著《乐府传声》一书,对于曲之种种,分门别类,剖析详明,惟于唱法一门,始终含糊其辞,实录唱法,只能口传神悟,殊难形之笔墨,我国艺术,无论书画、雕刻、歌曲,其理则一,凡一技之登峰造极者,其微妙之处,所谓针锋一点,似在若有若无之间,心领神会,存乎其人,孟子所谓“能示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洵为至理名言。


俞振飞后台扮戏

 

 吴中叶怀庭先生,妙解音声,尤工曲律,有清一代,昆曲界之伟人也。所刊《纳书楹曲谱》,至今流传,实曲乐之津梁,倚声之圭臬。其于唱法,集众长而独运,静究博奥,千古独绝。乾嘉之间,工度曲者,无不以叶派为正宗,一时歆动,众嗜同趋。咸同以降,皮黄渐兴,大夫士庶,以及梨园艺人,率皆竞尚弦歌,管曲至是而日趋沦落。顾至今日,益见人材消乏,大有云散风流之概,间有作歌者,亦不过依谱谐声,尽失古人之法,良可慨已。

 

 先大夫粟庐公,潜心曲学垂六十年,江浙名流,推知为俞派,盖传法于江南老曲家韩华卿、滕润之两先生,两先生者,固亲炙怀庭,而得叶派真传者也。鄙人夙承庭训,略识町畦,慨雅乐之式微,曾于吴中创办昆剧传习所,复于沪上设立昆曲保存社,传古调之遗音,博雅俗之共赏,后又集资经营新乐府昆剧院,不自度量,忘冀返古为新,力绍前哲。窃思近年昆曲之一蹶不振,固由于辞尚典雅,难入时宜,而其最大原因,莫甚于唱法失传。盖歌曲之所贵者,首在悦耳,声人心通,方能与聆者以美感,若夫出字不辨阴阳四声,强调不析抑扬顿挫,此即无法之唱,与贩夫走卒,叫喊吆喝无异,不独风雅扫地,且恐曲字美名,将渐趋与沦落矣。


梅兰芳、俞振飞之《游园惊梦》

 

 当代不乏博雅君子,对此雅乐,亟宜集会结社,力为提倡,于口法唱法更须礼延海内名流,歌坛耆宿,静授详解,阐发玄奥,庶使正始元音,骎骎乎由衰而盛,况乎世界文化,日趋进步。艺术一途,不分畛域,果能集中外专门学者,互相提携,则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岂非文化之造端,大同之正轨哉!

 

 (《立言画刊》1940年第101期)

- 历史推荐 -


梅兰芳谈昆曲《西厢记·佳期拷红》

昆曲种种:昆曲播音、昆曲画册与昆曲姻缘

论昆曲唱做之难:“稍不留意,便无精采”

啸庐杂谭:韩世昌与梅兰芳之昆曲皆不正宗

气力、功夫、艺术(韩世昌谈昆剧《思凡》的表演)

京剧舞台的规则:服装、道具、剧词均不计朝代

徐訏:“梅兰芳去世后,京剧的寿命从此结束了”

京剧与社会:“京剧是一种原始的粗鄙的艺术”

谭鑫培专记:“谭鑫培鼎鼎大名之由来,一般都说有六个原因”

忆梅兰芳先生:“偶与人间争富贵,万花齐首拜东风”

钻后台:“看穿了戏台,也就是看穿了人生”

王瑶卿谈唱戏:“一个演员,最难的是会听自己的唱”

“尖团字”究竟是什么?“半尖半团”的唱法对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