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连良首次来汉:十六岁嗓子正倒仓,所以不受重视

石受成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马连良第一次来汉是在一九一七年,出演于汉口大舞台。

 

 武汉市先后有两个汉口大舞台。一是至今犹存的人民剧院,位于友益街,在汉口老火车站附近,始建于一九一四年,当时还是茶园,名共和升平楼,二七年加以改建,更名为共舞台,三三年又重修,定名为汉口大舞台。此大舞台历史久,演出多,是许多京剧名角和老观众所熟悉的。


马连良

 

 还有一个汉口大舞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它的位置在今天汉口中山大道的北京路口,原为后城马路英租界大智门,开业于一九〇八年,是由赵子安等人合资修建的,还曾用过合记大舞台、迎仙大舞台、春记大舞台等名称,不过,观众仍习惯以“汉大”称之。它是当时汉口修建的最早的新式舞台,观众席开始有单独的座椅及包厢,舞台也比前此的“茶园”有了改善。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小孟七、沈月来、马德成、李桂芳、曹玉堂、杨四立、张德俊等在此连演数年,剧目除传统老戏外,还有《拿破仑》、《新茶花》、《恨海》、《宋教仁》等新戏。以后来此登台的还有孙菊仙、刘鸿昇、高庆奎、言菊朋(以“天涯旅客”名)、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等京角。二十年代初,汉口这座最早的新式舞台即被人收购,改建为盐业银行大楼了。

 

 关于马连良首次来汉,我是听黄家衡先生讲的。据他讲,因母亲喜欢京剧,他幼小的时候,即常随着母亲坐轿子去戏园子,渐渐也成了个京剧迷。在他十二三岁时,马连良和欧阳予倩一同来汉,在汉口合记大舞台演出。当时,马连良很年轻,刚刚出科不久,他喜欢看马连良的戏,每天都去,坐在同一个包厢的位子上。马连良的戏码排在欧阳予倩的前面,欧阳是个大近视眼,黄嫌他扮相不好看,总是看完了马连良的戏就走了。有一天,马连良的跟包到包厢找他去后台玩,他看完戏没敢去。第二天,跟包的又来,说是马老板约他去。到后台后,马连良问他姓什么,是不是天天看他的戏,又问他想不想学戏。黄说马的《宝莲灯》唱得最好,马就让他每天两点钟去,他就这么去了不到半个月,马教他《宝莲灯》的唱腔身段。临走时,马连良还送了照片给他,签名“马温如”,后来还通过两次信。


马连良、黄桂秋之《二堂舍子》


 黄家衡先生是武汉的京剧票友,曾与京剧研究家徐慕云合作编着出版过《京剧字韵》。我因参加修志工作,采访过他,时间是一九八三年九月,当时他七十八岁,据此推算,马连良首次来汉,应是一九一七年。黄家衡先生还说,抗战武汉沦陷时,他逃难到重庆、贵阳、昆明等地,因为生活困难,参加过流动演出的京剧班子,演得最多的就是跟马学的《宝莲灯》,因钦佩马连良,取了个艺名就是叫的“黄慕良”。

 

 关于马连良这次来汉,一九五〇年二月一日的《戏剧新报》中的“小史料”也谈到过,其记载为:“马连良第一次来汉口,是在一九一七年,当时在汉大舞台演唱……马那时嗓子正倒仓,每天仅唱头、二、三出戏,压轴是贯大元唱,所以他不受重视,第二次来是一九三七年,就大非昔比。”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信息来源看,马连良首次来汉演出的时间在一九一七年,剧场是汉口合记大舞台,应是没有疑义的。


(《艺坛》第一卷)


- 历史推荐 -


程砚秋收徒陈丽芳:安慰以往,鼓励将来

陈正薇:忆从梅兰芳大师学艺

欧阳中石:马连良的念白,可以说是“没有胡琴的唱”

马连良:我不是“义和团”那种“刀枪不入”的老生!

《奇双会》二事: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

《玉堂春》一剧之唱做:“耐人寻味,真百听而不厌也”

五十年代在武汉看程砚秋先生演出《锁麟囊》

梅兰芳谈旦角表演及《穆桂英挂帅》形象塑造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门外谈戏曲:“中国的戏曲,先天上受了古装的限制”

傅斯年:“就技术而论,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

《空城计》中诸葛孔明应自称“山人”还是“老夫”?

熊佛西谈梅兰芳:“好随便翻新,又不肯研究翻新的方法与原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