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王瑜 - 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综合组 三等奖

2018-04-28 外语教学网 蔡雷英语

英语课例

▲ 王瑜老师生授课视频截图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得主,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瑜老师的作品。


王瑜,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4年获安徽省“经典之约”首届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二等奖; 2010年获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安徽赛区二等奖; 2011年获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暨特别奖,全国总决赛综合组三等奖 。

参赛感言

我总在路上。 

比赛心得

都说岁月无痕,可回眸教学大赛始末的每个细节,至今还是那样真切。的确,我要感谢这次大赛让我有机会体味盛事、重视自我。我要珍藏的是一路走来的个中百味,有赛前的苦心筹备、赛场的风云变幻、赛后的反思收获。闯入上海决赛的分赛区冠军老师个个授课风姿卓越,我看到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活动组织、丝丝入扣的课程框架构建、举重若轻的超凡个人气场,很多选手在课题的剖析、深度的挖掘、知识点面的贯穿上让我欣赏到一堂堂有条理、有组织、有内涵的魅力英语课。两天的决赛授课中,大家尽情演绎自我的同时也必须直面比拼的惨烈,因为实力相当,所以总决赛的博弈更有悬念。说课环节的赛题 Chinese Humanism 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通篇纵贯古今、学通中西关于人文人本思想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境界的辩证剖析,文本本身的通彻理解就是对选手的考验,而如何深入浅出、条理明晰地组织有效课堂教学更具挑战性。我很欣赏压轴表演的靳奇老师的说课,他从容不迫的解读文本、严谨密合的教学步骤,更有充满思辨风采的中西方文化对比都让说课达到了内容和深度的高度统一。从赛场上的品评中我深受启迪,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力、课堂组织的呈现策略、教师素养的凝炼积淀。瞬间的精彩是隽永的学识修养的沉积啊!


回顾自己九个多年头的教学历程,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初始的摸索到渐进的明朗,我在不断思考如何整合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合理有效课堂教学。我深知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要基于对学生深切的关注。我充分调动各类信息资料以丰富课内知识并加以拓展。互联网、英文报刊读物、有声资料都是教学上的好帮手。同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争取实现信息的多元化、话题的开放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其中,尤以多媒体课件、英文电影、英文歌曲、英文新闻报道、英文短剧表演等深受学生好评和欢迎。在课文讲析中,我着重突出主题的探讨,加强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学习,尽量走出旧有的学语法、钻字词的教学局限。实践证明,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学方针是行之有效的。


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具备一颗慧心,拥有一片真情,我们会在彰显个性、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中感悟教育真谛。我要用艺术的教学打动我永远的观众——可爱的学生们!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627ui1rmm&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海啸教授点评 

本课是围绕一篇议论文的主题,即“诚实是否已经过时”这一问题展开的。为了突出本课的主题,王瑜老师在开始时运用了一个视频和一些漫画图片组织了一个简短的关于考试中诚信的讨论,并由此正式引入本单元课文的讨论。


对于本单元主题的讨论,教师首先从课文入手,通过对文章前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逐步引入主题、支撑、例证、数据等议论文写作要素,使学生从具象到抽象,明确轻松地了解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另外,虽然本节课只涉及课文的前三段,教师还在结束教学之前,将全文的结构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可以对课文整体有较好的把握。这显然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进行细节理解的同时不忘宏观结构这一重要的议论文阅读技巧。


本节课留给学生的书面作业看似非常简单,但却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围绕本单元主题及课文文体设计练习的思想。同时由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提到的作弊现象进行总结,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复习课文语言和内容。


王瑜教师非常善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赞扬、鼓励性的语言,对待学生不恰当的表达或存在语言错误的回答时,能够运用直接纠正、以提问的方式提示或引导、提供正确回答等不同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


本节20分钟的课程共包含4个部分,Lead-in,Global reading,Text enhancement,以及 Assignment。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安排。在时间分配上,Lead-in 部分用了7分多钟。在平时的教学组织中,用5到7分钟进行预热是比较合适的,但在总时间只有20分钟的情况下,将7分钟用于 Lead-in 部分就会占用太多后面主要教学活动的时间了。尤其是所用的视频和漫画均没有提供语言输入,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帮助也十分有限。另外,为了体现“综合课”的特点,王瑜老师运用一个听写活动来介绍关于语言测试的一些背景知识,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可惜的是,这个活动与前面的课文分析衔接得不是太好,出现得比较突然,显得有点脱节。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62083mdqk&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秦秀白教授点评 

参赛者之所以未能获得更好的名次,主要归因于她对 Chinese Humanism 一文缺乏全面和透彻的理解,也与对林语堂的生平和贡献缺乏深入了解有关,尽管其教态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均属上乘。


参赛者的说课虽然十分流利,但由于对课文内容缺乏透彻的理解,说课时显得信心不足,致使整个说课过程显得缺乏条理。参赛者虽然一开始就想围绕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展开说课,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未能把握住说课的重点,思绪显得比较凌乱。由于缺乏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所以参赛者未能对课文含英咀华,反刍品味,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纠结于课文内容,最后导致超时,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虽然参赛者的说课不完整,但依旧能够看出:参赛者的教学经验是比较丰富的,能把握住“综合课”教学的真谛。她深知 Chinese humanism 对学生来说是个“tough topic”,所以数次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解惑;说课人还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文本细读,主张把拓展知识、增强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情操作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显然,这些教学理念都是非常可取的。其中提到的“Text enhancement”这一教学环节更值得我们借鉴。


在回答问题环节中,参赛者反应机敏,应对自如,但失误较多,有些话语不够切题。假如参赛者能对课文含英咀华,反刍品味,假如参赛者对林语堂的生平和业绩了解更多,凭借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其现场表现定会更高一筹。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