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功才:词语的秘密-包谷泡儿
包谷泡儿
文/谭功才
儿时事能在移动硬盘里储存下来的,就格外清晰,像弥久愈浓的陈年包谷酒。那炸裂的包谷泡儿,就像片片雪花肆意飞舞,又像一次次的腾空烟花,闪耀夺目,而后又在逐渐下落的过程中,倏忽消失。消失过后,我们分明还沉浸在先前炫目的光辉里,久久不愿离开。
如果不是过年,是难以享受到包谷泡儿的,而在年成尴尬的境况下,想吃包谷泡儿就更是一种近乎荒唐的奢望了。其实,做父母的也想吃。妈在说“包谷泡儿涨势不好,吃哒太可惜”的时候,就已经表达了她对生活困境的百般无奈。同样是吃下肚子,做法不一样,产生的效果截然有别。将包谷磨成包谷粉子,用筛子除去糠皮,拌水经过前后两道蒸功夫做成包谷饭,一升包谷的面饭一家人足够一餐,而炒成包谷泡儿后,最多只够两到三个人吃,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包谷泡儿根本就不能当饭吃,只是一种零食。
如果家家户户都在大张旗鼓地炒包谷泡儿,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年关逼近了。取下晾晒在吊脚楼头的吊籽坨包谷,去掉包谷棒子尖那些略显细小的包谷籽,选出颗粒大而饱满的炒包谷泡儿,炒时拌沙。沙是细沙,得经河水反复淘洗,抓在手里就立即从指缝隙间往外流的那种。如果沙里还有泥土成分,就会黏在包谷泡儿上,嚼的时候不但味道不佳,还会顶牙齿。将河沙放进锅里,用茅草之类的渣渣草草不断往灶里添加,使河沙升温到一定程度,这就将晒干的包谷籽放进去,不停地搅和。少顷,包谷籽开始爆裂。如果温度拿捏到位,且包谷籽干爽,它们就一边爆裂一边跳舞。先前还是金黄的包谷籽,眨眼间就魔术一般变成一片黄白相间的疏松花果了。
更多的时候,大多数包谷籽都变成了“哑炮”。这与包谷籽本身无关,也无关农人是否勤劳,而是这个季节出了毛病。这是一个与贫瘠预约的年代,包谷的命运和它主人休戚相关。那些被炸成轻飘飘雪花一般的包谷泡儿,一出来便被我们抢了个精光,剩下的便是子弹一样名不副实的包谷泡儿了。
生活总是这样,当有了相对丰富的小吃后,我们就暂时忘记了物质的贫乏,甚至糟蹋起包谷泡儿了。衣服的荷包或是裤兜里都装着包谷泡儿,闲时,就信手掏出来,阴吃一颗阳吃一颗。有时不小心撒在地上,也不愿捡起来。母亲就骂我们说:“抛天撒地的!我看你们是不晓得挨饿的日子哒!”父亲教育我们要“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想有时”。我们挨过饿,但我们没记性,或者说记性好忘性大,总是记不住父母的唠叨和教训,挨打不久就又好了伤疤忘了痛。
一口好牙六十多岁的爷爷也喜欢吃包谷泡儿。鲍坪好多老人都有一口好牙齿,一定与牙齿平时极少的工作量有关,当然与鲍坪的水也不无关系。牙齿和石磨一样,越是打磨就越显露出非比寻常的光辉来。石磨不利,还可以用錾子钻,而牙齿一旦损坏就很难修复。爷爷时常在吃包谷泡儿的时候说:“我这副磨子快得很啊!”包谷泡儿在他嘴里嘣嘣作响。他比喻做事情容易或者干脆,就说“像嚼包谷泡儿一样”。
爷爷还说,如果还能够嚼得了包谷泡儿,证明没有完全老化,得再过上一段阳世。炒过后的包谷泡儿,虽然经过牙齿的反复磨动,依然坚硬无比,一般的胃显然无法承受,而爷爷年轻时去四川背盐所带的干粮,不是包谷泡儿,就是包谷泡儿面。多年的背脚生涯,历练出了他强大的肠胃功能,和随遇而安插柳成荫的生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生活稍有好转,我们对包谷泡儿的味道就开始挑剔了,总觉得那味道太单一,质地又坚硬。母亲就学戴家坡张家伯娘的手艺,将包谷架火猛煮一直到裂口,然后再蜜上白糖晒干。买不起白糖,就用糖精水来替代。最后的工序才是回锅。加工后的糖包谷泡儿,不仅味道更好,而且原先的那种干脆变成了爽脆,令人倍加喜爱。
刚进初中那会儿,乡里来了个专门炸爆米花的。一斤大米可爆出一蛇皮袋的米花。包谷也一样涨势良好。那小摊贩坐在公社门口的场坝里,面前特制的火炉上就摆着个圆圆长长的铁钴子,且有个风箱,左手不断拉动风箱,右手缓慢转动着那个铁钴子,使钴子肚里的包谷籽均匀受热。那明晃晃的炭火屎在风箱的鼓动下,尽管是大白天,也一样看得清楚一明一灭。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看者,大都是名副其实的看客。一块钱炒一斤,一样难倒了不少庄稼汉。
我的注意力或许已经转移到了爆米花之外。我在担心着一旦铁钴子爆炸起来该会产生什么样可怕的后果。每次爆米花出炉时那爆炸声格外镇堂,即使在三四里之外的鲍坪也能听见。一听到这种声音我的心便为之颤抖,直到听过许多次之后,我才在一个好心人的施舍之下,得以品尝到半机械化爆炒出来的那又大又圆的包谷泡儿。
缓慢成长逐渐让我远离贫困的童真时代,无论是用铁锅爆炒包谷泡儿那沙沙作响的细微声,还是铁钴子爆炒时那巨大的爆炸声,在我远离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个遥远的山村多年后,还在记忆中时不时泛起岁月的沉渣。
—END—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微信
15387283292
喜爱美食点击阅读原文,文章不错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