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经导读》 |
编者按: 三月的桐柏山,山花盛开。在春光明媚的龙潭湖边,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印度佛教思想史》继续上课。这是学习资料与课堂录音,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兴起与佛陀的一生。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常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上学期《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人间佛陀的一生 请查看: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一、乔达摩佛陀的诞生 二、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禅观修持 三、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进行禅观修持,最后得古仙人道,成等正觉。有人听到“仙人”二字,以为是中国道家修仙术,其实,不是。大乘佛教的汉译佛经源于古印度梵文,为适应中国文化的需要,翻译者用了汉文词语。那么,什么是古仙人道呢?请看《杂阿含经》二八七记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上述经文可知所谓“古仙人道”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古仙人道——八正道 八正道(梵aryaṣṭāṅgika-mārga,巴ariya-a-ṭṭhaṅgika-magga,藏ḥphags-paḥi lam yaṅ-lagbrgyad)是佛陀灭除烦恼后,所确立的修行方法,称为“古仙人道”,据《杂阿含》第二八七经所说,也就是四谛中“道”的内容。 1、正见(梵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正确的知见,如:缘起中道、四谛等理则为先、为根本,就如同黎明前的曙光一样(《杂阿含》第七四八经)。 2、正思惟(梵saṁkalpa,巴saṁkappa):是透过正见,建立的正确思考,引发寻求解脱的意志力。 3、正语(梵vāc,巴-vācā):是正当的语言文字表达,避免言过其实的欺骗,搬弄是非与言语暴力。 4、正业(梵karmānta,巴kammanta):是正当而不伤害有情(不杀,不盗,不淫)的合理行为。 5、正命(梵ājiva,巴同):是依正业原则,来维持生活。 6、正精进(梵vyāyāma,巴vāyāma):就是四正勤或译为四正断,即已具备的善,应该继续努力保持;未生起的善,应该努力的去做。已有的恶,要决心断除;未有的恶,要小心防范,不要让它生起。 7、正念(梵smṛti,巴sati):是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的念头,就是“四念处”。修习四念处,明白自己肢体(身)、情绪(受)、心念(心)、见解(法)的变化。 8、正定(梵samādhi,巴同):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从近分定,到初禅,到无想定等,能导入解脱的禅定。禅定时,用心的两种: ①止(梵śamatha,巴samatha):入定,心一境性。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之根,修观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把烦恼之根拔出。从八正道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 戒: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
什么是正见呢?正见又分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什么是沙门的义务?(请继续阅读下期内容) |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 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http:/ dhamma. neibucon/ 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 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 index7htm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相关其它阅读: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正月初六】恭迎定光如来圣诞——燃千佛慧灯,令正法久住,照亮诸众生,趋向大菩提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问答
忆佛念佛:
清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