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编者按:
作为大乘汉传佛教徒之一员,最早接触到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法门”。所以,对于“念佛”一法,笔者非常欢喜,认真修习过。后来,留学澳洲,在殊胜的因缘里方便闭关,一心一意阅读《大正藏》、《南传大藏经》、以及印顺导师全部著作、圣严法师著作时,特别留意念佛法门的来源及其演变。
今日,有道友提问:“念佛法门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
笔者就与大家分享学习“念佛法门”的一点心得,仅供有缘者参考。
祈愿佛陀正法久住,众生离苦得乐!
释行愿 合十
关于念佛法门,印顺导师在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中说:“念佛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但特别发达起来是大乘佛教。念佛法门的发达,与十方佛现在的信仰及造作佛像有关。……进入大乘佛法时代,形成了不同修持法,不同目标的念佛……分为称名、观相、唯心、实相四门。”
一、称名念佛
(一)早期称名念佛法
称名念佛法是修行者专心称念佛陀“十大名号、十力、四无畏等佛陀的修行功德,例如:佛陀十大名号是:
1、如来:梵tathāgata译多陀阿伽陀,乘如实之道而成正觉之意。
2、应供:梵arhat译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者。
3、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
4、明行足:梵vidyā -caraṇa-saṃpanna 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5、善逝:梵sugata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6、世间解:梵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7、无上士:梵anuttara诸法中,涅槃无上,一切众生中佛最无上。
8、调御丈夫:梵puruṣa -damya-sā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以种种方便法,调御修行者,使之证得涅槃。
9、天人师:梵śāstā deva-manuṣyāṇāṃ教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众生解脱烦恼。
10、佛:梵buddha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
十一、世尊:梵bhagavat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
注意:佛教诸经论中,仅列举十号,把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把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
(二)持名念佛
称名念佛,又作持名念佛、称佛或念佛,修行者口中称念佛之名号。例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云(大正2·804a)说︰“便发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
《法华经》卷一(大正9·9a)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称名念佛”主要是佛弟子表达自己皈依佛、赞叹佛德、求佛加被之意,为修行佛道中最极简易又多利益之行持方法之一。
关于称名的功德利益是禅修者,以此“佛随念”的念佛方法来排除自己在“禅观修持中”的诸多障碍、逆缘。例如:《摩诃止观》卷二“示常坐三昧法”(大正46·11b)云︰
“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哭悲笑则畅,行人亦尔。”
(三)念佛三昧
称名念佛修行者,如法修习,可消灭过去、今生之重罪,证入“念佛三昧”,得见胜相,终得往生其佛之刹土。例如:《观无量寿经》(大正12·345c)中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又《弥勒上生经》(大正14·420b)说︰“若一念顷,称弥敕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四)念弥陀佛
称名念佛时,依行者所修之相,可分定心、散心二种。此中,证得三昧,住止定心而称名为“定心念佛”;若以散乱之心称名,则称“散心念佛”。
在汉传大乘佛教的国土,由早期的“佛随念”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的发展成为只单一的“称名念佛”法,最后变成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持名念佛法”:念阿弥陀佛名号,於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二、观相念佛
修行者修习的“观相念佛”分为二类:
1、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行住坐臥等色身相;
2、念佛五品具足、十力、四无畏等功德法身相。
三、唯心念佛
唯心念佛是依《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上-下)中说:
“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皆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有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乐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严格的说,这是念佛三昧中,从观相而引入实相的过程。
四、实相念佛
实相或诸法实相,玄奘译为实性或诸法实性是“如、法界、实际”的异名。《中品般若·三次第品》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其中以“諸法无所有性”念佛,是分为五阴、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随形好是念佛的形像;戒众、定众、慧众、解脫众、解脫知见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念佛的功德。
五、总结
关于念佛法门,综上所述可知,“念佛法门”是自力而非他力,以戒、定、慧三增上学为基础的佛陀教法之一。
至于,近来有弘扬弥陀净土的某些法师,一直强调念佛为“他力信仰”,这种说法与佛陀所教导的自力念佛法门,去除贪瞋痴三毒,趋向生死解脱,有了根本性的差异。
须知:佛陀教法是自力自依止,清净、一味、解脱法。倘若有人把自力的佛陀教法,变成他力信仰的大神天堂教,那就完全违背了佛陀教导,与佛陀正法背道而驰,这是我们修习念佛法门时,修行者必须注意的地方。
最后,祈愿念佛者证入念佛三昧,花开见佛悟无生!
另外,关于念佛文章内容,请参看本平台相关链接:
忆佛念佛: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五;《普曜经》卷八;《观佛三昧海经》卷三、卷七;《悲华经》卷一;《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十七、卷二十;《法华经》卷七;《法华经文句》卷十下;《中品般若·三次第品》;《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上-下)中;《弥勒上生经》(大正14·420b);《观无量寿经》(大正12·345c)中;《摩诃止观》卷二;《法华经》卷一;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
————————————————————
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相关其它阅读:
忆佛念佛:
杂文荟萃:
行愿法师: 建寺安僧风范千古,不舍众生乘愿再来——悼念常应法师
佛教历史:
【佛史】部派佛教之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印度佛教史》课程十
【佛史】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传承及大乘佛教萌芽——《印度佛教史》课程九
【佛史】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经结集与僧团分化——《印度佛教史》课程八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清净声呗: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护法: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佛经导读:
【佛经导读】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转法轮经》导读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云水随笔:
【随笔】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给禅修道友的一封信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三)
佛门 礼仪:
支 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