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法是救世之光】——佛学的两大特色

印顺导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佛法是救世之光】——佛学的两大特色

这里说佛学的两大特色,不是说佛学只有两大特点,而是从两大特色,指出佛学不同于一般宗教、学说之所在。一般说:信佛、学佛,信仰佛菩萨的福德、智慧,崇高、伟大;理解佛法的义理精深。但主要的要使我们,如何理解佛法,正确通达人生真义;指示我们向上向善,生活纳入道德轨范,与佛菩萨同样的进趣于究竟,理想的境地。

宗教之优劣、高低、是非,姑且不谈。它能引导我们迈向人生平坦大道,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肯定了这一根本原则,才能从宗教中获得真实的受用和利益,也才能表彰宗教之真义与价值。

一、信仰与理智的统一

由于人类的个性各各不同,其习性,烦恼,要求,爱好,就有千差万别。重感情的人,大抵是慈悲,信仰心切;重理性的人,则理解力强。这一偏颇的发展,不能使信仰与理智统一,往往发生流弊。例如:情感重,偏于信仰,则有信无智,狂热的盲目信仰,趋向迷信。这种反理性,排斥智慧的态度,不是佛法所取的。相反的是着重理性,对任何一切,事事怀疑,毫无信仰,抹煞道德价值,否认真理、圣贤的存在,终于走上反宗教的路子。这一危险性的歧途,小则个人的道德行为无法建立,大则整个社会皆蒙受其害!佛法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即是此义。

佛法主张信智合一,如何合一?能否合一?这就要对佛法中信仰与智慧,先有一番了解。信仰的特征,是对于所信仰的对象,生起一种钦敬仰慕之情操。任何宗教徒,均有如此信仰生活的经验。这种信仰,若缺乏理智思考和抉择,就不能称为理智的信仰。佛法中信仰,是透过考察与分别,了解到信仰的对象,具有真确(实)性,功(德)性和功用(能)性。例如佛弟子对释迦世尊的敬信,必先通达到释尊确实示现过这一世界,他具有崇高的智慧德相和那伟大救世利人的慈悲大用。佛法中的信仰以理智为基础;从理智出发而加强信心,从智慧体认而陶冶的信仰,理解愈深切则信心愈坚强。这种信心能引发我们向上向善,不但对信仰的对象上有「高山仰止」之情愫,而且进一步也想达到同一境地!

常见一般对佛法颇有研究的知识分子,理解力虽强,但缺乏信仰,所以佛法不能在他们身心中生根,更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这样的研究佛学,是违反佛教精神的。因为佛教生活是包括了信仰要素,有了信心才能涤除内心烦恼──贪、瞋、我慢。信心犹如明矾,放进浊水中,浊水不得不净。信仰心切,内心自然清净。人生现实社会苦恼重重,信仰能使我们空虚苦闷的心境,获得愉悦,安定和充实。这如一无知孩童,流浪街头,饥渴寒冷,彷徨无依,在焦急绝望中,忽然找到自己的母亲,安定快乐,因为深信能得到衣食的饱暖,以及母爱的慰抚。所以信仰的生活中扬溢着喜悦,轻安和充实!倘若未经过自由思考,理智陶冶,则其信仰永远跟在他人走,所谓「他信我也信」。这种宗教狂热,只是自我陶醉,属于盲目的,反理智的迷信。佛教的信仰经过智慧观察,在信仰中不废理性,故无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的弊病。当然佛法信心的过程,有深浅不同的层次,而一般所见的佛教徒的信仰,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真义。

智慧的特性是自由思考,智慧的作用是了解认识。人类智慧的领域已扩大到星球,这证明人类知识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也可说明了传统的一切不一定可靠。因为在人类吸收外界知识时,已有很多的错误成份,知识的来源是片断的,点滴的,当眼见耳闻吸收知识时,外界与内心皆渗杂了一些错乱性。举例说:我们见外境时,同时就不能知道内心,因此被外界诱惑,心被物役,不能作主,贪、瞋、邪见,接踵而来。佛法说:人类的知识,胜过一切动物;上天下地,似乎无所不知,却不能了解自己本身,这是认识的偏差。又如认识外界时,也不能彻底通达。现象界之一切,无不是无常变化不居的,但在我们主观认识中,总觉得是永久如此,绝对如此。所以常人的知识,不正确的成份很多。一般人以为真理在我们心外,所以终日向外界探求,或外在有一形而上之本体,作为我们信仰对象,但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佛法智慧的推求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真理不从外得,认识了自我,把握住自我后,由内向外,扩大到人生现象界,以外界作为自我体验之印证。这如一个耳聪目明的人,知识丰富,一切不需他人帮助,就能辨别清楚,如此才能智信合一。其实智信不相违背,否则,不偏于信仰即重于智慧,信智不能调和。因为无信仰的智慧,是偏重于物质的智慧,结果是反宗教。没有智慧的信仰,是偏重于情感的信仰,结果是反理性。佛法是信智合一,信是充满理性的,智是着重人生的,自力的;信离颠倒,而智有确信。能够这样的去了解,体验,实行,则人生前途才充满了无限光明。

信心的修学方式,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其过程中虽有浅深的不同,但最后是信智统一。

第一是信顺,内心不存有丝毫的成见,而以理解为基础。因为胸中一有主见,则不能信顺他人或接收真理。举一浅例说:甲与乙彼此感情不和。乙有了错误,甲以真诚心忠言劝告,但乙胸有成见,不但不肯接受,而说是恶意谤毁。反之若甲乙毫无成见,或感情很好,那即使甲以粗言相对,乙也能甘之如饴的。所以丢开了主见才能信顺真理,这样信心才能清净(与三慧中闻慧相应)。

第二是信可,或称为解信,经过信顺后,接着就对于所信的对象上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它确实如此。认得真,才信得切。通过耳闻眼见,再经内心思考(这与三慧中思慧相应),求得系统的认识,认定它确实无谬。

第三是信求,这一阶段是经过智慧思考后采取行动,希求获得。如去山中采矿,经过勘定后,知其地实有石油,确信无疑,即可开始凿掘了(与修慧相应)。

第四是证信,由于不断的修习,体悟到真理究极与最初所信的毫无二致。如开矿者,继续的开掘,终于发现到大量石油(这与现证慧相应)。佛法说信不排智,智以信成,达到信智合一,这与其他宗教的信仰大大不同。

佛法中的智慧从自证而来,因为一切知识必须以人为本位,了解到人生,把握此人生的智慧,再去观察宇宙现象界,才能通达无碍。若以为智慧从外界获得,只能知其表面,不能彻法源底。约智不碍信说,在事相上,佛陀曾亲证到世界无量,众生无数。科学不发达时,人们对这种看法是非常怀疑的。但到目前,以科学仪器视察,证明太空中是有无数星球。科学愈昌明,愈能证明佛法所说是千真万确。约信不碍智说,在理论上,佛说缘起,无常,无我等,在现实人生中,我们处处可以体验到这一永恒不变的理性原则。这一信智不二的佛学,是其他宗教所不及。

 

二、慈悲与智慧的融和

佛法常说“悲智双运”,这证明佛法中悲智不可分开的。慈悲的内容与作用,大抵相同于中国之仁与西方之爱。但慈悲不仅是同情,关怀,而且是符合真理的。所以说:无智不成大悲。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道德无慈悲即无法建立。道德准绳,就看慈悲之有无。慈悲心也就是同情感。举例说:我们见到他人遭遇苦难时,内心油然生起关怀,进而以其所有,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给予他身心安乐和慰藉。这就是慈悲的表现和实践。不过,一般人之慈悲同情只限囿于自己的亲人,不能推广于他人。最明显的例子,做父母的见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时,内心的忧愁焦虑超过了子女的病苦;只恨不能以自身代替。这一伟大的慈爱,普通人只能施舍于自己的子女,而不能普及到他人的子女,因被情爱所束缚,封锁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能超出。儒家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家要人“冤亲平等”,这无非希望我们扩大同情,增长慈悲。要想悲心深切,先应明白人生真义(以智慧去观察)。佛法说缘起,人是群居动物,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资具,均由社会广大人群:士、农、工、商所供给,生命财产,由军政、法律所保障。明白这相依相成之缘起的道理,即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约我们无限延续的生命说,过去无量生死中,我们也有很多父母亲属,眼前现生的父母我们要报恩,过去的父母兄妹我们也应报恩。所以佛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们的慈悲心,不是为一家一族一国全人类,甚至要扩大到一切众生界。大乘佛法特别强调素食,不杀害众生,原因在此。同时佛法中讲慈悲,不是施予,而是一种报恩。与智慧相融的慈悲是契合真理──自他缘成,相依相存。

一般宗教讲博爱,总以自我为中心。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这种强烈的独占的排他性,除属于自己外,一切皆要毁灭,阶级爱的底里,露出了残酷的仇恨!佛法中慈悲是冤亲平等,对于冤家或不信者,虽一时不能度化他,待因缘成熟,自然可以摄化。依宇宙因果自然法则说:自作自受,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可以赏善罚恶。如人爬楼梯,自己不小心,就会摔跤,一切自己负责。佛法讲善因得善报,恶因得恶果,有人不明因果法则,以为其中含有功利观念,殊不知佛法讲善恶,根本原则建立在合情合理人事种种关系上。符合道德法则称之为善行,自有好的果报;违反情理的,损人害己的恶行,自会召感苦痛的后果。这不是功利,而是社会人群共同循守的自然法则。如此才能鼓舞人们道德心行,提高道德生活水平。

一般宗教之爱,因为缺少智慧,故爱有范围。佛法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佛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由于大乘佛法以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为己任,若缺乏大悲,即不能成办。

人类各各习性不同,重于理智者,则个性孤僻,不能乐群;重于感情者,又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均不能称为完美理想的人生。佛法以智信合一,悲智融和为人生之正鹄。信仰,智慧,慈悲为大乘佛法三大心要,均衡的发展,由凡夫位,次第修学,进达于最后究竟的佛果。人生旅途,仅数十寒暑,我们应利用这短暂的人生,以此理想完善的蓝图,来庄严此人生,升华此人生!(印海记)

—————————

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延伸阅读:

声呗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庆祝佛诞,沐浴佛恩——恭迎四月初八浴佛节

《佛胜吉祥偈》— 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声呗】礼敬佛、法、僧三宝

胜利护卫偈,安住常精进

梵音清流——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法讯】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讲座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宣方教授:当前南北传佛教交流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陕西省佛协副会长明舒上师诬蔑本公众号的声明

【问答】看相算命与佛教啥关系?——百劫修相好,佛三十二相

远离附佛传销邪教,自净其意勿非法!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导读:

【佛经导读】——《佛说善生经》

【佛经导读】——《沙门果经》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教导读】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座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空慧自在——《心经》导读

 色身三昧化閻浮,普門示現度群迷——《普门品》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随笔: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文殊菩萨妙吉祥——恭迎文殊菩萨圣诞

清明哀歌·忆

【清明】请为祖先诵经增福

【问佛访道】- 杀人者被人杀,骂人者被人骂

【生死之学】觉悟之路,死亡的艺术

【云水日记】——生命的女性禅修者

【随笔】清净光明,道在那里

【随笔】为骗子买单的人

【旅澳日记】高僧来过——神通、业力、净土

【忆】梅花香雪

【正法眼藏】狮王独踞紫云霞,百兽潜踪畏爪牙

【问道】身归清净域, 心老白云乡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说四圣谛,导向苦止息

【法义】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的中心思想和特色

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礼仪:

【佛门礼仪】听经闻法须知

【佛门礼仪】来自佛门的温馨提示

【佛门礼仪】- 藏传佛教入寺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 礼敬法宝,智慧如海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佛门礼仪】- 皈依证明师的资格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门礼仪】 汉传佛教僧俗称谓礼仪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 善男信女进入汉传佛寺的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 汉传佛教僧俗称谓礼仪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门礼仪】—佛法从恭敬中求

版权所有,请使用者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