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佛说苦圣谛,就是悲观与消极吗?你如何理解?
编者按:
这个学期给佛学院学生上《印度佛教史》时,讲到《转法轮经》中,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初转法轮三转四谛,度五比丘,说四圣谛、十二因缘。为方便学生学习,我把授课资料发布到本平台,与大众分享法喜。
有人提出:“佛教真是悲观与消极,四圣谛中,苦圣谛首先被提及。请问,你如何理解?”
在四圣谛中,佛陀所说的苦圣谛是果,集是因。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把八年前学习《印度佛教史》的一篇旧文供养大众。文章仅为个人学习心得,给有缘者参考。
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众生离苦得乐!
释行愿 合十
缘 起
有人批评:“佛教真是悲观与消极,因为佛教谈苦,苦谛首先被提及”。针对这种误解,我们有必要对佛陀教导的“苦谛”进行一番认识,以消除这种误解,导入佛陀正法,令众生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人生如此多苦痛,从何而来?
苦的根源是什么?
如何解决它们?
我们认真学习佛陀教导的四圣谛法后,能够如实的去实践,依教奉行,就能去除我们身心的烦恼,让我们的心灵自在、安详,离苦得乐,趋向正法,走向解脱。
一、苦是生命的本质
有人批评佛教是非常悲观与消极的,因为四圣谛苦、集、灭、道中,苦谛为第一。那么,是不是不谈苦,苦就不存在呢?其实,生而为人谁没有感受过生命的痛苦?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不论是什么肤色,什么种族的人,人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种种不同的苦,所谓:人人皆有苦,苦苦不相同。
苦是生命的本质,不是因为佛陀说人生是苦就是苦,不论佛陀说还是不说,苦都是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当中。苦谛,梵语duḥkha-satya,巴利语dukkha-sacca,四圣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duḥkhārya -satya ),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圣者观之,生起苦怖之心,由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
当然,佛教不否认人生苦乐参半,有苦有乐。然而,乐可以分为:有染的乐与无染的乐。有染的乐是有漏的、有烦恼的乐,只有圣者证悟的涅槃才是真正无漏之乐。
佛教对苦的反应,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是如实的正观。通常人们对于苦有四种反应:
1、乐观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否定苦,浑浑噩噩的以苦为乐,不想对人生做真实的了解,他们属于非理智的乐观主义者。
2、悲观主义思想的人:屈挠于苦,被苦折磨而对人生是苦采取消极待命的态度,听天由命,不能积极的认识苦,超越苦。
3、以苦为由,残害身体作为解脱的邪见者:他们提倡苦是人生所需要,把苦合理化,掩饰苦,残害折磨身体,做无意义的种种苦行,以此来达到解脱苦痛的目的。
4、佛教否定以上三种邪见,主张认清苦、苦的根源,知苦、灭苦,趋向解脱。
为什么佛教要说苦?这是佛陀慈悯众生的缘故。我们可以从《杂阿含经·大医王经》卷15.第三八九经中了解佛陀说苦的意趣: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的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CBETA,T02,no.99,p.105,b10-12)。”
这段经文大意就是:用大医王作比喻来说明佛陀因为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四圣谛,可以对世间之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的根本进行对治,令苦根源究竟断除,与未来世永不复起。由此可知,佛教说苦是为如实知见生命的本质,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二、苦的含义
什么是苦?苦,梵语duhkha 之意译,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
《清净论道》中说:苦具有嫌恶(du)与空虚(kham)二义,在身心有苦、乐、舍等三受之时,苦指身心所感之苦(广义),配列于五受、二十二根之苦,而可分为身感受之苦(狭义)与心感受之忧两类。“一切行皆苦”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
三、苦的种类
苦有多种,主要有:
(一) 二苦:自己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之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二)三苦,梵语tisro-duḥkhatāḥ: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1、苦苦(梵duḥkha-duḥkhatā),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
2、坏苦(梵vipariṇāma-duḥkhatā),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
3、行苦(梵saṃskāra-duḥkhatā),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即见世间一切无常而感受其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俱舍论》卷二十二)。
又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学派将世间诸苦分为三种:
1、依内苦(梵ādhyātmika -duḥkhatā ):由风热痰之不平等,故生病苦即身苦;又怨会、爱离、所求不得而生之心苦,属于依内苦。
2、依外苦(梵ādhibhautika -duḥkhatā ):由世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
3、依天苦(梵ādhidaivika -duḥkhatā ):由寒热、风雨、雷霆等种种天之所为所生之苦。《金七十论》卷上。
(三)四苦: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
(四)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是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1、生苦,有五种:
(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4)出胎,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2、老苦,有二种:
(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3、病苦,有二种:
(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4、死苦,有二种:
(1)病死,因疾病寿尽而死。
(2)外缘: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5、爱别离苦:谓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6、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7、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8、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以上资料,参考(《中阿含‧分别圣谛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
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别出以下八苦:寒苦、热苦、饥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五)十八苦: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六)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瞋、痴等三种心苦,可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临命终时,其苦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称为风刀苦。此外,诸经论所举苦的分类甚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有百十苦之说。
四、离苦解脱之道——四圣谛
由上述苦的含义、苦的种类而知,苦是以生俱来的,从我们的肉体、精神到我们整个人生都是苦的呈现。佛教说苦,更多是指无常,因为人生的无常变化,所以,生命才时时感受到逼迫之苦。
那么,一切众生苦痛的根源是什么呢?
众生痛苦的根源,苦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渴爱——自体爱,妄执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以及种种欲爱和对人生的错误见解,即佛教批判的二种邪见:断见与常见。就是这些苦因,造成众生生命的种种苦痛。由于佛陀深知众生生命的苦痛,才慈悲教导众生离苦解脱之道——四圣谛。
苦谛,梵语duḥkha-satya,巴利语dukkha-sacca。四圣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duḥkhārya -satya ),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圣者观之,生起苦怖之心,由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
四圣谛中的谛,梵语satya,巴利语sacca,审实不虚之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分别圣谛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
(一)苦谛(梵duhkha -satya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二)集谛(梵samudaya-satya ),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三)灭谛(梵nirodha -satya ),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四)道谛(梵mārga -satya ),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当我们对四圣谛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我们对自己生命中的苦痛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病源在什么地方,如何依照佛陀的教导去解除烦恼,观察自己的心念。只有对生命的苦如实的了知,找到苦的根源,并对症下药,老实服药,才能要药到病除。
由上论述,可知苦是生命的本质,佛教对苦的反应,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是如实的正观。佛教否定盲目乐观、悲观等邪见思想,如实的对人生进行观察。佛陀从不以乐园欺骗、蒙骗众生,也不以罪恶来恫吓众生,只是引导众生知苦、灭苦,趋向解脱道,导向涅槃。
参考资料:
1.《佛光佛学大词典》
2.《俱舍论》卷二十二
3.《中阿含·分别圣谛经》卷七
4、《杂阿含经·大医王经》卷15.第三八九经
————————————————————
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相关其它阅读:
忆佛念佛:
杂文荟萃:
行愿法师: 建寺安僧风范千古,不舍众生乘愿再来——悼念常应法师
佛教历史:
【佛史】部派佛教之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印度佛教史》课程十
【佛史】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传承及大乘佛教萌芽——《印度佛教史》课程九
【佛史】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经结集与僧团分化——《印度佛教史》课程八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清净声呗: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护法: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佛经导读:
【佛经导读】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转法轮经》导读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云水随笔:
【随笔】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给禅修道友的一封信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三)
佛门 礼仪:
支 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