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夜睹明星,在菩提树下悟什么——《印度佛教史》课程七
夜睹明星,悟什么
夜明星稀,
静静地坐在,
菩提树下思考:
为何释迦牟尼佛?
在菩提树下,
七七四十九日,
禅观、修持、证悟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
今夜静坐,
我远望星空,群星闪烁
为何却不能证悟?
世尊在菩提树下
禅观修持是什么?
其心路历程为何?
世尊在菩提树下
悟了什么?
阅读《阿含经》
了知释尊在菩提树下
进入四禅,除诸结使
自识宿命,以二力故
降伏魔众,观十二因缘
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行愿
今天的《印度佛教史》课程,我们接着上次课的内容,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菩提树下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成佛。”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到底如何证悟的?悟了什么?其详细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佛经中“释尊在菩提树下,证悟无上菩提”的相关记载。
一、正观生死流转之因
上次课程,给大家介绍了太子“观十二因缘而成佛道”,据《长阿含·大本经》卷1说:
“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据《杂阿含》287经卷12说释尊在菩提树下正观:
“我忆宿命 ,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注释3)我作是思维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注释4):谓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处,缘六入处〔有〕触,触缘〔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以上是佛陀如实正观生死流转的十二因缘,由此深知生死的由来。
二、正观生死还灭之因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维,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维:‘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维,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这是释尊逆观十二因缘的思维教证。
三、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dvadaśānga-pratitya-samutpāda,巴dvādasānga-paticca-samuppāda,藏rten-cin% h!brel-bar h!byun%-bah!Iyan-lag bcu-gn~is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据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一书所载,分别略释如下︰
1、无明(avidyā,avijjā):即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不了解
佛教之根本思想的世界观及人生观。无明的反面,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2、行(samskāra,sankhāra):即身、语、意三行,亦称三业。
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此行,不只是指错误的行为,也包含行为余力的习惯力。不管我们的行为经验是何种情形,均不会轻易地消失,一定会留下一些余力被保存蓄积起来,而成为知能、性格等素质。
3、识(vijñāna,viññāṇa):前面说明五蕴、十八
界的识,识即六识,是指‘认识作用’或‘认识主观’而言。此处乃指认识主观的六识。《阿含经》中,将“缘识有名色’的识,分为三种︰(a)入胎的识,(b)在胎的识,出胎后的识。若仅将十二缘起中的识,解释为(a)入胎的识(结生识),就会成为三世两重因果说的胎生学见解。但是就我们所知,原始佛教中的识乃指入胎、在胎、出胎后三者而言。
4、名色(nāma-rūpa):指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即缘起经中所言‘内识身,外名色’的名色一词。
5、六处(ṣaḍ-āyatana,salāyatana,六入、六入处):指眼以至意的六根。意即感觉、知觉的能力。
6、触(sparśa,phassa):即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者的和
合,亦即由根、境、识而有感觉,与由知觉而成立认识条件的意思。
7、受(vedanā):与五蕴中的受相同,意指苦乐等感受,即眼触所生以至意
触所生的六受。而六受又各有苦、乐、不苦不乐等三受。这些都是认识(触)后产生的苦乐感受,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又有很大的差别。如贪欲者是乐的感受,在瞋恚者则是苦的感受。此乃由于认识主观的识,不像白纸一样,而含有缘于过去的无明、行,所生的贪欲、瞋恚等性格的缘故。
8、爱(tṛṣṇā,tanha):译为渴爱,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可分为色爱以至法爱的六爱,或欲爱、有爱、无有爱的三爱。缘认识而起的苦乐等感受一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即是爱。也就是以爱来表示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9、识(vijñāna,viññāṇa):前面说明五蕴、十八界的识,识即六识,是指“认识作用”或“认识主观”而言。此处乃指认识主观的六识。《阿含经》中,将“缘识有名色”的识,分为三种︰(1)入胎的识,(2)在胎的识,出胎后的识。若仅将十二缘起中的识,解释为(3)入胎的识(结生识),就会成为三世两重因果说的胎生学见解。但是,就我们所知,原始佛教中的识乃指入胎、在胎、出胎后三者而言。
10、取(upādāna):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等四取。前面的爱,是指心中产生激烈的爱憎之念,而取是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亦即指“爱则夺取,憎则舍弃、伤害”的实际行动。或者可说是,由于身语的取舍选择行为。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身语业,均可涵盖于“取”之中。
11、生(jāti):指有情生于某一有情的部类,或指日常生活有某种经验产生。前者是指担负有情过去全部经验的余力(即知能、性格、体质等)而生。故每个人均具有一定的素质。后者是指以人的素质(有)为基础,而有新的经验产生。总之,二者均是自“有”产生新的“生”。
12、老死(jārā-maraṇa):在缘起经中,于老死之后加上了愁(soka)、悲(parideva)、苦(dukkha)、忧(domanassa)、恼(upāyāsa)。认为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总之,无明、行与爱、取、有等错误的思想、行为,一定会令人遭受到苦恼。以十二缘起为首的种种缘起说,也就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界轮回的一切苦恼,是由无明、渴爱等烦恼及行、取、有等业因而产生。
四、得古仙人道,成等正觉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苦),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释尊于菩提树下,深观四谛、十二因缘,经四十九日,于十二月八日黎明太子觉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成佛,时年三十五岁(或说三十岁)。由此,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梵bodhivṛkṣa)。佛陀的成道,给一切众生带来解脱希望与光明。
作业:
请简述十二因缘。
参考资料:
1、渥德尔《印度佛教史》
2、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3、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5、平川彰《印度佛教史》
由于微信平台只能发布半小时录音,为方便学僧学习暂且把资料放到平台上。喜欢学习的有缘者,请继续关注收听佛学院课程《印度佛教史》续集。
请大家聆听佛学院《印度佛教史》现场录音,分享法喜。
释行愿 2017、6、12
———————————————
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延伸阅读:
佛教史: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声呗: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问佛访道】赞佛功德殊胜行,自利利他皆吉祥—称赞佛陀十大名号
护教:
辱僧鞭尸谁之过?——由“万贤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校友群骂人”引发的思考
是欺师灭祖还是佛门阿Q? ——读净旻法师《评议印顺法师‘大乘非佛说’》
佛印:学习能忍法师“‘印老大乘发展论’论理中的十点思考”感悟
谁是凶手?——山东肥城暴打出家尼师强送精神病院的邪教黑幕,呼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传销及附佛邪教
【护教】向钱看何惧千夫指,昧良心顽抗反投诉——宝应县佛协强拆静修6庵、害死大士庵尼师与宁国寺僧人实名举报信
导读:
【佛经导读】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转法轮经》导读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金刚经》导读之一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导读之二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色身三昧化閻浮,普門示現度群迷——《普门品》导读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吉祥经》导读
【修慈】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慈经》讲座之三慈的功德利益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系列讲座之—恭诵《吉祥经Maṅgala Suttaṃ》
随笔: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礼仪:
支 持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