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方日记是精神的烛火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来自作者,摄于诺邓)


文学可以抚慰人心,

文学也是时代的一颗胎记。





在文学和思想的马拉松中,

勇往直前

                                         文/风铃



从今年2月下旬开始,每天夜里,看方方日记已成为我的睡前仪式。60篇方方日记,我读到了一个人民作家的善良与慈悲,正义与勇敢。方方日记就是精神的烛火,在特殊时期,抚慰了沉默的大多数人。我读完日记的终结篇后,正在伤感和不舍之时,看到了更多的惊喜和感动,持续六十天的读者日记接力,是全世界各地的读者自发的参与和修炼。这是无声的集结号,也是一股有力的回响。这些回响,在我精神世界的上空挥之不去,和2020一起,成为人生旅程中,最难忘、最痛心、最深刻的回忆。


我读完这六十篇的接力文章,也认识了六十个志同道合的文友,其中有一个90后,林中漫步人,鼓励我写日记记录生活。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我就把平时在电脑上书写的习惯,转换为在手机上写作。我坐地铁的时间写,散步的时候口述。我把日常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用于阅读、写作及思考。我今天盘点了这大半年来的阅读与思考,写了十万字的随笔,读了不少好书,我感觉我赚了——这是我参与接力日记的写作以来,获得的最大的实惠。


本以为六十篇接力日记结束后,就到了一首歌的尾声,正当余音缭绕之时,又有了“民声”系列的大合唱——这就像大自然的语言,有鸟鸣、有花香、有雨滴落下来的“滴答”声,也有阳光公正的照耀每一个暗角的“滋滋”声。这些声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听见的,只有心怀正义与良善的人,一辈子讲常识、讲真话、讲人话的人,把视角和胸怀真心实意地搁在“人民”身上,并有洞察、共情能力之人,才能听见的天地之音。当然也需要有对美的欣赏,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百味的淡然,对天地万物的明晰判断。这般气息的共鸣和灵魂的共振,方能听到大自然的天籁。


在自然之音和文学之音里,我听到了很多独特的乐曲。


“我相信我们的苦痛只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我知道我们的遭遇也只是这个时代变迁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坦然接受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但我们不能轻易倒下和认命。”这是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家真实的心声,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心灵的自我洗涤与自我重建——面对他人的不幸,我们是不是要学会同情?面对繁杂的处境,我们是不是要学会思考?面对时代的躁动,我们是不是要学会理性?面对必须的责任,我们是不是要学会承担?面对苦痛的人生,我们是不是要学会自救?


虽然我没见过翁勤学本人,但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良心与正气,宽厚与大义,谦和而又慈悲。他的思维,理性而不失温度,文字朴实却又饱满。我从文中读到了他对员工的仁爱,对底层民众的怜悯,对生命的敬畏。


我听到了“哪怕生如蝼蚁,仍然努力向光,生命力无限”的心声——每当夜幕降临,熙街广场的夜市登场,这烟火人间气就是生活的本位,大家在夜市里相互依偎,相互寻找前进的力量,和《家门口的早市》构建了一道文学和现实的晴空——“辛辛苦苦,热气腾腾,这是小人物的波澜壮阔,是淹没在人群里的微笑的生命不会被淹没的光芒,这是大美的人间诗”。


正如深圳小树所言,城市的文明需要人的生活气息。人类的文明本来就是由其乐融融的人间烟火组成,是人们的劳动创造的。允许摆地摊,只是回归文明的一种生活形态而已。地摊的回归,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民生。地摊,是我们的“零食铺”,也是我们的生活铺和生计的出口。


对民生的关注,就是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尤其是阳光很难照拂的地方,更需要我们去发现。于茗、静子、小英,她们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精神的残缺。我想到了史铁生和他的地坛,什么是生命的困境,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虽然受困于躯体,但精神的天空依旧辽阔,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高地是自己可以主宰的。从大地到天空,于茗静子和小英,用自己的勇敢、执着、坚强、真诚和对文学的追求,完成了精神意义上的飞翔。而“接力”、“民声”的作者高岚和编辑一枚,她们给于茗们以力量,用双手托举了于茗们的飞翔。


“我们还没长大,但幼小的心灵已种下仇恨的种子,种子在发芽,在臌胀,却无处发泄”的真实与坦荡;“解封后,多少武汉人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嚯一口热干面,好多人的朋友圈就是晒一碗面的幸福”的欢欣与安慰,我也期待去武汉看一场“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的动人场景;“我没有母亲的陪伴。生与死,花开与花落,只是开始与结束。但,又不止是开始与结束。”疫情下的数字,对麻木的人来说,仅仅是数字,但砸到家庭和个人,就是一生的伤与痛,苦与悲,“星星点点的野雏菊,轻轻地诉说着思念”,在天堂那边的绿蔷薇的母亲,一定听到了女儿字字啼血,句句带泪的呼唤。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和曾经一位血液病患者的家属,我深知等待鲜血对于患者是如何艰难”,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仁心和初心;也看到了“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尊重生命的教育,对生命如此珍贵,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的教育”的追问与审视。


也有“与学生思想碰撞而心潮澎湃,真正将教育润化于心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有人与人的心灵最终达到和解的《一声迟到了十五年的道歉》,饱含着真诚与深情;也有“小时候他是我的依靠,现在,我是他的依靠”的父与子的人间至情。


在那月光入水的晚上,八十岁的一砚翁睹物思人,父爱是船舱上一起做小木凳的身影,是牵着我的手走在田埂上的身影,是“心中供道德用的食物”的情怀,而《拥抱月光如水的夜晚》,是一代一代的文化传承,对父爱最有力的回应。


父爱还是“我用我的半生治愈着童年,他用他的一生抵御着曾经”;父爱更是“摆摊就是我家的家风,摆摊就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这个世界的苦难可以消解我心头的苦难,偶然之间的无意之举促成一些人福利的提升,也居然在自己的内心点起一丝光亮”。这天地之声里,有竹林风影如他名字一样清风亮节,透露出文气与儒雅的正义之声;也有“唤醒一些人心中的野性,也给藐视自然的人发出了一张黄牌警告”的警惕之声。


“应该谴责批判制造冒名顶替的土壤,严进困宽出的大学制度,以及只重视文凭不重视实力的用人机制”的反醒之声;有在亲人朋友面前是个女汉子,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哭过、累过、崩溃过的悲欣交集的一名普通母亲的心声。


有喜欢独立思考,喜欢把目光放在那些被冷落的人与事的高三女生的善良与勇敢;也有为得不到雨伞呵护,只能拼命奔跑的孩子的大声疾呼,也有“愿桥与路安全,愿人平安”的双手合十。


当很多同龄的孩子空余时间研究王者荣耀,刷着抖音快手,玩着直播视频,禹方已经从内寻找心灵的景深,他会结合当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独立研究作词和作曲。他像个工匠,字斟句酌,推敲旋律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我人生第一次自己在网上查资料学习编曲,不断琢磨、打磨,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最美》立体化,完成了编曲,把这首歌的旋律舞动了起来......”


禹方的父母,一个音乐人,一个资深媒体人,他们优秀的组合与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育,终会照亮禹方前行的路,“愿我们都可以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灵成长和生命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意义,对孩子从情操的养成、心灵的格局、精神的境界、艺术的认知等方面,都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正如我最近看的《傅雷家书》所呈现的,是父母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人文道德,为孩子树立了立人、立德、立言、立功的榜样。


“寂静的农村,孤独正让这些走不出来的老人,默默忍受着持久的无奈和心酸”,乡村老人的生活、病痛、孤独等等问题,是乡村的一道伤疤,活着仅仅是活着。青客的作品,有一种古典的,深刻的艺术气质,这和他喜欢独立思考,喜欢手机摄影,喜欢广泛阅读,喜欢深入田间调查,喜欢为弱势群体发声有关。他在揭示现实生活的同时,人文情怀在他的字里行间里呈现,就像乡村的本色,也是他文字和精神的内质。


同样关注中国农村,南宫踏舞的作品也是“在场”散文的样本,“我经常想起四姨来。愿天堂里没有寒冷也没有病痛,愿四姨在那里,也许终于能享受有饭吃,有衣穿,有钱看病不受病痛折磨的幸福生活”。乡村老人,身体除了剩下病痛,就是剩下孤独。我曾在今年冬天的一篇随笔里写过“老人如今住在村里,她在病房住院一周后,她坚决要回家,她说死也要死在家里,这样心里踏实一些,儿女拗不过她,只好随她的愿。一路上,我希望风小一点,不要雪上加霜,不要让老人疼痛加剧,不要继续把老人的头发吹白,皱纹吹深,记忆吹远。”而被我牵挂和担忧的这个老人,就是我的外婆,她在今年4月,让我的母亲没有了“妈妈”,让我也无人喊“外婆”。农村的老人,患病后在家熬,熬过了就是幸运,熬不过就是命运。


民声系列60篇,除了非虚构和散文,还有“愚石”的古体诗,我怀疑她的生活是被诗词歌赋浸泡的,我也在想象是怎样一个价值观稳定的女子,能写出如此磅礴的诗词。在我对她的生活与精神追根溯源中,我找到了答案——一个热爱生活,与万物同悲喜的女子,自然会用“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愚石与一枚园地的耕耘者三少爷的剑吟诗作赋等,架起了诗歌的彩虹。他们相互照耀,相互辉映,对一枚园地的审美赋予了诗意、诗情和诗心。


文字也很讲求亲缘的,它让接力作者和民声作者焊接在一起。来自五湖四的文学爱好者,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文学理想,他们被文字黏合,也被思想黏合。


这其中有争辩,有觉醒、有情义、有宽容、有探寻,他们不会就热点而热点,他们会反思当下热点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他们在对当下热点,对现实生活的发现与思考中,会以独特的视角、独立的审美,构建起高尚的人格与高贵的精神宫殿。他们更会以一颗悲悯、柔软的心肠,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


任何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都不仅是艺术本身,也不是对“现场”、“在场”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内心过滤和发酵后,形成一缕缕闪光的思想,去照耀摸黑前行的人,并形成一道道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挂满星辰。


这些文字和思想的火花,是大地上的精灵发出的和声,就像我的归园里的鸟鸣和风声,蔷薇和月季胞浆的声音,一粒种子的破土声和一粒春芽的拔节声,还有栀子花和黄桷兰的低语声。它们的音量很小,节奏舒缓,甚至很幽微,但不排除它们对大地的奉献,对季节的赞叹,对自我生命的圆满。


当然,连日的暴雨,我归园里的洋槐树的枝桠倒了。风和暴雨的力量很强大,尤其是风和雨抱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之势。它可以把往事吹走,也可以把历史吹来;可以把树枝吹断,也可以把生命吹止,但吹不走2020留给我们魔幻般的现实。 树枝的倒塌就是对暴风雨的抗议,也是对前进的道路中,遇到一些的分叉、分歧、龌蹉的行为和思想的抗议,但是树根还在,土壤还在,傲骨还在,希望就在。


如果说这些文章是树叶,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的土壤,它们的价值观就是对树,对大自然的情意。绿叶对根的深情会连成文字的森林,最终在文学和正义的天空里相遇,相知。


这些文字的背后,是时间的隐喻,是以一颗慈悲善良的心,一颗敏感、宽阔的心,去发现世间事、人间情。文学可以抚慰人心,文学也是时代的一颗胎记。文学的气场也是考量一个平台和一个媒体的编辑部的眼光、情怀、立场、正义和信念。


“爱的路上,我们意气风华”,“从今天开始,做一个靠谱的人”。从今天起,我们在文学和思想的马拉松长跑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写在“一枚园地”《民声Ⅰ》系列作品六十篇圆满完成之际。    


(写于2020/7/16)



【作者简介】风铃,重庆人。喜欢用文字记录当下,用摄影捕捉美好,用旅行丰富生活,用音乐和阅读净化心灵。微信公众号:风铃的后花园。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继续欢迎读者投稿。另,一枚园地计划近期开启《特稿·武汉故事》以及《特稿·说事》(口述家庭历史)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

  投稿邮箱 yimeiyuandi@163.com

  编辑一枚微信:mei94539 

(请务必注明“投稿”)


(本文编辑:荞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民声(60) || 一枚:从新得力,奔跑却不困倦 - 民声系列(一)编辑手记

民声(59)||贵州公交坠河:最后的警示

民声(58)||马老师和他的自救之策
民声(57) || 我敬你万千心碎还深藏一吻
民声(55) || 黄忠晶教授:也谈“三年自然灾害”——由任正非先生的话所想到的
民声(54) ||杨胜慰:撕裂,与“鬼吹灯”
民声(53) ||高考填志愿:你的人生考场,是每一天的思考与行为
朱国华教授:我们不能自居为真理的化身
朱国华教授:从今天开始,做一个靠谱的人
民声 (52) || 伞,会遮住淋雨的孩子吗?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