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如何在动荡时代下寻求出路?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二手时间:痛苦后的重新认知》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这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关于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曾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国美第契文学奖、波兰卡普钦斯基国际报告文学奖等奖项。2015年,因为她的“复调书写,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在动荡时代下寻求出路
1991年苏联解体,共产主义阵营遭遇重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获得了冷战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轰然倒塌,才让各阶层对苏联千差万别的看法真正释放。
《二手时间:痛苦后的重新认知》就从社会各个阶层的角度出发,看到普通民众对新生活的憧憬,知识阶层对本国文化精神的深度思考,军人阶层对苏联的无比怀念,让读者切身体会“苏联人”在长期稳定的生活过后难以接受社会的剧烈变革,政客们不顾底层的玩弄权术,以及在动荡岁月过后,对后来者的深刻启示。
你还会发现
· 苏联解体后社会各阶层的“新”生活;
· 俄罗斯人从苏联解体中明白了什么;
· 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岁月,给后来者留下来哪些启示。
一、苏联解体后,社会各阶层有什么明显变化
对于苏联解体,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了各种思绪和声音。无论上流统治阶级,中流的知识分子和各种组织以及其他的多数民众,他们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和体验都完全不同。
1.民众疯狂憧憬新生活
关于民众的反应,作者在书中直接引用了她与一位大学老师的谈话,那位老师说:“90年代末,学生们个个笑逐颜开。在我回忆苏联的时候,他们都坚信一个崭新的未来已经在自己眼前开启。但今天情况又不同了……如今的学生们已经领教和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不平等、贫困、厚颜无耻地炫富。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父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一个被掠夺的国家那里,父母们一无所得。于是学生们情绪激进,梦想进行革命。他们穿红色T恤,上面绘有列宁和切·格瓦拉的画像。”
从世界两大强国的领导阶层,到如今失去地位的普通政党,苏联共产党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一落千丈。尽管如此,共产党人在苏联解体中展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反差远远不如普通民众。但对民众来说,这就是天翻地覆的大事:一夜之间,苏联人不再互相称呼“同志”了,不再日夜遵循最高指示和统一思想了,男人穿上了西装皮鞋,女人露出了长腿高跟鞋,满大街都开始吃汉堡,听流行音乐。
这些服饰、食品和文化,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可对于1991年前的苏联人而言,这都是资产阶级的臭毛病坏习惯,象征着腐朽的拜金主义和肤浅的物质思想。无论是斯大林掌权,还是勃列日涅夫当政,一个苏联市民哪怕心里面默念一千遍“好想吃美国快餐”,手上也必须捧一本《共产党宣言》,嘴里还念念叨叨,让自己看上去很有思想觉悟。
可苏联存在了几十年,老百姓都没有怨言吗?当然有,作者笔下的苏联家庭厨房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一个聚居地里常常混居着多种民族的人,当这些不同背景的人走在一起时,他们都会表露自己对政府、民族问题、社会待遇的看法,但那毕竟是一个不容质疑领袖的社会,而且克格勃和秘密警察随时等着告密者揭发民间的异端言论。
这个时候,每个家庭的厨房就成了苏联人民表达政治见解最集中的地方,虽然对于党内的腐败问题和权力斗争,民众知之甚少,但在民间,大家对于苏维埃集权统治的愤怒早已经积攒到了临界点。所以苏联刚解体,民众们就像冲破牢笼的鸟儿一样,飞向了对面的自由主义和现代文化。
2.知识分子进行理性思辨
如果广大民众渴望打破枷锁,拥抱更加现代和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么俄罗斯
的知识分子则开始了对于本国文化和精神的深度思考。
从斯大林时代开始,苏联人就丧失了很多文化上的自由。相比于面包和黄油,普通民众可以稍微忽视下文化创作和表达的自由,但对有着精神诉求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种严格而窒息的氛围让他们生来就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距离自己的理想世界也越来越远。
本来,俄罗斯的民族精神里就包含了一种悲剧情怀和苦难色调。在这个基础上,苏维埃共产主义思想就成了最大的催化剂,让这些知识分子为了家国情怀和理想责任忍辱负重,心甘情愿地歌颂政府,歌唱理想。但是,伴随着苏联政权的轰然倒塌,知识分子们也陷入了彷徨和踌躇,之后的很多年,他们都在反复思考俄罗斯文化,反复探索生命的意义。
有一位名叫玛丽亚·沃杰肖诺克的作家,在她的回忆里,自己的童年就是在不断奔驰的马车和火车上度过的,哪怕后来长大了,她在面对呼啸而过的列车时,仍然会流下伤感的眼泪。等到她年逾不惑时,苏联解体,这无疑对她的个人信仰和文化见解产生了强烈冲击。
虽然苏联的解体,一些原本的领袖也被拉下了神坛,这个事实让一些知识分子明白了一个事实:斯大林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恶魔,他不过是一个世俗社会的政治领袖。苏联人之所以痴迷于共产主义精神,不只是因为意识信仰,还源于俄罗斯民族内心深处的苦难意识和救赎心态。
所以,知识分子们并不执着于攻击曾经的苏联领袖和共产主义信仰,而是仅仅思索变革之下的世道人心。
3.军人阶层对苏联无比怀念
苏联解体冲击最大的是那些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五十年前,他们都还风华正茂,把青春献给了莫斯科保卫战,并亲手葬送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而现在,人们对他们只有讥笑和讽刺,仿佛他们一辈子都在为一个邪恶帝国当帮凶。
但他们仍然无比怀念那个曾经强大的苏联,他们中有些人不惜以死明志,更多人则把自己的所有遗产捐给他们心爱的共产党。这种行为,在1991年之后出生的俄罗斯人看来完全近乎疯子。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1941年国破家亡的痛苦,不知道那一代军人为了打败横扫欧洲的德国纳粹,究竟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军人和普通民众不同,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抱怨,去思考过多的个人问题,有的只是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尤其那些经过二战淬炼的老兵,他们完全无法理解苏联解体后民众的狂热欢喜。
事情发生后,他们也没有跟随大流去批判列宁和斯大林,而是痛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多数老兵的心里,依然怀念着那个跟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二、俄罗斯人从苏联解体中明白了什么
作者在书中所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也就是说,很多受访对象经历了从苏联解体到新世纪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漫长的变革适应期里,俄罗斯人意识到,情况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列宁斯大林缔造的政府垮台了,但新的政府和新的社会问题同样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1.多数人难以承受长期稳定后的剧烈变革
在苏联的强势期,很多民族问题、意见分歧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并不突出,整个国家表面上还是黏合在一起的。当强势的政府倒台后,人民的确拥抱了一整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体系和文化生活,但很快,大家就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经济上,妥协亲美的戈尔巴乔夫被赶下台,信誓旦旦的叶利钦承载着大家的希望上了台,结果却让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
政治上,新政府想推行一系列改革,到头来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对于俄罗斯,西方世界依然采取疯狂打压,强力封锁的策略,完全没有向它敞开自由世界之门。
相比于新鲜的空气,俄罗斯民众承受的变革之痛更加真切,更加撕心裂肺。他们并没有快速迎来理想的生活,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依然遍布荆棘,俄罗斯复兴的道路也越来越渺茫。
2.打着民众旗号的革命,往往都是寡头间的权力游戏
苏联的经济体系一直偏向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不高,那些能够盈利的产业,都是以俄罗斯的石油资源、燃气资源和贵金属资源为基础的。苏联解体之后,把持能源产业的寡头和资本家第一时间跳了出来,号召人们抨击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共产党,拥护新生的政府。
起初,人们把这帮人视为新时代的改革先锋,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厚望。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寡头们只是在利用民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他们心里,只要自己的家族富可敌国,能够住豪宅别墅,购买欧美房产就够了,民众死活和他们毫无关系。
所以,当那批二战老兵识破这帮人的嘴脸后,就无比愤怒地发声:二战时期,我们捍卫的是什么?而现在,这帮阳奉阴违的阴谋家根本不值得我们牺牲!
于是,人们渐渐从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中清醒过来,开始客观看待苏联政府的所作所为。可是,寡头们玩弄权术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积重难返。直到普京就任总统后,寡头巨富们才有所收敛。
三、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岁月,对后来者有什么启示
1.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
从十月革命,到“八·一九”政变,俄罗斯人很愿意为了家国命运去作出一次次地尝试。
当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埋葬沙皇统治时,俄国人无比信仰共产主义;当戈尔巴乔夫灰头土脸地被迫辞职时,俄国人又对美式的价值观和文化兴趣浓厚。历经上百年的撕裂与融合,很多人也渐渐开始放下情绪,理性审视这片国土上的历史和人性。
作者通过反思发现,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有威权统治的传统。要想驾驭一个面积超过整个西欧,人口数量过亿的国家,形式上吵吵闹闹的松散民主似乎不大奏效,他们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英美等国信奉民主制度,并不代表俄罗斯也必须紧随其后。纵观俄国历史,凡是鼎盛时期,一定会有一个强力领袖的身影。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从斯大林到普京,概莫能外。换言之,西方式民主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思想土壤和文化传统完全不一样的俄罗斯,西方制度完全称不上良药,甚至可以说是毒药。
人类历史的发展固然存在普遍规律,但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宗教、地缘、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一定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很多俄罗斯人以为西方世界就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盲目地跟随美国一起抹黑本国政府之后,却悲哀地发现,所谓的文明世界并不关心他们的疾苦,人家只是想要摧毁一个强大的敌人而已。
2.执政者需要张弛有度
尽管我们认同了俄罗斯威权统治的必要性,但客观来讲,苏联政府依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一旦放大,就对整个国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单纯按照军事力量对比,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长时期难分高下。但是,美国不费一枪一弹,就让如此强大的苏联彻底倒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建政到落幕,苏维埃政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完全没有放松过。
冷战期间,苏联人无时无刻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社会组织体系,都一直处于战时准备状态。为此,大多数科学家和军人全身心投入工作,多数民众也在持续的紧张焦虑中消耗了自己的热情与能量。最终,整个社会还是撑不住了,在1991年末全盘散架。
所以,国家的强大还是需要由内而外的能量,如果持续消耗国民的财力和精神,哪怕你拥有最强大的军队,最严厉的法律,最高效的警察以及最有力的监控,依然无法阻止政权的衰落。
总结
对国家历史而言,2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对千千万万的民众来说,20年就意味着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苏联解体,上亿的俄罗斯人经历了从狂欢到失落,从偏激到理智的转变。20年,他们走到西方自由之门跟前,却又被拒之门外;20年,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失落和哀愁,也展现了绝对的勇气和担当。
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没有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传奇,只有不同阶层的人们一幕幕悲喜交织的故事。正如本书的封底所写:这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作为读者,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历史上宏大的叙述,而更应该把目光集中于那些创造历史的人民,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心情。毕竟,人类是可以共情的,总有些元素能够打通时空和种族的隔膜。(编辑:苗远洋)
帮您了解人性的14本书的其它13本书:
《卡夫卡的妄想》|心理治疗为什么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战斗?
上次推送内容: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人类行为背后有哪些心理秘密?
史记·循吏列传|当个好领导必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责、当好标杆和巧妙引领。
本次推送:
《二手时间》|如何在动荡时代下寻求出路?
《势不可挡》|鉴别和培养潜在破局者手册。
史记·伯夷列传|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创业无畏》|如何拥抱指数型机遇,创造乘倍效应?
《君主论》|秀才从来是干不过兵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机会。
《本质》|如何从项级企业家的成败中寻找商业的本质?
《超级版图》|建一座有墙的花园,还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颠簸行进?
下次推送: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精神焦虑症是怎么形成的?
《学习型管理》|如何运用“一张A3纸”管理公司?
《伟大的博弈》|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史记·吴王濞列传|刘邦当初为什么不除掉刘濞,永绝后患?
《压力管理心理学》|为什么越相信压力有害,越容易遭受它带来的不良影响?
《平台革命》|如何对平台实行有效的治理和监管?
《艾客》|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