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演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2016-10-07 李圆圆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25z56ljo&width=500&height=375&auto=0齐默尔曼演绎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导读:贝多芬的创作深刻地反映着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歌颂和渴望,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斗争精神。而其以“钢琴界的《新约全书》”著称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则是代表贝多芬那具有英雄性格的独特音乐魅力的重要篇章。本文重点解析其钢琴曲《悲怆》(Beethoven Sonata No. 8 Op. 13,Pathetique)。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代表人物,欧洲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伟人。时间、地点和个性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的脉搏最为敏感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在这一时期,他大胆地把理想主义引入到了音乐中,描绘出了战争与高尚的美。《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鸣曲之一,是他初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之作。在这首奏鸣曲中,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0936uk6y&width=500&height=375&auto=0巴伦博伊姆演绎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

一、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n)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逝于奥地利维也纳。其父为科隆选帝候宫廷的歌手,因嗜酒而影响全家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过了抚养母亲和两个弟弟的担子。11岁时随克里斯坦・哥特洛普・聂夫正式学习音乐,对贝多芬的一生影响很大。1787年春天,他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了31岁的莫扎特并受到赞赏。1792年,他来到维也纳,并向海顿学习作曲。这时,他作为一个钢琴家在维也纳家庭中,受到有势力的赞助者的欢迎。在这个革命的时代,他把王公们称作“高贵的乌合之众”,并迫使他们把他当作平等人和朋友来对待。贝多芬在更改了形式的赞助制度下发挥自己的作用,他没有依附于某个王公的宫廷,而是由维也纳的贵族用不同的方式资助他,也受惠于音乐会生活和音乐出版业的发展。然而命运向他提出了严重的挑战:1796年开始,他的耳疾逐渐恶化,至1799年便出现了第一次失聪。精神上的痛苦和对生活与创作的愿望在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冲突,但贝多芬战胜了自我,这成为他音乐中的英雄主题: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从平静到凯旋和欢乐的发展过程。在最后几年他完全变聋,他与出版商的复杂交易,烦扰的爱情,与侄儿令人痛苦的关系,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极为紧张的内心生活。 

二、贝多芬的奏鸣曲 

 奏鸣曲[意]Sonata原意是“被演奏着的或响着的”。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类型,因而我们也很难对这一概念做出唯一而科学的定义。奏鸣曲早在13世纪即已出现,之后经过了巴洛克时期和前期古典主义、后期古典主义,到维也纳乐派才得到了完美的发展。所以,人们通常公认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创作的古典奏鸣曲,为这种体裁的典范。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演奏套曲,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 

 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十分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动力,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超过了前人,创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人们习惯把贝多芬的作品按风格和年代分成三个阶段,这种分法通常不把他在波恩写的作品包括在内,即:

  1. 早期从1792年他到维也纳至1802年为止,共15首奏鸣曲;

  2. 中期从1802年至1816年,共12首奏鸣曲;

  3. 晚期从1816年至1827年,共5首奏鸣曲。

   第一阶段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时尚的古典主义风格痕迹,反映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但已显露出他与之不同的特点和独立性。他逐渐丢弃了小步舞曲,经常用谐谑曲来代替。有时,他完全省去了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写成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 

 美国音乐史家格劳特和帕力斯卡在《西方音乐史》中,以实例说明了贝多芬这些作品中的某些和声特点,八度的频繁使用及浓厚的织体等,有可能受启发于克列门蒂和波希米亚钢琴家、作曲家杜赛克。在贝多芬的笔下,奏鸣曲的宗旨和精神开始转变,他的每一首奏鸣曲都为听者揭示了一种个人感情――英雄的、欢乐的或悲剧性的。在他的创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表现个人的体验和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达到与人们沟通感情的目的。他说:“音乐应使人类的心灵迸发出火花”。他在奏鸣曲的内在涵义上所形成的变化,在他最早出版的奏鸣曲中已经形成,其中他对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公式赋予了新的意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47bzd1yy&width=500&height=375&auto=0李云迪演绎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三、《悲怆》奏鸣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 

 《c小调奏鸣曲》(OP.13)出版于1799年,贝多芬将其题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伯爵。这首奏鸣曲往往被称为《悲怆》奏鸣曲,这是贝多芬的出版者提供的,无疑经过他本人的允许。“Pathetique”原为一个法语的形容词,意思是动人的或令人感伤的。它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这首奏鸣曲的情绪。《悲怆》奏鸣曲是在贝多芬体验到将折磨他一生的耳聋的最初症状时创作的。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特征。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悲壮的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一开始便是一个级进上行的附点音符的音乐进行。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的音调在上方四度、八度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声。此外,强弱的对比与音区的变化一起运用,取得了最大的效果。一个下行半音音阶结束了引子,为后面爆发的滔滔怒潮做准备。速度处理上更加自由,但这个“自由”并不是无节奏的,而是整体节奏匀称统一的前提下,小范围的“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切忌夸张、过分,否则古典主义风格就会被破坏。 

  1.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从c小调开始,右手冲动的主题上升到最高音然后下行,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副部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个旋律是降e小调。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他的力度标记很多,而且起伏非常大,还经常运用强音记号(sf),渐强之后突然渐弱,不通过渐强而突然出现强音,强音出现在后半拍或弱拍上等,都是贝多芬创作的特色之一。第二个旋律是降E大调,左右手连续不断半音反向进行,这组音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在进入下一部分之前,使引子中的戏剧性主题再次出现,像是短暂的回忆。 

  2. 在展开部中,巧妙地把快板中的主部主题和引子主题结合起来,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比。当左手演奏旋律而右手弹奏震音时,两手起的作用变换了一个从高音F到低音C的下行过渡句引回了主调c小调。 

  3.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再现之后,副部主题的第一旋律以f小调出现,这样就有可能在第二旋律以c小调出现时配合主调的返回效果。 

 贝多芬除了运用上面提到的强弱与音区的对比外,还充分利用了低音部的暗色彩、完全和弦的丰富音响、快速音阶过渡句的辉煌性、持续震音的刺激性,以及随音高增加而缓慢增长的渐强所具有的力量。 


 第二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是著名的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慢板)。它显示了钢琴的歌唱能力,这既是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经过斗争后的人们希望得到心灵的慰藉,渴望宁静生活的情感流露。 

 主部主题清纯如歌,在简单的伴奏中,中音区奏出一支抒情的旋律。这个旋律所具有的内在情感和力量,使得19世纪的作家把这个慢板乐章形容为“慢板赞美诗”。第一插部在f小调上出现,透亮清澈的旋律比主部主题更加活跃,左手紧凑的和弦伴奏织体,使人感觉到作曲家的心情变得有些激动,是歌声引起他对欢乐生活的向往,还是美景使他沉浸在昔日幸福的情景中呢?在主部主题短暂的再现之后,紧接着出现了第二插部,右手上下跳跃的旋律和左手下行级进的曲调一问一答,仿佛作曲家内心的自问自答。旋律时而在高音区盘旋,时而又在低音区起伏,似乎答案就在眼前,又突然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主部主题的旋律以更为精美的形式再次出现,打断了作曲家紧张的思考。三连音的节奏织体有如温柔亲切的合唱音乐,突然的重音渐强和低音部深沉的戏剧性的琶音,使音乐增加了紧迫性。在结束部中,作曲家不由得从内心发出赞叹:“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美好啊!”婉转的旋律从高音区逐渐向低音区移动,歌声慢慢消失了,作曲家的心情也恢复了宁静。 

 贝多芬要求触键坚实有力、弹性十足,浑厚的音色、大和弦的充分利用,要求获得音响饱满具有穿透力的声音。而且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在某些地方不要把音色弹得那么优美,甚至应该奏出粗糙的音色。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的性格。贝多芬用这一乐章的柔美、轻巧地来和第一乐章的冲动、热情形成对比,这实质上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个能把回旋曲式的特点和戏剧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终曲。轻快明朗的主部主题,包含着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舒展,让人想起悠扬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给人以若即若离的情绪。 

 奏鸣曲中装饰音的基本特点,是颤音由三连音变成八连音,显示出越来越快的趋向,而无论半颤音都以相当的力度予以强调倚音,长倚音按时值演奏,短倚音尽可能快滑向主要倚音。第二主题主要由八分音符构成,灵巧而活泼。它在降E大调上呈现之后,主部主题第二次出现。第三主题是一个安静柔和的主题,运用了巧妙的对位法。它从降A大调奏出,经过降E大调再转入c小调,从而引出了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接着第二主题又在c小调上再现,最后,主部主题再一次简单的再现即进入尾声。结尾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做出了果断而又明确的回答,在左手切分和弦与右手密集音型的搏斗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作曲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斗争的力量。 

 如果说海顿、莫扎特的创作讲求对感情的节制和控制,并强调写某种“普遍”的“共同”的感情,或希望通过创作取悦于人的话,那么贝多芬则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创作。《悲怆》占有独特的位置,而其引子更是以鲜明的主题性格、独特的结构安排、胚胎般的和声布局,体现出贝多芬无与伦比的音乐巨匠功力。这首奏鸣曲反映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一代变革者的追求和探索,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今天,它仍可以激励我们,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斗争!

编者按:本文作者李圆圆,原载《作家》,2010年。

欢迎关注古典音乐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

北上广音乐会转票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今天公众号推荐购买的音乐图书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学琴必读丨傅聪谈如何"表达"音乐丨既忠实又生动丨演奏者的个性要渗入原作中丨一个人的个性越有弹性,能体会的作品就越多。傅聪深圳访谈丨我练琴的时候在想什么丨谈钢琴学派丨谈阿劳丨减压的惟一办法是投入丨很多学生缺乏整体知识丨面对大师作品我永远战战兢兢。傅聪写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丨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我内心的东方气质古典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社会 丨“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内心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周广仁谈钢琴演奏风格问题丨朱晓玫谈海顿丨《傅雷家书》教你学习钢琴丨我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丨世界动荡之际,她却借钱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丨朱晓玫说:“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陈萨读过很多音乐家传记拉赫的音乐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丨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丨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勃拉姆斯的恋母情结与偶像情结丨纪念维瓦尔第丨从舒曼早期钢琴套曲《大卫同盟之舞》看他的双重性格丨论格里格的音乐风格丨倾听拉赫的自我救赎丨肖邦说:“必须让每个音符歌唱起来!”丨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与激情”丨高雅、严肃,就是这俩字阻碍了古典音乐的普及丨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