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国画之美《新中国诞生》
思政课 · 国画之美
国庆假期,央视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国画之美》之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
点击视频观看
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有一幅巨型画作《新中国诞生》,描述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情景,是继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之后的一幅同题材的工笔经典力作。
《新中国诞生》
唐勇力
工笔画
高4.8米,宽17米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巨幅中国画《新中国诞生》,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应国家博物馆之邀,为其中央大厅量身定作,历时一千多个日夜创作完成。展现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3位委员的风采,新时期恢宏的中国气派。
◎横屏可达到最佳观赏效果关于新中国的诞生这一题材,此前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之作是董希文先生的油画经典作品《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将主题落实在了典礼上,十几位人物侧影,表现了当时那庄严肃穆的历史时刻。
董希文画作《开国大典》
唐勇力另辟蹊径,找到了与《开国大典》完全不同的思路。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有63人,包括1位主席、6位副主席和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区别于董希文先生将作品落实在开国大典的瞬间时刻,唐勇力将作品落实在6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身上,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63名政府委员全部画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一字排开,主席在中间,副主席在两边,委员在两边。
《新中国诞生》局部图
现实中,63位委员并未全部到场,画作中该如何处理这些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呢?唐勇力的处理手法,可谓十分巧妙。作为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其构成必然照顾到社会各阶层,考虑到各种政治因素,含有“政治协商”的意味,体现“联合政府”的形象。作者将他们都放在一个历史平台上,而且并排站列,其视觉效果起到了消解中心的作用,强调了近观的效果。
《新中国诞生》入藏国家博物馆
将63个人物落实在画作中,问题又来了——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如何表现那些当时并不在现场的人物的真实面貌呢?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必须参考1949年前后的人物照片。人物塑造除年龄有要求外,还需注意人物的高矮胖瘦、形象服饰、表情站姿等。在服饰上,主要国家领导人多穿中山装,民主党派人士多穿长袍马褂,归国华侨则多穿西装。服装的样式、颜色等各有差别,这些都需要搜集很多素材进行论证。作者为63位委员的形象逐一创作了肖像式的素描稿,并考虑人物位置关系的穿插与呼应,反复斟酌,几易其稿。
《新中国的诞生》人物手稿——毛泽东
在过去,美术界认为只有油画才能创作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而这次,要用细腻的工笔画创作如此恢弘的场景,真的承载得起吗?《新中国诞生》创作中,唐勇力发挥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线和色彩的优势,又融合了西画的素描写实造型,同时,还借鉴了传统壁画的造型和表达,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用工笔画绘制如此巨制,其繁复程度常人难以想象,能够坚持下来完全仰赖顽强的毅力。仅绘制正稿就用了一年多时间:第一步,勾墨线稿,用了两个月时间,每天6小时以上;第二步,染墨色底稿;第三步,上白粉底,作者吸收了敦煌壁画因素,创造了自己的工笔画语言技法,这一步是必要但非常艰苦的重复性劳动,在打白粉底色的基础上加上衣服本色后再脱离上胶,花了两个多月;然后,再对人物进行深入塑造和刻画,提升艺术味道。最后,画中的背景窗格也是重点,一遍遍添加色彩,雕梁画柱,凸显红调子中的金碧辉煌。
《新中国诞生》人物手稿——宋庆龄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新中国诞生》到底能不能超越同题经典画作《开国大典》呢?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在表现新中国诞生的主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满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已经成为20世纪的美术经典。而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展现了参与庆典的所有人,带有当代人文的审美经验,以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表现众多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在整体画面视觉形式的追求上,都达到了工笔画的新高峰。
作者说
对那些为了新中国诞生而奋斗拼搏甚至流血牺牲的人们充满无限的崇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幸福安康感到由衷地自豪,于是,我怀着这种崇敬与自豪——用画笔描绘新中国的诞生。
——唐勇力
老编小时候的理想也是当画家那时候的偶像,是徐悲鸿先生唉,现在老了,只剩欣赏了
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节选自范曾《国画之美六讲》
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很重要。
中国绘画不需要西方文化严格的逻辑分析,它需要的是你能感悟。一方面,你得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庄子》给我们提供很多这方面的认识。比如《知北游》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季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有其自然的道理,这种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和谐就是天地大美之所在。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笔墨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对不对”。
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你的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意思就是说,一朵花在深山开放,我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我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明白起来。
〔五代·后蜀〕黄筌《写生珍禽图》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韵”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真正得到“悟”的人,语言一定非常简练。王维在《山水诀》将这视作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元代山水画家倪云林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的画就是一种符号性的空前伟岸的语言,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他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八大山人 孤禽图
中国画的美是简洁丰润的,它是中国魂的完美展现。要看懂、画好中国画,就要好好地了解中国的哲学和文化。
(图文来源:央视新闻)
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链接:
1 思政资讯类
周峰: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冯秀军:始于天性 依于节奏 成于风格
5.5-8.5 国博: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5.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视频)
2 全国朗读活动类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53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6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4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3 纪录片、专题片和特色节目类
4 百家论坛、学生活动类:
北中医学生讲思政课(1-7)
5 时政微视频类
数字解读这五年(1-3)
6 影视、歌曲MV、情感微视频类
7 军事微视频类
8 法律法规案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