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R-T药物“以产定销” ,细胞治疗商业化之路在何方?


自2021年国内相继批准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的CAR-T产品之后,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就达到一个高点。


然而,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治疗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也让其被称为“天价神药”。近日,驯鹿生物与信达生物宣布联合研发的国产CAR-T新品,其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相关产品是否有可能被纳入医保从而实现“以价换量”?其商业化之路究竟在何方?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


CAR-T产品定价受关注

自上市起,CAR-T产品的价格问题就颇受关注,与之相伴的商业化问题也成为热门话题。


在国外,已经上市的CAR-T产品中,诺华的一个疗程费用约47.5万美元,吉利德的两款产品售价均为37.3万美元/疗程。相较于国外,国内的价格相对较低,目前,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的CAR-T产品售价分别为120万元和129万元人民币一针。


即便国内外价格有较大差距,但考虑到支付能力不同,在国内,CAR-T治疗仍被认为是“天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疗法在使用上较为复杂,除了产品费用,在其他治疗环节还需支付相应的费用,在国内该价格约1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这一费用可能高达几十万美元。


如此巨额的花费下,该产品的定价及市场规模就成为焦点话题。


目前,驯鹿生物与信达生物联合研发的CAR-T产品伊基仑赛注射液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有望成为国内第三款获批的CAR-T产品。对于伊基仑赛注射液的定价问题,驯鹿医疗CEO汪文透露,目前相关产品的定价策略仍在制定中,公司会参考当前的市场规模,“国外是市场小、定价高,考虑到驯鹿和信达都是纯本土企业,产品在质粒、病毒和细胞等全流程上都是自主研发,因此如果在国内上市,性价比上应该会有所提升,但也不会太低至于亏本。”


据了解,不同于前两款获批产品主要用于治疗血液瘤,伊基仑赛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骨髓瘤。汪文介绍,目前中国每年新发骨髓瘤患者数量约3万至4万,加上存量病人,首年可能会有十几万的病例数。“伊基仑赛注射液如上市,可能首先会聚焦于存量病例市场。”


业内称难以实现“以价换量”

成本和售价高企不下,有观点认为,CAR-T产品应该被纳入医保,如此药物可以惠及更多患者,药企也可实现“以价换量”。


对此,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指出,无论从产品的靶点选择、安全性,还是后期的生产、管理上看,CAR-T药物较传统的单克隆抗体都更为复杂,因此对其评价标准更应该侧重于优效性和安全性,在商业化路径中也不适合“以价换量”,“目前全国只有几十家医院能够开展CAR-T治疗,其产品特性也决定了使用必须非常严谨,如果大规模放开审批,提倡企业以价换量,潜在的医患矛盾可能会难以应付。”


马军表示,当前上市的CAR-T产品价格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确有较大压力,因此支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降价,但同时要参考市场因素。


对此,汪文认为,如果CAR-T产品要纳入医保,相关的定价思路必须有所改变。他指出,药品的价格和疗程不完全是线性关系,短期看,国内有一定的存量患者,但是长期来看,这一群体的规模还有待观察;同时,与传统单抗等药物相比,CAR-T虽然单疗程价格较高,但通常疗程数量更少。“未来,CAR-T疗法的价格肯定要下行,但是如果要进医保,更应该以疗效而非疗程定价。”


商业保险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2021年,吉利德CAR-T产品销售额达6.9亿美金,较2020年增长1.3亿美元。从绝对值和涨幅看,数额都不算大。面对大量的患者,如何提高产品的可及性,让“天价”药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多位专家均表示,除了期待企业降价、医保纳入,还应该增强商业保险对行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保险协会核心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邵晓军指出,从美国的实践看,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较大,而国内商业保险则是以重疾险为主,占比约为60%。“重疾险多为定额支付,跟技术和药物的创新没有太大的相关性,目前看,商保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还是稍显不足。”


不过,邵晓军同时指出,中国的保险行业也在转型,随着百万医疗保险和惠民险的普及,未来国内对创新药的支付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镁信健康科技康付智药事业群总经理冯昊也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医保的角度,CAR-T产品的降价空间都相对有限,因此商业保险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当前商保还是以给付型为主,涉及到具体的项目较少。”


冯昊说,随着行业创新变革,目前中国的商保已经“击穿”了过去的诸多障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就是重要表现之一。据了解,目前近40省市惠民保、50余项商业险均将CAR-T细胞治疗纳入保障,备案的治疗中心已达81家。


对此,药明巨诺首席商务官兼SVP吴琼则表示,由于CAR-T疗法相对复杂,其对市场培育的成本较传统肿瘤药也会高出不少。“CAR-T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产品,其单采和回输都在医院,与医院、医生、病人、病人家属的沟通成本都非常高;此外,由于售价较高,具体到末端的支付手段还有多个障碍未打通”,吴琼认为,作为一款新产品,CAR-T短期内不宜扩张过快,而应保持更加稳健的发展节奏。

—END—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交流,微信公众号“基因治疗前研社”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小编微信,由于申请人数较多,添加微信时请备注:单位名称—专业/职务—姓名。


往期文章推荐:

CGT外包重点公司盘点: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风云正起
基因治疗的竞争格局
2022年全球制药50强公布,有1家中国药企取得目前为止最好成绩
Precision BioSciences通用型CAR-T疗法达100%客观缓解率!
从罕见病到常见病,盘点近期AAV基因疗法领域的进展
复星医药宣布新人事任命
细胞治疗产业链: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商业化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应用新进展与挑战
CDE新增瑞基奥仑赛注射液(CAR-T)的申请上市技术审评报告
合成生物学报告: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
CAR-T细胞治疗:克服当前治疗障碍的工程策略
国内获批或申请已被受理的14项AAV基因疗法临床试验
汇总|已获批上市的38款基因治疗药物
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金钥匙——递送系统
Cell 重磅!补齐基因编辑技术最后缺口,开启线粒体基因编辑新时代
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风险管理流程
Science子刊:CAR-T疗法联合溶瘤病毒治疗实体瘤,治愈率达80%!
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解读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mRNA 疫苗上游供应链投资机遇梳理
细胞基因治疗CDMO全业务流程解析&全球及中国领先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35家免疫细胞治疗企业和技术管线
细胞治疗CDMO—CXO的新兴细分赛道,细胞治疗大时代的蓝海
基因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国产CAR-T产品向实体瘤下“战书”
三款新冠疫苗接连获批临床试验,两款为mRNA技术路线
全球首款用于治疗LBCL的CAR-T疗法获FDA批准上市
基因治疗公司和元生物今日正式登陆科创板
基因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深度研究|mRNA疫苗技术及应用不断突破, 前景广阔
基因&细胞治疗药物递送载体发展趋势
重新编程免疫细胞,助力CAR-T攻克实体瘤
FDA 发布 CAR-T 细胞治疗药物研发指导草案(附全文)
瑞典大学最新研究表明:疫苗mRNA可逆转录为DNA
AAV药物关键质量属性及其分析质控难点
基因治疗中的核酸药物及非病毒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简化CRISPR 基因编辑的干细胞的工作流程,提高单克隆效率
全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概览
2021年亮点汇总 | 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最新统计:我国干细胞药品IND新增至28个
Nature年度总结|2022年值得关注的七大生物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