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亲吻了,你还不是我女朋友吗?”
最近秋风渐起,入学不到两个月的留学生们渐渐地适应新的生活,而在新的校园里会结交到很多新的朋友,在各种活动中也难免对刚认识的异性/同性产生好感。
很多人想要开始一段跨种族之恋,却发现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或者按照自己的习惯去靠近对方时,又产生了不少尴尬的误解。
为何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在国内的套路去谈恋爱了呢?
在中国,婚恋的阶段一般是,相识→相知→相恋→分手/结婚。
大部分的情侣是从相恋的阶段开始有亲密的肢体行为,比如牵手、拥抱和亲吻,而有的情侣会选择在这个阶段发生亲密的性关系,有的也会选择在结婚之后才发生性行为。
然而不同的国家有不太一样的婚恋阶段,也对亲密行为的发生时间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在美国,两个人认识之后,可能会开始比较随意的见面(hang out),多指喝咖啡、吃饭、看电影等,这个阶段两个人可能会有一些暧昧的意味,但是还没有产生感情。
而如果一旦想要开始考虑对方与自己是否合适,是否有可能成为恋人的话,一般其中的一方会发出正式邀约(ask you out),那么就会开始约会(dating)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双方会更加深入地相互了解,聊天的内容更多会比较深入,比如家庭背景、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可能在这个阶段会有更多的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接吻等;也有可能发生性关系,对彼此性行为方面的习惯、偏好和以往历史等进行深入的沟通。
在开放式约会(open date)的阶段,双方并没有限制只能和对方约会,也可以同时和其他人约会。
当相互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便会开始正式确定关系(relationship),会称对方为自己的男女朋友,进行正式的交往(exclusive date)。从这个阶段开始,双方一般不再和其他人约会。
恋爱双方之后可能会分手,或者是同居,又或者是订婚、之后结婚。
在美国文化中,尽管发生性行为也意味着彼此的关系更进一步,但是大多数时候,发生性行为并不代表着男性需要负巨大的责任,也并不意味着女生会掉身价或者需要与对方定终身。
更多的时候,性行为只是恋爱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之一,发生其他亲密的肢体行为也并不意味着双方就会正式成为情侣。
虽然研究显示,美国人相比于中国人,在恋爱关系中有更高的激情(passion)程度,更愿意发生性行为(Gao, 2001),但是不同的人依旧有自己对性行为不同的定义,在发生性行为之前的意愿(consent)非常重要。
欧洲国家的婚恋阶段也差不多是这个顺序,而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则和中国的情况较为相近。
Tip 1:沟通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在与不同文化的人谈恋爱的时候,巨大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很容易导致矛盾。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Aaron Beck(1989)在他的著作中写道:“When conflicts occur, often as a result of miscommunication.”(冲突的产生往往源于无效沟通)
无论是生活的小细节上,或者是性行为等的决定上,真实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积极地进行沟通,才能将差异转化为情侣之间的默契。
Tip 2:不轻易评价别人的行为
可能对中国人而言,性行为是情侣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一定是结婚之后才能发生性行为,但人们仍旧觉得,必须要与对象发展到较深的程度,才会愿意同床共枕,或者是有负距离的接触。
相对地,在一些文化较为开放的国家,情侣之间的性行为会变得更为“家常便饭”一些。不仅如此,情侣双方在这一方面上的态度是否合拍,也成为了其能否真正成为情侣的一个考虑因素。所以如果仅以性经历来评判一个人的话,是不够合理客观的,一个有丰富性经历的人也很有可能对感情非常地负责任。
在其他行为上也同理可得,如果对对方的某些行为不理解的话,可以直接询问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考虑文化影响,而不是仅通过某个单一行为来判断这个人的品格。
虽然不同的文化下会有不一样的恋爱阶段,但是心灵相通的话,两个人也是能够通过沟通和理解一步步走到一起的。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会让我们更加容易接受彼此,也能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soul mate)。
References:
Beck, A. T., & Padesky, C. A. (1989). Love is never enough. London: Penguin.
Gao, G. (2001).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in Chinese and US America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5(3), 329-342.
编辑|Troy; Ariel's Tail 排版|Stt; M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iWanna心理干货
身份优势项的转变与跨文化适应 | iWanna海外心理咨询师养成记VOL.9
“爱你,好了挂了” ——咱能好好聊天吗?! | iWanna家长说
玻璃心与橡胶心:拥有弹性的心理才能拥抱更无尽的人生 | iWanna说心理
“你这么年轻,有什么可焦虑的?” 解析quarter-life crisis | iWanna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