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消费,那些不得不说的道 ——“向往美好生活引导消费预期”系列报道(下)

2017-12-09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原文载:中国经济导报2017-12-02 第A01版:头版

记者:张洽棠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推出一组“向往美好生活引导消费预期”系列报道,分为上中下三篇,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探讨关于消费的那些不得不说的“理”“事”“道”。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绍杰等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了15年,但获得感增加也要倚重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消费预期问题。

相关受访专家学者普遍表示,好生活在消费层面上指的是要提升消费品质,而从学理角度看,消费预期从多维度影响消费意愿,在新时代里,政府社会等多方位有效引导是关键。


///

美好生活需要消费品质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消费室主任王蕴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具有深刻的内涵。这表明,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关注点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可以看作是集中、具体的表现。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服务性消费和大宗消费比重不断提升,实际上就表明了居民消费已经由生存型消费升级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通俗地讲,就是从“有没有”转变为了“好不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指的就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求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其次是更大范围内对包括制度、环境、文化氛围等在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实际上体现了对更大范围、更宽口径、更加丰富的人民消费需求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仍然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匹配问题。这里的生产是包括具体产品和服务以及社会公共产品在内的社会生产;而消费指的也是更高发展水平上更大范围、层次更丰富的消费需求。

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是实现消费转型升级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未来的一大趋势是消费升级,即从传统的消费品向服务消费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将出现在消费升级领域,这也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宗良认为,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要依靠高质量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需要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加以破解。

美好生活最主要是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升,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服务类消费受制度性因素限制,使得其供给有限。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绍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对企业家而言,要认清消费占GDP的比重,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会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传统行业而言,提升消费品的品质;而对制度性约束,政府应该为民营经济提供通道,提供相应的补贴配套政策等

周绍杰认为,从现在起到2035年,正好是消费占GDP比重发生持续性结构变化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重大判断。扩大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保持未来15年甚至20年中高速增长的核心之一。


///

消费预期:多维度影响消费意愿

///

虽然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了15年,但获得感增加也要倚重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能让公众以为目标提前15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在短时间内实现,这里面涉及消费预期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消费预期呢?

消费预期反映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是对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测,包含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主观期待和愿望。消费预期决定着居民消费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并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

而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为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扩大居民消费,需要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由此可见,消费预期对扩大居民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5%,这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江林指出,但在更深层次上,消费贡献率的提升是消费预期改善的结果。

江林表示,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如果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持有乐观的消费预期,消费需求就会扩大;反之,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就会降低。因此,消费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进而决定着消费贡献率。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扩大内需的重点和潜力在于消费。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等,从而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其中,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相关关系。

消费意愿是指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消费行为的几率高低或可能性。它反映了消费者对购买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欲望,是实际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也是决定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关键。

消费预期则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发展速度、价格变化、经济政策等直接影响和制约消费者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和其他行为因素的估计、推测和判断。它反映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包含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及市场变化的主观期待和愿望。

消费预期与消费意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林认为,消费预期反映了消费者根据自身掌握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等信息,对未来变化及自身利益得失进行预测、估计、判断和臆想,并由此制约着消费者参与商品交换、投资等经济活动和消费行为。

基于消费预期的概念界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石文典对消费预期进行了维度划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预期、收入预期、政府经济政策预期、物价走势预期和突发事件预期这五个维度。其中,政府经济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形势预期之间则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和重叠性,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也是一致的。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预期是消费预期的核心维度,因此在分析消费预期与消费意愿的关系中,可以将宏观经济形势预期作为政府经济政策预期的代理变量,即重点分析宏观经济形势预期、物价走势预期、收入预期和意外情况预期这四个维度对消费意愿的影响。

江林认为,消费预期的不同维度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首先,宏观经济形势预期反映的是居民对当前就业、经济等一系列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由宏观经济形势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的积极预期,它正向影响着居民的即期消费。具体而言,如果消费主体预期宏观经济形势相对稳定或者比较乐观,他们对消费的心理承受力将极大增强,从而有着更高的消费意愿;反之,对宏观经济走势的不良预期则会导致谨慎的消费行为以及较低的消费意愿。其次,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即期收入,还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预期未来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稳定性都会影响消费偏好的变化,如果人们预期未来收入将增加,其消费信心就会得到增强,从而增加即期消费;反之,居民则会厉行节约、抑制消费。由于收入预期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收入增加的积极期望和预测,因此收入预期正向影响着消费意愿。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不仅会考虑现实的价格因素,还会根据自己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做出消费决策。若预期未来物价水平上升,消费者会产生扩张性的消费倾向,增加即期消费;反之,预期未来物价将下降的消费者会期待价格继续下降,从而倾向于延迟消费,产生紧缩性的消费倾向,导致消费意愿的下降。由于物价走势预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测和估计,它正向影响着居民消费意愿。最后,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决策还受到突发事件预期的影响。由于居民对未来突发事件的预期与其未来可能的支出和损失密切相关,为了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损失或危机,消费者会采取保守的消费态度,控制或降低即期消费,因此突发事件预期对居民消费意愿有着负向影响作用。

王蕴表示,新时代消费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提高质量而非强调单纯扩大消费规模。如何让人民群众更放心地消费、更舒心地消费、更便利地消费和更可持续地消费,应该都是提高消费发展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

新时代消费预期:有效引导是关键

///

近日,全球绩效管理公司尼尔森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比第一季度上升两个点,创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历史新高,达112点。报告称,这一数据显示,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的环境下,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稳步上升。

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韦邵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不断实施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步入新阶段,国民经济呈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更加乐观,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明显,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攀升。

韦邵表示,随着居民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消费行为及习惯已悄然改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正在向富裕型、发展型消费转变,消费升级正在持续发酵。未来,中国的消费升级仍会持续。从横向看,越来越多商品品类加入消费升级大军;从纵向看,除一线城市,更多三四线城市包括农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升级的空间仍然很大。可以预见,消费升级仍会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王蕴认为,首先要引导公众全面认识“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涵义很广,体现出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联系,物质产品的丰富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是一个基础,而在此之上则应更多强调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作为消费者,未来关注的重点应更多体现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

其次,要引导公众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不应该是恣意妄为的,反对不合理消费、奢侈浪费型消费,提倡可持续性、包容性消费。

第三,从政府角度看,除了加大宣传外,加快制度建设更为重要。比如,加快绿色消费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等。用制度约束来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促进可持续消费。

周绍杰强调,消费预期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对一般公众而言,主要分为四大块,即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以医疗为例,医疗体制改革,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的安排,对稳定公众健康方面的支出预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养老服务这块就显得薄弱,大家可能会感觉将来晚年生活成本会比较高。因此,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力量把这些有缺口的地方补上来,这样不确定性才会降低,相应的消费预期也才会更好。

更多阅读

聚焦|名校专家聚首清华,热议国家能力与现代化强国建设

研究|邓小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长期红利

聚焦丨胡鞍钢做客“大师微沙龙”畅谈中国国情研究之路

胡鞍钢、唐啸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聚焦|过勇教授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在专题会议上发言

学术沙龙|梁平汉教授:实验经济学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胡鞍钢、杨竺松合作文章: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启示

胡鞍钢、鄢一龙:教育发展创造人力资源红利

胡鞍钢:河南正在形成新的经济高地

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东北亚发展新格局

中国梦,14亿人民之梦

胡鞍钢、杨竺松:黄金时代的黄金领导力

研究回眸|十八年前看中国: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聚焦|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聚焦丨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受益——胡鞍钢为北师大师生作学习十九大报告专题讲座

中国进入知识发展新时代——胡鞍钢教授在『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演讲

胡鞍钢、鄢一龙:中国未来走向

胡鞍钢:中国发展实践已超越“洋本本” 马克思主义是真法宝

胡鞍钢:如何“为人民留点文”

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创造另一个人口红利?

胡鞍钢、程文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特征

聚焦|胡鞍钢做客清华大学『荷声讲坛』主讲“中国进入新时代”

聚焦|2050中国伟大梦想研讨会暨《2050中国》新书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聚焦|清华大学『国情讲坛』第一讲 ——王绍光《国家认同与核心价值的塑造:中西比较》

王绍光:国家强制能力的基础是暴力,但它也是减少暴力的必要条件

鄢一龙: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聚焦|王绍光教授做客中信大讲堂:政体思维vs.政道思维

出访|胡鞍钢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谈中美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