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日文版正式出版

2017-12-28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




書名 中国政治経済史論 毛沢東時代(1949~1976)

著者 胡鞍鋼

訳者 日中翻訳学院本書翻訳チーム

出版 日本僑報社

判型 A5判 712頁(上製本)

定価 16000円+税

発行 2017年12月26日

ISBN 978-4-86185-221-3C0036



编者按】近日,胡鞍钢教授的经典著作《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一书日文版由日本侨报社正式编译出版。

本书分析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落后、各地区差异甚大的独特的东方大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不断实现多重的社会转型,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 作者提出并回答了上百个令读者感兴趣的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运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或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对1949-1976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分析和评价。 作者力图从历史视角、国际视角来讨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政治与经济发展两条主线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轨迹与动因;从大量历史事实出发,由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说明当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本书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中国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向导和经验总结。

以下为《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中文第2版目录。

目录

第一章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

        第一节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引起当代中国巨变的合力
    第三节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
        1.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
        3.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
    第四节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概括
    第五节本书的分析框架
    第六节小结:中国现代化是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趋异到趋同
    第二节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记录及其评价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
        2.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形轨迹
        3.中国的人均收人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倒U字形轨迹
        4.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第三节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
        2.世界现代经济增长轨迹(1820-1992)
        3.决定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四节中围曾遥遥领先于西方上千年
    第五节中国经济衰落原因初探
        1.中国经济衰落的已有解释
        2.中国经济停滞的综合解释
        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性努力
    第六节小结:中国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现代化的追赶者
第三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一节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2.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
        3.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政治条件
        4.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
        5.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
        6.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现象
    第三节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中国发动工业化滞后于西方国家
        2.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
        3.中国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
    第四节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劳动力过剩
        2.巨大的二元经济社会
        3.地区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
        4.人力资本严重不足
        5.中国人口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6.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匮乏
        7.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
    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要经济成分
        1.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经济成分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
    第六节小结: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来源
第四章从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
    第一节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面临三大初始选择
        1.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关于经济体制的制度选择
        3.关于对外关系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毛泽东的建国构想与实践
        1.毛泽东的建国构想:新民主主义社会
        2.制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国纲领:《共同纲领》
        3.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
    第三节刘少奇与毛泽东建国路线的不同思路
        1.刘少奇稳健性思路:“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
        2.毛泽东进攻性新思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3.制定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节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选择
        1.刘少奇提出“农、轻、重”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2.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关于工业化的争论
        3.毛泽东等人重新认识“农、轻、重”的关系
    第五节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一五”计划与成果
        1.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一五”计划的基本目标:发动国家工业化
        3.对“一五”计划的评估: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一五”计划的历史局限性:“苏联模式”的翻版
    第六节经济体制选择:引进、模仿“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特点与“莫斯科共识”
        2.中国是如何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
        3.中国为何模仿“苏联模式”
        4.“苏联模式”为何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七节发动集体化与国有化运动
        1.中国的农村集体化运动:改造个体经济
        2.中国城市国有化运动:消灭私人经济
        3.国有化和集体化的理由:让资本主义绝种
        4.为何国有化和集体化运动不符合中国围情
    第八节建国后前七年的评价
        1.中国领导人的自我评价
        2.国外中国问题专家的评价
        3.笔者评价: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发展成功的政治原因
        5.毛泽东的探索与失误.
    第九节小结:一个成功的发展时期
第五章从“大跃进”到经济重建(1957-1965)
    第一节从党内整风到“反右派”斗争
        1.国内外政治事件对毛泽东的震动
        2.“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次改革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模式
        2.毛泽东挑战“苏联模式”
        3.行政性分权的改革
        4.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第三节“大跃进”的发动与过程
        1.中国的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
        2.毛泽东关于“大跃进”的设想与政治发动
        3.“大跃进”的过程:从“大起”到“大落”
        4.陈云对“大跃进”的第一次纠偏
        5.彭德怀对“大跃进”的第二次纠偏
        6.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
    第四节“大跃进”的灾难与教训
        1.对“大跃进”灾难的评估
        2.“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第五节“人民公社运动”
        1.“人民公社运动”的发起
        2.“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第六节毛泽东等人对“大跃进”的自我反省
    第七节国民经济与管理体制的全面调整
    第八节毛泽东为“文化大革命”做准备
    第九节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评价
    第十节小结: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第七章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评价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政治运动一览表(1949-1976)
参考文献
后记:向历史学习

更多阅读

新时代的中央企业:从中国经济支柱走向世界一流企业

访谈|高宇宁副教授解读金砖国家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

胡鞍钢详析世界一流企业:入列世界500强 位居同行前20

胡鞍钢:这5年经济发展极不平凡

周绍杰: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光明智库专访|扎根中国实践 提供中国方案 ——胡鞍钢谈研究与使命

2050中国: 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国情研究院发表文章获《求是》杂志转载

胡鞍钢:日方应充分认识将中国机遇变成日本机遇

你听说过“中国学派”吗?

12月20日 学术沙龙|连大祥:孔子学院的全球影响

聚焦|探索中国方案,听学术界怎么说

访谈 | 胡鞍钢:发出更大、更强的“中国声音”

聚焦|鞠建东做客『国情讲坛』谈亚洲共同体与三足鼎立

书荐|《中国道路辩证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新尝试

胡鞍钢:“中国崩溃论”就是个国际笑话

孟庆国:线上线下融合是政务服务创新发展方向

『国情讲坛』第三讲|白钢:《不易、变易、简易:从中国传统看中国学派》

胡鞍钢:中国新时代与习近平强国战略

关于消费,那些不得不说的理 ——“向往美好生活引导消费预期”系列报道(上)

聚焦|名校专家聚首清华,热议国家能力与现代化强国建设

研究|邓小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长期红利

聚焦丨胡鞍钢做客“大师微沙龙”畅谈中国国情研究之路

胡鞍钢、唐啸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聚焦|过勇教授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在专题会议上发言

学术沙龙|梁平汉教授:实验经济学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胡鞍钢、杨竺松合作文章: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启示

胡鞍钢、鄢一龙:教育发展创造人力资源红利

胡鞍钢:河南正在形成新的经济高地

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东北亚发展新格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