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混(浑)蛋(淡)”会把信阳毛尖带到坑里去吗?
《志远读城》认为,品牌卖的是欲望,“小浑淡”所代表的,未必是消费者真实愿望。“小浑淡”不仅不与消费者合拍,更可怕的是,它在消耗信阳毛尖作为全国十大名茶的能量。它被部分接受,说到底,是挟“十大名茶”的光环,强迫消费者就范。
之一 信阳茶都
元月下旬,应邀到信阳,去为信阳毛尖产业的发展,做品牌咨询。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可以抗衡江浙绿茶的品牌,我对信阳毛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直都非常关注它的发展。这一次,也想去了解一下信阳毛尖发展的现状。
抵达信阳,从火车站开始,就感受到这一座非常有魄力的城市。街道很宽,两边的建筑都规划得整整齐齐。
看着离咨询会还有2个小时,在我建议下,我们先去信阳最大的一家茶叶批发市场“信阳茶都”做一个调研。
这个茶都修得非常气派。即使放在武汉、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也显得非常有档次。不过,市场里面较为冷清。客人寥寥无几,很多店主干坐那里。
这也很正常,在网络商业的冲击下,大型茶叶批发市场,从南方的广州芳村到北京的马连道,一片哀嚎。大的客户,需要单对单的谈判,不会来这种人多事杂的地方;零售客户,对茶叶不熟悉,他可以在网络上尽情的搜寻信息,比较信息,也不会来这里。来到这里,也不好意思扯着卖家问东问西。尤其是很多特殊的嗜好,更是没法问。但是,在网络上,毫无禁忌。
当我得知,这样大的批发市场,一楼相当好的铺面,一年租金才一万元,也没觉得特别奇怪。
之二 “小”、“浑”、“淡”
找了一家还有客人的店铺,我们一行走了进去。女店主二十七、八岁,很干练地忙上忙下,正在跟几位客人介绍茶叶。
见我们进来,招呼我们坐下。取了一个干净的杯子,再用勺子撮了四、五克茶叶,放入杯中,倒上滚烫的开水,洗了一遍茶。再添水,分杯。只见第二道水进去之后,茶汤变得非常混浊。
乘她分杯之前的空档,我问:“最好的信阳毛尖,特点是什么?”
“小混蛋”,她答完却自己笑起来。“我不是要骂人,而是好的信阳毛尖,就是这样的特点。”
“小,是指信阳毛尖的叶片小;浑,是指信阳毛尖倒水之后茶水混浊;淡是由于采的都是明前茶,茶叶内涵物尚且没有积蓄到位,因此味道偏淡”。
我追问,信阳毛尖“小浑淡”的特点,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
“十几年前,我一开始做茶时就知道了,当年我十五岁。”
“信阳毛尖,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女店主又解释说:“四道以后,就不用喝了,否则味道就跟水一样。”
之三 可怕的顺从
而在第二家,店主告诉我们,信阳老百姓已经接受了这个说法:“买信阳毛尖时,按照小浑淡的标准,来判断茶叶的好坏。”
他说,达到小浑淡标准的信阳毛尖,400到500元一斤有人购买,而外地茶叶100元到200元的嫩芽,也少人问津。
“小浑淡”的标准,好像已经被人接受。但是,一些店主也反映,在信阳毛尖这一新标准被提出之后,不少信阳茶客开始改喝外地的绿茶。
当然,对于外地的茶客,尤其是浙江、广东等地的消费者来说,信阳毛尖“小浑淡”的现象,一开始时会让他们有点心理障碍。信阳毛尖厂家应对的策略,就是上面那位女店主的说辞,好像没有其它更好的解释。
“小”和“淡”,都是明前芽茶的特点,各地都一样,那么,“浑”是怎么回事呢?
一种说法是:“信阳毛尖的鲜叶,在经过加工揉捻之后,会有一些茶毫和叶面表皮脱落。在热水冲泡之后,这些物质就从茶叶上脱落下来,茶汤就会混浊。”
信阳毛尖“小浑淡”的说辞,尽管没有见诸正式的文字,但是已经得到信阳茶产业界不少人的默认。
社会的接受,导致信阳毛尖的工艺,也向这个方向发展:茶叶越采越嫩,嫩才能小,才能淡,加工工艺越来越重揉捻,揉捻越用力,汤色越浑。
之四 消耗能量
关于“小浑淡”最早来源的传说,则显得不那么光彩。某位刚到信阳工作的领导,在第一次品尝信阳毛尖之后,显得很生气:“信阳毛尖名气这么大,为什么叶子这么小,茶汤这么浑,口味这么淡?就叫小浑淡好了。”
而信阳茶人也真是执着,领导这么说,就朝这个方向去做,竟然做到自圆其说,让全社会都逐渐接受。
在信阳茶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认可“小浑淡”的说辞。
他们说,千百年来,信阳毛尖的标准都是“雀舌嘴,绿豆汤,兰花香”,雅致,有底蕴,中国风,这才是真正的信阳毛尖,绝不是什么“小浑淡”。
他们认为,信阳毛尖产业发展,眼下面临一个重大的拐点。如果不及时扭转,一定会把信阳毛尖产业带入歧途。
《志远读城》认为,品牌卖的是欲望,“小浑淡”所代表的,未必是消费者真实愿望。“小浑淡”不仅不与消费主流合拍,更可怕的是,它在消耗信阳毛尖作为全国十大名茶的能量。它能被部分消费者接受,说到底,是挟“十大名茶”的光环,强迫消费者就范。但是,这样硬推的后果是什么呢?
“小浑淡”是否真的会把信阳毛尖带到坑里去?请您留言。
《志远读城》将继续关注信阳毛尖的“小混蛋”之争。
《志远读城》:把人生百态写进风景里
出品人:吴志远 传播学者
湖北自媒体协会筹备负责人(2018年)
西澳大利亚湖北同乡会暨总商会顾问(2017年)
香港大学中国商学院“社会影响力卓越贡献”杰出校友(2016)
湖北策划协会名誉会长(2014年)
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11年)
湖北茶叶学会副会长(2009年)
湖北十大杰出青年记者(2007年)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届名笔(2004年)
致力品牌整合传播,创意写作,农业传播及新媒体应用研究
联系 767256562@qq.com
《志远读城》精彩文章
大人物走后看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