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访谈|张永和:建筑就是建筑本身

PAM 坪山美术馆
2024-08-30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建筑师张永和


张永和近照


张永和


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1993年在美国与鲁力佳创立非常建筑。他曾荣获诸多奖项,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荣誉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学院建筑奖,2016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2019年Domus世界最佳100+建筑事务所,2020年度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奖,2020ArchDaily中国建筑年度大奖等。




访谈手记



张永和参加坪山美术馆九层塔系列第五个项目:“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的展览空间设计。他以建筑师的方式呈现一种“物质性的建造”,为观者勾勒立体交错的身体、空间与艺术的游历体验。


“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讨论建筑、设计和艺术三个领域中最基础又核心的议题:点、线、面的无限变化。展览以陈文骥、丁乙、梁铨、谭平的抽象绘画作品为基础。四位抽象艺术家都使用相同的点、线、面,但工作方法和到达的路径截然不同。平面设计师韩家英找到四位艺术家名字中的隐秘关联,抽象化提取符号呈现海报等视觉设计系统。建筑师张永和会以何种“路径”回应点、线、面的使用?建筑如何与绘画互动?展览空间以何种方式型塑观展体验?



张永和手绘草图©非常建筑


谈及展览空间构建,张永和希望做的建筑就是建筑本身,而不是代表另外一个东西。他认为,建筑是搭建一个房子,有材料,有结构和建造,最后呈现空间和体验。建筑和绘画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物质性和材料性,抽象绘画因为其质量聚焦在画作上,更能彰显笔触及质感等物质性,绘画得以是绘画本身。


物质性的彰显让张永和从几位抽象画家的作品中看到德拉克洛瓦的影子,作为建筑师的他则以材料为颜料,在空间“作画”。如果说,“绘画不过是托辞,它是画家与观看者之间思想的桥梁”「1」,在这个展览里,建筑师希望与观者分享的空间体验更丰富一些:大空间、小空间、亮空间、暗空间,有坐的地方,也有像剧场的地方……「2」


串联激发不同空间与绘画及观众之间互动的正是张永和持续试验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他曾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坪山美术馆开馆展(2019)《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及《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分别呈现《寻找马列维奇》、《寻找帕拉迪奥》及《寻找布鲁内莱斯基》三件装置作品「3」。这三件互动式的作品邀请观者通过取景器去看到特殊的景观,也让观者体验关于“透视”的不同想象。透视,对于建筑师张永和,源于他对美术的极大兴趣。通过取景器,人们既能感受到建筑和绘画之间的某些冲突,也能发现这两个学科的相互融合:它有如建筑的“框景”,也似绘画的“画框”「4」。人和空间的关系就是透视。“寻找系列”一共五件装置作品将于今年八月份在坪山美术馆完整展出。


《寻找马列维奇》取形器C©田方方

一组六个互动装置,都由可旋转底座和各个不同的取景窗口组成,故名取景器,由于在空间中有了寻找几何图形的目标,故可更名取形器。


九层塔⑤展览空间使用了非常基本的材料,呈现出既物质又抽象的气质,如张永和所理解的抽象画,既现代又古典。他希望以一种朴素简单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古典的精神,在穿越时间的空间里,在“现在”中感受到“过去”,它能启发未来。正如他的“寻找系列”,不断地回溯建筑/绘画的历史,寻找人与空间的关系,寻找自己。

「1」 节选自《德拉克洛瓦日记》

「2」 《张永和:我们不允许自己去想以后不会做的东西》,gooood谷德设计网

「3」《装置|看回去— 寻找布鲁内莱斯基》非常建筑

《在未知城市寻找帕拉迪奥 Looking for Palladio in the Unknown City》非常建筑

《从寻找马列维奇到寻找自己》非常建筑

「4」《展览实验建造》张永和,非常建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



九层塔系列第五个项目:“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展览现场,左起: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策展人崔灿灿、建筑师张永和  2021年




专访



从构思到落地


PAM:您接到九层塔展览邀请时,首先想到的方案是什么?


张永和:就是最后实现的这个。我做设计会先选材料。从造价、工期出发,我选了胶合木板。以我对抽象画的认识,我想呈现的是一组既古典又现代的空间。



PAM:在这个项目中,您有过哪些实验性的想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


张永和:我认为建筑就是建筑,设计的是一个建造体系-龙骨结构封板材,很简单。有点实验性的可能是看画方式:坐下看,站着看,上去看,通过窥视孔看。挑战的是工作过程中见不到原画,给设计带来不少不确定性。




PAM:落成效果您还满意吗?是否有遗憾之处?


张永和:挺满意的。是不是遗憾不确定,也许板材再厚2毫米会更好。


其实我到现场后最紧张的事情就是看看跟我自己想看到的是否一样。到达展馆后,我听说陈老师觉得他的画可以低一点,我是同意的。当时那个高度是怎么定的呢,我怕人站在台阶上会遮挡画,结果有点保守了。



PAM:您参加过很多展览项目,与之相较,九层塔项目在建筑、平面设计和当代艺术的分工与合作中有何不同?给您什么新刺激?


张永和:我喜欢抽象画。能为抽象画做设计,很愉快。基本是大家背对背的工作方式对我来说也不错,因为我沟通起来费劲。九层塔每层都不一样,很有意思。



观者与展览互动

建筑与绘画互动


PAM:您在方案介绍中据引德拉克洛瓦的“绘画性”表达建筑师以其独有的方式形成其风格化的语言。在本次空间设计中,我们亲切地发现您具有延续性的“几何十字”、“窥视洞”,想请问您,结合本次的展览主题,有什么具体的表达?


张永和:我认为建筑与绘画分享物质性。建筑就是它自身的物质存在和人们对它的体验,没有之外的意义。窥视孔是为了看,十字窗的一竖是为了被看。




PAM:方案文本中:“体量B前的台阶可以转化为座椅,看向体量C,后者可以成为讲台;观众可以从两侧进入体量C,同时可向外观看陈文骥的四幅作品……”这段描述,您是否想象观众在此穿梭时,“看”与“被看”同时发生。不同视角相互交错,互相成就,既产生剧场效应,又串联成视觉迷宫。这样的空间建造给观众带来怎样具身性的观展体验?


张永和:剧场,迷宫,听上去都不错。图书馆?坐下来翻翻书也挺好。观众愿意在此多停留,多和画作和空间相处一会儿,是我希望的体验。


其实我有一个小小的担心,国内抽象画大家看到太快,觉得有一个印象就走了,可实际上那个印象没有把画里所有的信息吸收进去。美国休斯顿的罗斯科艺术教堂,一进去黑乎乎的,需要坐下来慢慢地看,发现这张画有一个黑边框,那张画有一个黑十字,看一眼的话就看不到。


我就想怎么把人留在这个空间里。就要有座位,看丁老师和谭老师的画是有地方坐的。看丁老师的草图,需要走在很窄的空间,一个夹壁墙,靠近了看,在那个高度一回头看到的是陈老师的画。所以有观看画的不同体验。人看人也挺有意思的,就在谭老师两张大画的周围扣了几个窥视孔,有的人坐在那个空间看谭老师的画,就有可能被对面的人拍了照。这些丰富性都是为了使大家跟这些画共处的时间长一点,有更多的发现。


罗斯科艺术教堂

建筑师:Philip Johnson, Howard Barnstone, Eugene Aubry


在1964年,马克·罗斯科被约翰和多米尼克·德·梅尼尔委托创作一个适合静思的空间,在空间中布满他为场地特意创作的画作。对于罗斯科来说,艺术教堂要成为一个目的地,一次远离艺术中心纽约的朝圣之旅,追寻罗斯科新的精神性的艺术作品的人们可以踏上的旅程。这栋建筑消耗了罗斯科六年的生命,逐渐将他和他的艺术转变为对超越的可能性的探索和献身。


来源于:www.archdaily.cn


©ChadKleitsch


PAM:本次展览是九层塔项目的第一个群展,您如何处理各个艺术家及作品摆放的空间布局?


张永和:每个画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墙面。也因此产生一种仪式感。


展览空间中的墙面分析©非常建筑


PAM:“挂画的木板是一块一块挑出来的”,您在选材过程中特别强调各项功能性的要求,如:不能反光、不上漆、没有划痕/破损等。对于这种“裸板”木板材质的选择,您有哪些考量?相较于“白盒子/黑盒子”,木板材质对观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由于材质特性,随着时间、温度、湿度等变化而产生不同形变的情况?


张永和:不修饰的木材体现了建筑特有的材料性,但必须尽量少地干扰画作。木材同时也是一种活的材料,变化是自然的。



PAM:转到侧面,我们有趣地发现裸露在外的结构木龙骨及节点连接的金属件,这让我们感受到空间的真实性,即,通过空间、材料和结构来“展示建造”。对于开放物质性,您有哪些想法和表达?


张永和:我想说:这就是建筑。



PAM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本次展览关注艺术、建筑、设计中基础而又核心的议题:点、线、面…”请问您是否以展示建构节点的方式为展览“点题”?


张永和:在这个建造体系中,杆件的截面是“点”,板材的厚度是“线”,板材的表面是“面”。可以说构造的每一部分都参与了形式表现但又仅仅是建筑本身。



PAM:坪山美术馆很荣幸地将在不久之后呈现您的“寻找系列”个展。请问您,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对建筑装置以及展览建筑设计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形成您比较认可的“模式”或“原则”?


张永和:我对展览的了解和建筑是一样的,也不怎么变:每一个展览或建筑都希望建造和体验最终都在场。




PAM:最后,送一句话给坪山美术馆吧。


张永和:坪山做了九层塔,是美术馆中的高层建筑了,希望她以深圳速度成为超高层!



撰文、采访/郭琳





 “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陈文骥+丁乙+梁铨+谭平


+ 空间呈现

张永和

+ 平面设计

韩家英   

+ 策展人

崔灿灿  

+ 出品人

刘晓都  

+ 开幕

2021年5月9日

+ 地点

坪山美术馆 展览馆三层

+ 主办

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承办

坪山美术馆   

+ 协办

华润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坪山分公司





访谈回顾




PAM访谈|丁乙:十字新语


PAM访谈|韩家英:色彩符号


PAM访谈|马岩松:空虚的浪漫

PAM访谈|陈文骥:渐变与递进

PAM访谈|朱砂:这是我对个人创作的想象

PAM访谈|何见平:设计是一种见解


PAM访谈|梅数植:一场阅读的障碍赛

PAM访谈|李青:透过“窗”观看时光流转

PAM访谈|刘治治:蓝色折叠

PAM访谈|政纯办:我们在我中存在





如无特殊标注,图片来源于白羽

编排|李超群

采访编辑|郭琳

审校|李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坪山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