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通史 | 第四十集:再造统一(视频、文字)




  

第四十集:再造统一




 



解说词


      


第四十集:再造统一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曲子名叫《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称作亡国之音。这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与嫔妃们的唱和之作,陈后主不理朝政,日日夜夜沉湎声色,不久陈后主的江山就如那花期短暂的后庭花一般凋零破碎了,此前的300多年,类似亡国之音一直在南北大地上吟唱,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北方,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期间,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短的只存在过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样频繁,滚滚长江水,目睹着这些割据政权的兴亡离合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南北朝后期的长江不仅成为割据政权的割裂带,更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痕,然而,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是政治的需要,经济的要求,文化的向往,人民的渴望。但此时的南朝由于政治腐朽昏庸,无心统一,北朝则受游牧民族的牵制,无力统一。山河分裂,天下犹如一盘乱棋,那么如何破解破解这个三百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困局呢?破解这个困局的棋子,没有落在南朝的政治中心建康,也没有落在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阳,而是落在了这一片荒凉苦寒之地。

武川镇遗址

位于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梁村距离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往北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往北,是荒凉寂寥的大漠,谁能想到这一段段寂寞的黄土梁所怀抱的,曾经是北魏的军事要塞,武川镇。后人感叹武川镇乃王气所聚。在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先后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国仅300多年的历史。

楼劲:那么当时有一个术士,他在武川镇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相术似乎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因为他满目所见,大街上这个小个衙门当中看到的都是帝王将相,怎么回事儿,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回来以后他就把相书烧掉,但是的确,从六镇当中出现了影响整个中国以后历史的一大批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

山西大同平城遗址

公元398年,北魏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这由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将国都迁至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拱卫平城,北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军镇,其中有六个最为重要,除武川镇外,另外五个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这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镇。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镇,六镇边将多由拓跋氏贵戚贤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虽然远离政治核心,却不影响仕途,常被特别提拔,因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然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后,北方六镇地位一落千丈,镇守边疆的勇士们逐渐被遗忘,成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弃儿。空间的距离扩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变为清途所隔,流连于繁华富庶的中原,谁会想到那荒凉苦寒的边塞,边镇的军将们不但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镇兵镇民们甚至被归入了贱民的行列。

楼劲:六镇集团原来是由最高贵的士人到北方去镇守,现在呢,被视为最低贱的军人,尤其是下层军将们,他们之间就是放酒高歌,义气相投的关系啊,义父、义兄、义子的关系,那么在这样一种强固的集团,在面临强大的鄙视,把他们放到社会底层那种压力的时候,他所激起来的反弹,他所表现出来的团结,是任何人也比拟不了的,是当时的任何集团也比拟不了的。

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关系,再加上积聚已久的怨气,使北方六镇这片最重要的卫戍之地,逐渐演变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区。公元524年3月,因沃野镇下辖的一个高阙戍戍主对下属苛刻,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杀戍主,很快就占据了沃野镇,揭开了六镇大起义的序幕。很快,战火席卷而来北方六镇,六镇军人集团乘势起兵,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割据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这两位并世枭雄最终将北魏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治。北魏的分裂削弱了北方的力量,再加上塞外新兴的突厥,不作为的南朝,中国陷入更为混乱的政治割据中,国家统一的前途更加渺茫。

历史在黑暗中继续蜗行摸索,它在呼唤一个强势人物,一个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公元541年7月的一个深夜,一声响亮的啼哭在西魏冯羽城中响起,同州刺史杨忠的夫人吕氏在这里诞下了一个健壮的婴儿,他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就在这天晚上,一个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地从山西度过黄河,星夜兼程来到同州求见杨坚的父亲杨忠,她告诉杨忠此儿大有来历,不可养于俗人之家,杨忠相信了这个素昧平生的尼姑,决定将自己宅院劈为尼寺,将儿子交给智仙抚育。

黄正建:杨坚这个家族,从五代祖开始,就世代都在武川镇为武将,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这一辈,这个家族开始兴盛起来了,因为杨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身材魁梧,武艺绝伦,见识深远。后来他随着宇文泰就到了关西,在对东魏的战争中,他战功卓著,就成了宇文泰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被封为隋国公,那后来为什么杨坚建立的王朝叫隋朝呢,这隋就是从这来的,那么杨坚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显赫的家族里面。

由于杨忠常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外,杨坚的青少年时期大多都是与智仙一起度过的,智仙还给杨坚娶了一个非常佛教化的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历史已经无从探究智仙的具体来历,但她却对杨坚的一生影响巨大,将杨坚真正的历练成为一个勇猛精进、刚毅沉着的金刚力士。一带枭雄宇文泰曾夸赞杨坚,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公元535年形势图

在杨坚的成长岁月里,东魏和西魏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五次,在一系列的拉锯战中,战争的天平逐渐倒向西魏,事实上在与东魏高欢集团对峙之初,局促关中一隅的西魏宇文泰集团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尤其是武力上根本就不具备与高欢相抗衡的能力,因为经过六镇洗礼的鲜卑武装,有20多万都归入了高欢的麾下,由宇文泰所统领的军队,不过区区一万人。

由于宇文泰武川居民集团的实力较弱,特别是其中的鲜卑军队数量很少,要稳定关中地区的政治秩序,并与高欢集团相抗衡,他们就必须要依靠关中本地的汉人豪强。为了将此前互不统属的军队与乡兵进行整编,从公元543年开始,宇文泰开始着手军制改革,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一些汉人豪族相继率领乡兵归附宇文泰。到了公元550年,宇文泰终于完成了府兵制的建设,将此前一盘散沙的地方武装打造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

楼劲:府兵制是当时宇文泰用来安定关中地方和加强自己军事力量,甚至是强固自己军事政治核心的措施,宇文泰带领他身边的核心军将集团来到关中之后,他面临的形势是一个又一个的汉人豪强集团,把率领这些士兵的汉人豪强纳入到高级将领,各级将领的位置上去,让自己身边的核心集团,做最高级的将领来统领他们,这样的编制出了一套军事系统。

在西魏府兵制的顶端是八位柱国大将军,除了宇文泰本人和西魏宗室元欣之外,还有六位,即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瑾、侯莫陈崇,在八柱国之下还设有12大将军,他们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领兵大将。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身居12大将军之列,正是借助府兵制,西魏军队的战斗力逐渐增强,不仅可以与东魏相抗衡,而且在双方战略态势上日益占据优势。成年后的杨坚跟随父亲加入到征战的行列中,此时,高欢和宇文泰早已不再人世,他们的儿子高洋和宇文觉也已经先后废掉东魏和西魏的皇帝,建立了北齐、北周两个国家,但相互之间的战争依然在继续。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杨坚很快在战争中暂露头角,先后被北周皇帝授予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展现出超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王者之气。杨坚出众的才华得到了势力更大的独孤家族的赏识,这促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父亲杨忠为他赢取了独孤家族的第七个女儿,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出身鲜卑望族,位居西魏的开国元勋,位居府兵制顶端八大柱国之一。

公元557年形势图

黄正建:独孤信家族是一个鲜卑贵族,他的祖先是鲜卑的一个部落大人,所以他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比较高了,他当然也是出生在武川镇,也是跟着宇文泰到了关西,他的长女就嫁给了北周的皇帝,后来成为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第四个女儿就嫁给了同样是八柱国的李虎的儿子,叫李昞,这个李昞就是后来建立了唐王朝的唐高祖的父亲,换句话说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妈妈,他的第七个女儿就嫁给了杨坚,后来成为了隋朝的文献皇后,就这样独孤家族一门出了三个皇后。

无论是在北周还是在之前的西魏,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的联姻非常普遍,这得益于宇文泰的治国之策。割据关陇一隅的宇文泰兵力财力不及东魏的高欢,文化上不如江南萧氏,因此必须要寻找一个全新的政策,那就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将不同民族融合。这是宇文泰在府兵制之外又一次改革,宇文泰用儒家经典周礼来改造中央官制,使汉族豪强与士人归心,同时给一些汉族军将赐予鲜卑姓氏,以达到杂糅胡汉的目的。杨坚家族就被赐为普六茹氏,这样一个胡汉势力相结合的政治同盟集团—关陇集团登上历史舞台。通过政治联姻,加上能征善战,杨坚迅速进入关陇集团的核心。

楼劲:关陇集团的关是关中,陇是陇右,它就是指当时一个地区性的一个豪强集团,这个集团在宇文泰率军来到关中,并且把关中地区的军事形势暂时稳定下来后,就成为宇文泰首先需要利用和依靠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集团,他们都是府兵集团当中的高级将领,中级将领,所以整个关陇集团也就是宇文泰的统治核心集团,关陇集团的意志就直接表现成为北周王朝的统治意志。

关陇集团的出现是北朝民族融合的最后一环,在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程中,民族政策的好坏与民族融合程度的高低,始终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是王朝兴衰的重要杠杆,与宇文泰实行的民族融合政策不同,东魏高欢有着非常强烈的鲜卑化倾向,强大的鲜卑军队是高欢集团赖以生存的根基,无论是东魏还是今后的北齐都在通过许多措施来确保他们的利益。高欢经常使用鲜卑话号令三军。鲜卑官员也普遍轻视中原士族,在朝堂议事时,甚至以狗汗汉呼之,在民间鲜卑人欺凌汉人同样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激化了民族矛盾,也使北齐朝政迅速走向腐化。

公元577年初,北周和北齐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北周。很快,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实现从天下三分到南北的隔江对峙,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这一年,杨坚三十六岁,因为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上柱国,更为重要的是,杨坚再一次得益于政治联姻,此前他13岁的大女儿杨丽华,被周武帝选为太子妃,北周统一北方的第二年,武帝病逝,宣帝继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也随之被晋升为大司马,距离最高权力宝座越来越近。

这是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从中不难感受到,杨坚深沉严毅的王者气质,然而,正是过于高的荣耀和霸气外露的外表,将杨坚推向了最危险的境地

雷闻:随着杨坚的地位和政治威望的提高,周宣帝对他越来越猜忌,所以他的处境其实相当危险,周宣帝曾经对杨丽华,也就是杨坚的女儿,就说早晚有一天我会族灭你们杨家。有一次,周宣帝诏杨坚入宫,在入宫之前他就事先告诉身边的左右侍从,一旦发现杨坚神情有变,就立即杀了他,所以到杨坚入宫之后呢,他表现就非常泰然自若,面对周宣帝的百般责辱,他装聋作哑,最终躲过一劫。

为了化解周宣帝对他的猜疑与忌惮,杨坚请求外调为扬州,今安徽寿县总管,暂时远离政治中心。此前杨坚就先后担任过随州刺史,定州总管和亳州总管,深知北周存在的流民问题、 官制腐败问题、州郡县多重管理的混乱问题,同样会毁掉这个国家。这让杨坚对最高权力充满了渴望,他想改变这一切,但目前他需要在隐忍中等待。

公元580年5月,已在上一年退位的周宣帝暴病身亡,撇下了年仅8岁的静帝,北周的王气黯然而收,作为静帝的外祖父,已晋爵为隋王的杨坚距最高权力宝座只有一步之遥。此时的杨坚完全不必再收敛他的王者霸气,为了防止北周宗室势力发动兵变,他先后将五位亲王召为长安处死,这使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实力派深感不安。

公元580年6月,宇文泰的外甥,坐镇山东的大将[yù]迟迥在相州实施,声讨杨坚,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很快起兵响应。一时之间三方并乱,半天之下,汹汹鼎沸,杨坚无法容忍统一的北方重新分裂,他派遣汉族名将韦孝宽首先全力进攻最具威胁的尉迟迥,很快攻破邺城,尉迟迥自杀身亡。八月底,杨坚大军压境,陨州总管司马消难逃到陈朝,到了十月底,益州总管王谦被杀,传首京师,这样仅仅用了四个月,三总管之乱就被彻底平灭。

吴宗国:在平定尉迟迥等三个总管的叛乱之后两个月,杨坚下令把宇文泰改为一些鲜卑姓氏的汉族将领的姓氏还为汉姓,你比如说杨坚原来叫普六茹氏,现在就还原为杨坚,这就表明杨坚要向大家宣布我是汉族正统的代表,同时也表明了他要跟原来的鲜卑这样这些传统划清界限。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掉了北周最后一个皇帝静帝,从外孙手中取得了皇位,建立了由汉人执政的大隋王朝,杨坚之所以极力标明自己汉文化的正统性,因为,只做一个拥有半壁江山的北方皇帝显然不是杨坚的志向。自隋朝建立伊始,他已经剑指南朝,然而。隋朝虽然取代了北周,但政治格局与多年前的的北魏时期并无两样,此时中国南方由陈朝割据,北方则受到突厥的牵制,要统一天下,杨坚必须首先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考验着杨坚和新兴王朝的勇气和智慧。突厥是北朝末期崛起起草原的游牧民族,有数十万精锐骑兵,北方草原的众多部族都归附旗下。北齐、北周对峙时,双方都争相拉拢勾结突厥,每年送给突厥大量丝绸等物资,试图以此换取其帮助,突厥自然乐得坐山观虎斗。

黄正建:突厥的沙钵略可汗曾得意地说,我在南边儿这俩个儿子这么孝顺,我还愁物质缺乏吗,他说的这两个儿子就只能是北周和北齐,可见,他的骄横之态。不过随着北周平定北齐统一北方之后,突厥就不可能再通过操纵中原内战,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杨坚建立隋朝以后,对突厥就采取了更强硬的政策,史书记载,待之甚薄,那么突厥对隋朝十分怨恨,不断派兵南下侵扰。

不过强大的突厥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弱点,那就是内部矛盾重重,与沙钵略可汗同时并立的还有达头、突利、阿波等几位可汗,形成割据态势。对此,开皇元年581年12月,曾出使突厥,熟悉其内幕的长孙晟给杨坚上书,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分化瓦解突厥各部,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收到了奇效。公元583年夏,隋文帝任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兵八道出击突厥,出击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突厥战败,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由于东西突厥相互对峙,他们分别向隋朝示好,北朝末期的战略态势至此完全颠倒过来。公元584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终于臣服于隋朝,据说,当曾经不可一世的沙钵略可汗,在长孙晟的威逼利诱下,跪受杨坚诏书之后,感到羞愧难当,与大臣们抱头痛哭了许久,不仅是因为颜面尽失,更让他们伤感的或许是突厥强盛时代的逝去。

解决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杨坚终于可以将他的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陈朝,据隋书记载,自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多次与群臣讨论平陈之策,对此,他表现得尤为审慎。200年前,前秦苻坚挥师百万,大军南征,结果一战击溃,致使中原地区再次陷各族政权的混战之中,杨坚不想重蹈覆辙。他采纳了当朝宰相高颎[jiǒng]较为稳妥的建议。

雷闻:高颎建议在江南的收获季节,在江北开始集结一部分隋军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虚张声势,诱使陈朝屯兵防御,这样可以耽误江南的农时,等陈军开始集结之后,隋军却立即卸甲收兵。这个建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破坏江南的经济,二是麻痹陈朝,为以后进攻增加了突然性

但这个建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无法有效分解陈朝的主力军队,开皇六年也就是公元586年,虢[guó]州刺史崔仲方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战略计划,在武昌以西的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多张形势,吸引陈朝的注意力,将武昌以东的长江下游作为隋军的主攻方向,密谋渡江之计,如果陈军以精兵增援上游,则武昌以东的隋军即可乘虚横渡长江,直取建康,如果下游的陈军不动,则上游的隋军可顺流直下,配合下游隋军攻取建康。杨坚对这个计划大为赞赏,完全予以采纳。

公元587年,杨坚对长江北岸的隋军进行了精致的部署,并密令大将杨素白帝,今天的重庆奉节建造战船,又令人将造船的余材投入长江顺流而下,给陈朝施加心理压力,诱使陈朝调兵西上,从而转移对下游隋军备战的注意。公元588年3月,隋文帝正式下诏伐陈,为了瓦解江南民心,他令人把这份檄文抄写了30万份,令人悄悄在江南各地分发。就在战争迫在眉睫之时,陈朝却依然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陈后主自以为江南为王气所在,根本无需担心,大臣也说长江天堑,自古隔绝南北,隋军难道还能飞过来吗。然而北方的隋朝却并不这么认为,隋文帝与大臣们早已成竹在胸,北方国力的增强,已经打破了南北间的均势,北方各族人民以汉为主流的大融合,又逐渐消除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人民向往统一。呼唤统一,支持统一,这都使隋文帝对统一充满着信心。

黄正建:中国的古代人包括现代的人,他心里是有一种统一的情结,这种情结大概从春秋战国时候,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有了,就是他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种概念,就是说这块土地上应该只有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这种观念是深入人心的,所以不管你再怎么分裂,最后它终究要走向统一。

公元582年形势图

公元588年11月初十,随文帝杨坚亲赴距离潼关三十里的定城,隆重誓师,50万南征大军在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的统帅下,如同洪流一般兵分8路,从潼关大门奔涌而出。这是自前秦王苻坚兴兵南征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一次,淝水之战的风声鹤唳历史没有重演,战争进展之顺利,甚至超出了隋文帝的想象。韩擒虎、贺若弼[bì]是平陈之役的两个主要角色,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自广陵渡江,很快攻占京口,韩擒虎则自采石夜渡长江,他们分南北两路,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贺若弼大军苦战两日,击溃了陈军的主力,而韩擒虎则率奇兵在正月21日率先攻入建康城。

雷闻:当韩擒虎攻入皇宫之后却四处找不着陈后主,这时候一个内侍偷偷指了一下景阳殿后面的一口枯井,隋军的就明白意思了,然后垂下一根绳索将陈后主拖出,同时拖出的除了陈后主之外,居然还有他的两位嫔妃,一位是张丽华,一位是孔贵嫔,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不忘带上两位嫔妃,可见这个人真的不适合当皇帝。杨坚也看出这一点,所以呢他并没有杀掉陈后主,而是下令隋军的将他带入长安,带回长安,封他了一个侯爵,给生活上也比较照顾,当然了,隋文帝这样做也是为了安抚江南的百姓和民众。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千年之后杜牧的诗句仍然使人回味不已,他形象地写出了陈朝灭亡的原因,也道出了陈朝末代皇帝的无尽悲哀。攻取建康之后,其它各条战线上也势如破竹,到了二月初,岭南的冼夫人率众归附隋朝,自此,陈朝皆平,杨坚终于完成了再造统一的历史使命。这是数百年来多人梦想的目标,无论是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还是鲜卑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周武帝,他们都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这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300多年的大分裂,人民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公元590年形势图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他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也开启了,随后而至的大唐王朝200多年的承平之运。但版图的统一仅仅是再造统一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等待隋文帝杨坚和大隋王朝去完成的,将是更为重要的使命,他需要为这片寥廓的版图注入新的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分裂的因素,这无疑考验着这位杰出政治家和整个民族的勇气与智慧。

据央视



【往期列表】

第三十五集:梁武帝治国

第三十四集:门阀政治

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

第三十二集:西晋统一

第三十一集:诸葛亮治蜀

第三十集:三足鼎立

第二十九集:黄巾起义

第二十八集:清议与党锢

第二十七集:丝绸之路

第二十六集:光武中兴

第二十五集:王莽改制

第二十四集:昭宣政治

第二十三集:两汉经学

第二十二集:汉武帝

第二十一集:文景之治

第二十集:郡国并行

第十九集:楚汉战争

第十八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

第十六集:诸子百家

第十五集:战国七雄

第十四集:列国变法

第十三集:孔子

第十二集:春秋争霸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

第十集:周公摄政

第九集:武王克商

第八集:商代文明

第七集:殷商兴亡

第六集:夏王朝觅踪

第五集:邦国时代

第四集:文明起源

第三集:农业起源

第二集:中华先祖

第一集:中华道路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精品课程】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6)〔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5)〔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4)〔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3)〔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1)〔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0)〔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9)〔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8)〔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7)〔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6)〔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5)〔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4)〔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3)〔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2)〔视频〕

北大精品| 古代汉语(1)〔视频〕



【古代汉语】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古代文学】

《唐之韵》第十九集 朦胧诗人

《唐之韵》第十八集 风流才子

《唐之韵》第十七集 一代诗豪

《唐之韵》第十六集 别调独弹

《唐之韵》第十五集 新乐府派(下篇)

《唐之韵》第十四集 新乐府派(中篇)

《唐之韵》第十三集 新乐府派(上篇)

《唐之韵》第十二集 韩孟诗派

《唐之韵》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唐之韵》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篇)

《唐之韵》第九集 千秋诗圣(上篇)

《唐之韵》第八集 一代诗仙(下篇)

《唐之韵》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

《唐之韵》第六集 山水诗人

《唐之韵》第五集 边塞诗人(下篇)

《唐之韵》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篇)

《唐之韵》第三集 吴中四士

《唐之韵》第二集 独振新风

《唐之韵》第一集 千古唐诗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中国文学史 秦汉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诗经》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 绪论 



【全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1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1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电子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8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