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 • 厨艺

辛 克 时光捡漏 2021-07-30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母亲 •厨艺

文 | 辛  克

长久以来,我自以为母亲的厨艺绝对在众多的家庭主妇之上,尽管这话说出来要打击一大片,别人作何感想不得而知,权且就当作是我给予母亲的最高赞誉吧!

母亲的厨艺有多超群,当然不能和酒店的大厨相提并论,她的高超就在于能把任何最简单的食材稍作加工,即刻变成最最好吃的美味!饭菜质量如何,对于居家生活的老百姓来说主要在于调料的拿捏,母亲似乎对厨房有着极高的默契,一碟菜,一锅菜,所有调料都是随手下锅。拿着铲子,或是饭勺,没有固定的什么量具,随随便便的一勺一铲,出锅的饭菜绝对不会出现调料或轻或重的情况。

我惊讶于母亲对于做饭的熟谙于心,因为母亲,我可以吃到寻常西府人家不会出现的“改样”饭,即便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亮油饼”,母亲做出来的绝对是超乎寻常的口感。就这一口亮油饼,我不知道尝试了多少次,但始终都没有成功一回。母亲几乎把在华亭做过的饭菜种类一一给我们全家享用,从小到大,我都是在母亲独特的厨艺中充满着骄傲和自豪,因为这些独具魅力的食物总会让我的小伙伴们垂涎三尺,这是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1964年左右,母亲最喜爱的课本永远地搁在了灶房的柴火堆上!仅仅上了一年多的学堂,外婆体弱多病,大舅从学校毕业,已经加入了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小舅和小姨依然还在上学,贫困的家庭让母亲不得不离开学堂,提早担当起了外婆的角色。山里的冬季来的早,烧炕的柴禾、做饭的柴禾,这些都是从遍布荆棘的灌木丛中一捆捆割下,再沿着山间小路背回家中。我可以想像得到母亲该是多么吃力地在山间摇摇晃晃地背负着超过她自己体重与身高的柴草。做饭,烧炕,收拾家务,一个成年人忙活一天都可能收拾不利索的活全让母亲干了,而且干的井井有条。

母亲的厨艺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大铁锅嵌在被柴禾烤的发黑的锅台上,母亲必须站在小凳子上才可以够得着铁锅的每一个角落。玉米锅贴是母亲做出来的第一顿早饭,把粗细不匀的玉米面加水搅拌,因为玉米缺少粘性,难以成形,只能是捏成一团,动作麻利地贴在锅边,趁着这个当儿,还要跳下凳子,不停地往锅下塞柴禾。燃烧的火焰让铁锅迅速升温,贴在内壁的玉米团开始滋拉滋拉地发出煎烤的声响。盖上锅盖,看着热气从缝隙中屡屡飘出,滋啦的声音一直响个不停,火焰不能一直烧的太旺,不时还得用火棍打打燃烧的柴禾,尽量用火红的余烬烤熟玉米贴。

当锅边的蒸汽逐渐消失,厨房开始洋溢着玉米的清香时,锅贴已经烤熟了。母亲重又站在小凳上,尝试着把每一块滚烫的玉米贴拣入盘内,当母亲端着一盘金黄的玉米锅贴站在外婆跟前时,额头不仅仅挂满汗珠,还有脸上被染成黑灰相间的狼狈!

外婆能说什么?儿女几个,唯独让自己的二女儿没有上学堂,反倒是早早替自己上锅上灶。但除了这个二女儿,还有谁能为自己分担呢?也许是应了西府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偏大的,向碎的,中间加个受气的!母亲自是不会受气,但却替外婆早早挑起了家里的担子,这不仅仅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母亲有一颗宽厚、仁慈的心!

母亲的厨房开始变得丰富起来,玉米锅贴不再是唯一可以考虑的食物,生产队的大部分耕地都是在灌木丛生的半山生生开辟出来的,要说粮食产量,往往都是不够社员糊口,一家人每日的餐食成为了头等考虑的大事。山坡地的粮食长得不咋样,洋芋却是比任何农作物都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往往到了青黄不接的六七月,母亲的厨房变花样地做着各种以洋芋为主的食物。当然,有火有锅,不可能每顿饭都是煮土豆,母亲按着外婆的吩咐,把最简单的土豆做成了洋芋粉条、洋芋搅团、洋芋饺子、洋芋菜合、洋芋包子等等,配之以各种简单的不同口味,一家人最凄惶的日子就这样熬过来了。

那段岁月,几乎华亭北山里的每户主妇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打发难熬的日子,洋芋是山里人的命根子,但母亲却对洋芋失去了应有的热情,或许当年一成不变的主食已经让她的味觉神经有了紧张感,一提起洋芋,母亲的内心不知道会掀起多么大的波澜!

母亲平日喜欢给我们做“改样”,程序繁琐的包子、饺子在母亲的手里变得轻松简单,往往是说话间的功夫,母亲便已经准备妥当饺子馅。我可以自豪的说,母亲调制的饺子馅是我所吃过饺子中最美妙的味道——除了凤翔城县医院西门对面的饺子馆!母亲不会用多少叫不上名字的佐料,只是简简单单、厨房必备的几味调料,但经过她的亲手调制,同样的馅便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美味,这是我久久不能掌握的手艺。母亲喜欢看着自己的儿女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此美味的食物,母亲竟不怎么喜欢。每次吃饺子,我都会问母亲,“妈,你咋不吃饺子哩?这么好吃,你还不爱吃?”,“我爱包饺子,我不爱吃,那些年在华亭的时候,饺子、包子把我吃的不爱了”,母亲每次都是这样回答。是啊,从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母亲一直在厨房忙活着,竭尽所能地为一大家人烹制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花样众多的食物却少了与之搭配的各色食材,简单的洋芋、玉米成就了母亲手下的食物。或许,母亲并不是不喜欢吃饺子,而是艰难岁月刻画在记忆深处的隐痛每每会因为饺子而发作,无论饺子馅比五十年前的多么丰富,无论佐料比半个世纪前多么繁杂,母亲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却永远是单调、乏味的洋芋!

我终于明白母亲的厨艺为什么会如此“不凡”,最艰难的日子里,每个人对生活唯一的希望大概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每一餐饭食吧!哪怕食材简单到只有洋芋、玉米和南瓜,不一样的烹制会让生活多了些许期待。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于田间和厨房,清晨升起的炊烟中必定有母亲对家人最好的祝福,是外婆身体日益康复?是自己的大哥在劳作中拿到最高的工分?又或是期望三哥和小妹在学校能学有所成?母亲所有的最美好的想法,就在清晨或暮色时分升起的炊烟之中……

【作者简介】 

辛  克 |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华推荐】

正月十四,每个人都是社火会的导演!

“打铁花”——最狂野的民间艺术惊现陕西凤翔

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

一所学校的华丽蜕变,见证凤翔教育跨越式发展

《舌尖上的凤翔》

一纸奖状,翻开庞家务的一段辉煌历史

【存照】农闲时节做笤帚  红红火火挣年钱

【存照】传承百年老手艺,家家户户扎笤帚

【存照】南吴头村,炸麻花的老手艺

【存照】传承凤翔手工挂面的农人们

想起妈妈做的一碗“玉米糁子”

想起紫荆高中的杏仁油茶

给你100秒,品味凤翔陈村街的美食人生

一碗粘搅团,一缕思乡情

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我姓辛,隶属于这个独一无二的村!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时光捡漏》独家原创,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13772706338@139.com,小编私人微信:google19820728.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

如果感觉不错,欢迎分享转发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