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苏洵——九品“王佐才”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苏洵有八斗之才,而仅任九品之官,怀才不遇,抱憾终生。然而他终其一生潜心学术,寄身翰墨,“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时间与历史是公平的,文学会记住他,我们会记住他。
王佐之才却九品
    文/康震


在苏洵拒绝应试后,朝廷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特任命苏洵为试秘书省试校书郎。校书郎只不过是九品小官,而且还是“试”职。苏洵虽然勉强接受了这一职务,却很不满意。以前,他以布衣与公侯交,还可平起平坐;现在,做了这样一个区区小官,成了上下级关系,很难再以宾主之礼相见了。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五书》就集中表现了这一思想,他说:“礼曰:‘仕而未有禄,郡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古之君子重以其身臣人者,盖为是也哉!子思、孟轲之徒至于是国,国君使人馈之,其词曰:‘寡君使某人有献于从者。’布衣之尊而至于此,惟不食其禄也。今洵已有名于吏部,执事其将以道取之耶,则洵也犹得以宾客见;不然,其将与奔走之吏同趋于下风,此洵所以深自怜也!”未食人禄,可以平交王侯,受其尊重;已食人禄,就难免受人驱使了。苏洵被雷简夫誉为“王佐才”、“帝王师”,实际上他也是以此自负的。虽然他三年前就已名动京师,成了朝廷大员的座上客,现在,却以一九品小官就把他打发了,确实有点像对待“巫医卜祝”一样,“特捐一官以乞之”。他在《上韩丞相(琦)书》中说:“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耶?”在汉朝、唐朝,布衣可因一言而位至卿相;宋朝官吏最滥最冗,但真正有才华的人却很难破格提拔。苏洵鉴于试校书郎的官职,“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瞻养”,就职一年后,上书宰相韩琦要求“别除一官”。信中愤慨地说:“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复迟疑不决者累岁。嗟乎!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耶?”不平之意,溢于言表。

嘉祐六年年(1061)七月,太常寺要修纂建隆以来的《礼书》,才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县主簿也不过是从九品上到从八品上的小官,难怪张方平说韩琦对苏洵的态度是“知其才而不能用”了(《文安先生墓表》)。治平二年(1065)的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的家宴,回来后写了一首《九日和韩魏公》。可见他仍雄心勃勃,希望有所作为,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写宴后归来的心情,暮色沉沉,寒雨萧萧,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给人以凄凉之感。全诗表现了他壮志不酬的苦闷。从这首诗,也可看出苏洵同韩琦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九月,苏洵、姚辟合修的《礼书》完成,共一百卷。参知政事欧阳修上奏英宗,诏以《太常因革礼》为名。《礼书》刚修完,苏洵就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了。欧阳修对苏洵的健康很关心,多次写信慰问,并提出具体的治疗意见,如“更冀调整慎药石”,“孙兆药多凉,古方难用于今,更且参以他方为善也”,“单药得效,应且专服,千万精审,无求速功”(《与苏编礼启》) 。英宗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苏洵与世长辞,年仅五十八岁。

苏洵之死,引起朝廷上下很大震动,“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曾巩《苏明允哀辞》) 。英宗诏赐银绢,韩琦赠银三百两,欧阳修赠银二百两,苏轼均婉言谢绝,只求赠官。英宗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敕官府备船载苏洵之丧回川。对于有志于当世、文名震天下的苏洵郁郁不得志而死,当时的有识之士都为之惋惜,朝野之士为之作挽词者一百多人。欧阳修的《苏主簿挽词》写道:
布衣驰誉入京都,丹蒠俄惊返旧庐。诸老谁能先贾谊,君王犹未识相如。
首句写苏洵以布衣而名震京师。次句惊其早死,灵柩返川。第三、四句以贾谊、司马相如喻苏洵,谓其超过“诸老”,却官卑位低,未得皇帝接见就死了。这两句诗是含有对朝廷,特别是对富弼、韩琦等重臣的不满的。
张方平说,韩琦对苏洵虽是“知其才而不能用”,但“及先生殁,韩亦颇自咎恨,以诗哭之曰:‘知贤而不早用,愧莫先于余者也。’”苏洵死后,士大夫前往苏家吊唁,司马光也在其中。欧阳修已经为苏洵写了墓志铭,司马光又写了《程夫人墓志铭》。在京师的吊唁活动结束后,苏轼兄弟护父丧离京,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川。治平四年(1067)八月,葬苏洵于眉州彭山安镇乡可龙里老翁井侧。《老苏先生会葬致语并口号》(见清康熙三十七年20卷本《嘉祐集》附录),对苏洵的巨大贡献和影响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其不幸遭遇表示了极大的义愤。文过长,今节录如下,作为对苏洵一生的总结:

编礼寺丞,一时之杰,百世所宗。道兼文武之隆,学际天人之表。……宋兴百载,文弊多方,简编具在,气象不振。虽作者之继出,尚古文之未还。迨公勃兴,一变至道。上自朝廷缙绅之士,下及岩穴处逸之流,皆愿见其表仪,固将以为师友。而道将坠丧,天不假年。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谓公为寿,不登六十;谓公为夭,百世不亡。
“道兼文武之隆,学际天人之表”——充分肯定了苏洵的贡献。“一时之杰,百世所宗”;“上自朝廷缙绅之士,下及岩穴处逸之流,皆愿见其表仪,固将以为师友”——充分说明了苏洵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准确估价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有司不入刘蕡第,诸老徒推贾谊才”——这是对他一生的不幸,发出的沉痛哀叹。
苏洵虽在怀才不遇的牢骚中去世了,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没有人能够否认。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他对于文学的看法主要有:一、反对当时浮艳、怪涩的文风;二、文章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要因袭他人;三、强调要写“不得不为之文”,反对为文而文:四、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要有用于社会;五、在品评古今文章时,苏洵着重于各家的独有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文章的特点是:第一、纵横恣肆,气势磅礴,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派,有孟子、荀子,战国诸子的风采。如他的《项籍论》劈头就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又指出“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的作战原则。他还特别擅长使用比喻,在《谏论》下篇中,为了说明君主应当用赏赐与刑法两种方法来鼓励大臣劝谏,特别讲了一个小寓言。说,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还有一个是怯懦的人。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懦夫。”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的大道一样地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只是要用某种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苏洵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人邵仁泓在《苏老泉先生全集序》中说:“二苏具天授之雄才,而又得老泉先生为之先引,其能卓然成一家言,不足异也。老泉先生中年奋发,无所师承,而能以其文抗衡韩、欧,以传之二子,斯足异也。间尝取先生之文而读之,大约以雄迈之气,坚老之笔,而发为汪洋恣肆之文,上之究极天人,次之修明经术,而其于国家盛衰之故,尤往往淋漓感慨于翰墨间。先生之文,盖能驰骋于孟(子)、刘(向、歆)、贾(谊)、董(仲舒)之间,而自成一家者也。……上继韩、欧,下开长公(苏轼)兄弟。”这段评论相当精彩,它首先强调了苏洵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颇不容易。苏轼兄弟幼而习之,又有家父培养,能成一家,不足为奇。而苏洵发奋既晚,又无师承,全靠自己摸索,而能与孟、刘、贾、董抗衡,上继韩、欧,下开苏轼兄弟,确实是了不起的。




文章来源于:章黄国学(zhanghuangguoxue)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往期链接:

康震:重拾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
康震: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苏洵——逆袭的读书人和成功的父亲康震:苏辙——冰山下的火焰康震:家有天才初长成——苏轼的学习时代康震: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康震:君子火并——苏轼与他的政敌们康震:抗洪治湖——苏轼的实干与浪漫康震:苏轼与杭州——九百年前的浪漫市长康震:苏轼文艺朋友圈—— 苏轼与六君子康震:海内存知己——苏轼和师长的缘分康震:苏轼的患难之友与莫逆之交康震:兄弟共浮沉——苏辙的后半生康震:天才身边的天才——苏辙的性格与成就


康震:不走寻常路—— 苏洵的游学与求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