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8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是一首关于品春天、慢生活的词,说到慢生活,你可能会马上联想起特别流行的那几句诗,当代艺术家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首《从前慢》之所以那么打动我们,我想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节奏太紧张、生活压力太强大的缘故,不知不觉,我们的前辈最不稀罕的慢生活,到了我们这一代,简直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从前到底有多慢呢?我举一组数据,假设我们现在穿越到了唐朝,从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到今天江南的杭州,需要多长时间呢?西安到杭州的距离大约1400公里左右,我特意查询了一下,如果坐高铁的话,最快的一趟高铁只需要6小时52分;也就是说你吃完午饭出发,下车后还可以去享受一顿杭州小吃的夜宵。唐朝,可以是骑马或者是坐马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徒步,按照唐宋时期的官方规定,每天行程50里的话,日出而行日落而宿,从西安到杭州需要56天。


56天!这样来比较的话,我们对“从前慢”的理解是不是更加具体了呢?而通常,唐宋人并不会这样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赶路,例如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时奉命回洛阳待诏,两个人在扬州相遇,一起结伴光在扬州就玩了半个月。再比如说苏轼离开京城赴杭州上任,途中专程去看望了退休住在颍州(安徽阜阳)的恩师欧阳修,在老师家一住就是20多天。


所以,从前慢,不仅仅是客观距离造成的慢,古人的心态也是真的慢,而慢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享受。享受丰沛的自然,也享受温暖的人情。我们今天要品读的这首词,就和这个主题有关。为什么我前面要举从西安到杭州的例子呢?因为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位诗人就是长安人,我们要看看这位从长安下江南的诗人,他笔下的慢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先来读读晚唐词人韦庄的这首《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个人觉得,在唐宋时期的大诗人中,韦庄真的可以说得上是“慢生活”的典范,倒不是他主动在追求慢节奏的生活,而是许许多多的客观原因,造就了他不得不比别人慢许多的节奏。他比别人慢的原因我稍后会解释,我想先说说他比别人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韦庄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韦庄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到他二十五岁左右时,中晚唐的一批一流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已经相继去世,在诗人凋零的大唐末世,韦庄异军突起,堪称当时最杰出的诗人、词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才子,生逢乱世,在科举仕途上一直不得志,屡次科考屡次名落孙山,直到59岁才终于进士及第。


59岁中进士晚不晚?比较一下就知道。唐宋时期的那些著名大诗人,通常进士及第都在20多岁,例如刘禹锡22岁,柳宗元21岁,李商隐和杜牧都是26岁,白居易晚一点,29岁也进士及第了,宋代欧阳修进士及第的时候24岁,苏轼22岁,苏轼的弟弟苏辙更不得了,19岁就金榜题名。而韦庄59岁才终于考中进士,这要是放在别人身上,都可以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但韦庄的事业才真正开始起步。后来韦庄在前蜀一直做到宰相之位,74岁的韦庄才终于迎来他政治生涯的最高潮,这真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吗?


韦庄比别人慢的第二个表现,就要说到这首《菩萨蛮》。我们看这首词一开始其实就打出了“慢生活”的旗号:“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两句词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尽”,一个“合”,这两个字都在说明江南到底多有魅力。“尽”就是都、全部的意思。每个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美得不得了,每个还没去过江南的人都无比地向往江南,甚至“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个“合”字更妙,合就是应该的意思。每个去过江南的人,都会情不自禁产生一个想法:最完美的人生就是应该在江南这样的地方生活直到终老呀。人的一生有多少事是应该做、必须做的呢?一个“合”字,就说明了江南不可替代的魅力。


韦庄一开始就用了抒情色彩这么强烈的字来表达江南之好,那我们忍不住要问了,江南到底好在哪里呢?让你一个北方人如此向往、如此沉迷?


补充解释一下,韦庄本是长安人,出身在长安,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他不是江南人,只是路过江南的一个“游子”而已。作为一个西北人,当他经过江南的时候,映入他眼帘的,当然是江南的自然风景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是水乡,对于北方人来说,对江南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江南的水了,江南的地形多江河、多湖泊、多溪流池塘,处处都是曲曲折折的水,处处也都是咿咿呀呀的船桨声,碧绿的春水、温婉的春雨和装饰精美的画船,除了江南,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有这样完美的搭配呢?白居易的《忆江南》不也是在回忆江南的水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有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江南的水和船简直是写绝了:“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中国的地形,北方多平原,一马平川,比较适合快马扬鞭的纵横驰骋,江南是水乡,适合慢悠悠地行船。想想看,是不是行船真的会比跑马的节奏慢很多、更加适合游览和慢慢感受沿途的风景呢?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写江南的船《乌篷船》,乌篷船当然比韦庄笔下的画船要简陋得多,但韦庄词里的画船主要功能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供游客欣赏风景、体验慢生活格调的旅游工具。乌篷船反倒是江南水乡实实在在的交通工具了,就像文章里说的那样:“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看来,来到江南,坐船出行或者是出游简直是必须的体验,难怪李清照晚年来到江南,也想要坐船出游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从韦庄、李清照到朱自清、鲁迅的时代,一千年的时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可江南水乡的船生活、慢格调真是一点儿都没变!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从长安来到江南,急匆匆的脚步是真的慢下来了,他甚至可以悠闲地躺在画船里,伴着淅淅沥沥地江南春雨生,悠然入梦。



在这里我要划一下重点了!“画船听雨眠”,这个“眠”当然就是睡觉的意思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可我要强调的是,韦庄去江南,真的不是像我们那样悠闲、从容地旅游去的。那么,韦庄为什么会去江南呢?


答案在这里:他是逃难去的!


我再强调一下,韦庄之所以大器晚成,并不是他的才华不够,真的是因为他生逢乱世。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到底有多乱呢?


这么说吧,韦庄的一生经历了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以及末代皇帝昭宣帝七位唐朝皇帝,在他六十六岁那年,他来到成都,成为节度使王建的掌书记。后来唐朝灭亡,韦庄力劝王建登基称帝,创立了大蜀,史称前蜀。皇帝走马灯似的换了7位,再加上改朝换代,可想而知那个年代有多乱了吧?韦庄四十五岁那年,还赶上黄巢起义大军开进长安城。韦庄身陷乱兵之中,不仅自己大病一场,还和弟妹们失散。逃到成都喘过气来的唐僖宗号召天下兵马勤王,黄巢一度退出长安。可是大唐官军进城后,反而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引起民怨沸腾。黄巢趁机杀了个回马枪,再度进驻长安。直到后来李克用率领沙陀兵,才再次收复长安。


就在黄巢攻陷长安之后,韦庄目睹了起义军和官兵相继给长安带来的动乱,他写下了长篇乐府叙事诗《秦妇吟》,以一位“秦妇”自述的口吻,叙述了这一场又一场纷乱带给百姓的痛苦。


“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这是老百姓争相避难的惊慌;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这是无辜百姓蒙难的惨状;


“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这是老百姓对骨肉分离、有家难归的悲叹。


一场紧接着一场血洗的灾难过后,“百万人家无一户”,田园荒芜,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大唐国运急转直下。


这首《秦妇吟》因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水准而享有崇高的诗坛地位,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和《秦妇吟》并提,并称“乐府三绝”。而且因为这首诗,韦庄当时还赢得了一个公认的雅号“秦妇吟秀才”。 


在这一轮又一轮血雨腥风中,四十七岁的韦庄不得不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春,仓皇逃出长安,开始了他的半生漂泊。一度寓居洛阳、浙西、金陵(今南京)、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地,在江南、江西、湖南往来奔波,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一年。


这十多年的逃难生涯,其实多半就是《菩萨蛮》创作的背景。相对于长安城的动乱,江南水乡在这位北方游子的眼里就显得平静多了,虽然流离失所,虽然贫困交加,但韦庄并没有放弃希望、自暴自弃,而是让自己的心情沉静下来,去感受江南水乡带给他的安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词人在这里可以惬意地江边垂钓,欣赏碧水蓝天,可以悠闲地荡舟湖上,听雨入眠。


当然,江南不是只有美景,还没有美人儿。下阕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两句暗用了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韦庄用这个历史典故,主要是为了突出卓文君的美貌——江南处处都有像卓文君那样才貌双全的佳人,肤如白雪,面若银盘,一笑解千愁。这样好的地方,这样好的才子佳人,又何必老是念念不忘遥远的故乡呢?


而韦庄这个时候的处境,比起当年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还要更悲催,所以置身于江南美景中的词人,内心是有着浓厚的悲伤情绪的,只是他将这种悲伤隐藏得很深:“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他的故乡是长安,是那个依然处在连天烽火中的城市,是他回不去的故乡。


还是不要回去了吧!不如趁着年轻,好好享受江南的旖旎风情。如果回去看到家乡一派战后残败的景象,一定会痛断肝肠的啊!



一直到五十八岁那年,韦庄才再次回到故乡长安,并且在第二年终于考中进士。但是,即便再次回到故乡的怀抱,而且故乡也回报了这位游子一个进士及第的荣耀,但唐王朝毕竟已经是穷途末路,它给不了韦庄一个光明的前途。“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样的故乡,早已不是韦庄日思夜想的故乡,长安反而成了他不得不逃离的地方。眼见着大唐王朝已经走到了命运的尽头,韦庄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个选择:接受西川节度使王建的邀请,来到成都辅佐王建。后来,作为王建开国称帝的心腹参谋,王建给韦庄的回报也是很丰厚的,官居宰相之职。


七十四岁的韦庄,走过了人生中最漫长、最难熬的冬天,终于在蜀地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春天。除了政治上的辉煌之外,仕蜀期间,韦庄还迎来了他文学事业的最高潮。他甚至在成都浣花溪畔找到了杜甫草堂的旧址。出于对诗圣的衷心追慕,韦庄就在杜甫草堂旧址上结庐而居。后来,他的诗集《浣花集》问世,之所以题名为“浣花”,也是想承继杜甫的诗歌气象,承继杜甫爱国忧国的深厚情怀。


韦庄在唐宋词坛上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和温庭筠一起,成为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的重要作者,两人并称“温韦”,开创了花间词派。温庭筠的词风艳丽华美,意象密集;韦庄的词风则清新淡雅,疏朗自然。


或者,这种清新淡雅、舒朗自然的风格,最适合用来描述江南水乡之美。即便是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刻,即便是在最看不到前途的黑暗中,韦庄依然能够用他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发现并镌刻着身边经过的每一分美景,依然能够用一种不慌不忙的从容,细细雕刻着属于自己的时光故事。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江南文脉》诗词篇 1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南文脉》诗词篇 1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文脉》诗词篇 14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江南文脉》诗词篇 15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江南文脉》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清如许

《江南文脉》诗词篇 17  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8  姚广孝《淮安览古》| 壮丽东南第一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19 李白《焦山望寥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 20 文征明《太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江南文脉》诗词篇 22 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23 刘禹锡《乌衣巷》

《江南文脉》诗词篇 24 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江南文脉》诗词篇 25 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江南文脉》诗词篇 26 王守仁《登阅江楼》

《江南文脉》诗词篇 27 赵孟頫《夜泊伯渎 》

《江南文脉》诗词篇 28 尤袤《青山寺》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